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9-27 13:53:54| 人氣3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有時又作曼殊室利。意爲妙德、吉祥。據說他出生時家中出現許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
 
 
 
 
 
 
 

簡介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音譯文殊師利或曼殊師利。或作曼殊師利、妙吉祥。是大乘佛教中最以智慧著稱的菩薩。與普賢菩薩並爲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由於他在所有菩薩中,是輔佐釋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稱爲文殊師利法王子。意譯:妙德,妙吉祥。又譯: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是吉祥之意,簡稱爲文殊。爲中國佛教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之一。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爲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他們合稱爲“釋家三尊”。又此二菩薩與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佛毗盧遮那如來在一起時被稱爲華嚴三聖,文殊菩薩智慧、辯才第一,爲眾菩薩之首,被稱爲“大智文殊菩薩”。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有很高的地位。依大乘經典所載,在所有大菩薩中,文殊菩薩不隻是四大菩薩中“大智”的象征,而且,在過去世他曾爲七佛之師。其銳利的智慧,被喻爲三世諸佛成道之母。因而有“三世覺母妙吉祥”的尊號。而且,依《首楞嚴三昧經》所載,他在久遠的過去世早已成佛,號稱龍種上如來。所以,其爲釋迦牟尼佛二脅侍之一,隻不過是一種慈悲度化的大權示現而已。他是眾菩薩之首,被認爲是如來"法王"之子,因此常稱他爲“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經常協同釋迦宣講佛法。在《維摩詰經》中,他又代表釋迦佛,率領弟子們前去探望病中的維摩詰,並與維摩詰反複討論大乘佛教教義,宣說大乘佛法玄理。
 
  文殊菩薩,在密宗修練者不少都會以文殊菩薩作爲本尊.大凡每一位佛都有兩位護法,助佛宣化佛理,譬如阿彌陀佛的兩位侍者護法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藥師佛的兩位護法爲日光菩薩及月光菩薩。佛祖釋迦牟尼的兩大護法則爲文殊師利菩薩及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侍奉在佛的左邊,普賢菩薩則侍奉世尊的右邊。總而言之,文殊師利王子,在佛教之中,是一位很有地位的菩薩,每一座廟宇,大凡有供奉如來釋迦牟尼佛的地方,多亦有供奉普賢菩薩及文殊菩薩,因爲兩位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左右侍者、修行文殊菩薩咒語,亦可得大智慧。
 
  文殊菩薩除了是過去世諸佛之師以外,對釋迦牟尼佛也曾有教誨之誼,《放缽經》載︰“佛語諸菩薩阿羅漢言(中略)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脱十方一切眾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本是我師。前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由於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法中智慧的象征,因此佛典里也有很多關於他以智慧開導行者的故事。他曾經以“仗劍迫佛”的權宜示現,來曉喻那些疑悔不安、不能悟入如幻深法的菩薩。也經常用反詰、否定、突兀的語言或行動,來警醒眾生。在大乘佛教里,文殊菩薩開出的是重視第一義諦、不拘尋常格式的善巧法門。《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的五十三次參訪,也是由他啟迪才成行的。後世我國禪宗的宗風,與文殊法門也有頗多相合之處。
 
  在大乘經典里,文殊菩薩的教化曆程與善巧方便,可以說是多彩多姿的。而且,其教化曆程也與我國有關。在《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中,釋尊曾經預言︰“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止,爲眾生於中說法。”這里的“振那”,相傳即是我國(支那),五頂之山,即五台山(又名清涼山)。雖然學術界對文殊師利到五台山說法的記載多持懷疑態度,但是佛教界則大多相信這是事實。五台山也因而成爲代表文殊師利的名山。後世佛教美術作品中的“文殊菩薩渡海圖”,描繪的就是文殊率領法眷到我國的情景。

文殊菩薩與大乘佛教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
  文殊師利從東方來,留着沒有回去。文殊贊助了釋尊的教化,也獨當一面的弘法,成爲初期大乘的一大流!“文殊師利法門”,與釋尊的(傳統的,大乘的)佛法,在應機開示,表達佛法的方式上,是有顯著差别的。文殊師利是從寶氏世界、寶英佛那邊來的。寶英佛那邊的佛法,與此土釋尊的佛法不同,如《清淨毗尼方廣經》說︰“彼諸眾生,重第一義諦,非重世諦。一切言說,皆是戲論,是差别說,呵責結使說。世尊!寶相佛土無有是說,純明菩薩不退轉說,無差别說。”
 
  大乘經的文殊法門,就是寶相佛土那樣的,重第一義諦,重無差别,重不退轉的法門。《那伽室利分》說︰“尊者所說,皆依勝義。”《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經》說︰“濡首諸所可說,彼之要言,但說法界。”《決定毗尼經》說︰“文殊師利所說之法,依於解脱。”依勝義,依法界,依解脱,文殊法門的特色,與《清淨毗尼方廣經》所說的,完全符合。“文殊師利法門”,不是釋尊那樣的,依眾生現前的身心活動──蘊、處、界、緣起,次第的引導趣入;是依自己體悟的勝義、法界、解脱,直捷的開示,使人也能當下悟入的。這可說是聲聞與大乘的不同。
 
  在初期大乘經中,“文殊法門”與“般若法門”同源(於“原始般若”),而有了獨到的發展。以語句來說,“皆依勝義”,“但說法界”(近於禪者的專提向上)。着重於煩惱是菩提,淫欲是菩提,五逆罪是菩提,而忽略於善心──信、慚、愧等是菩提,善業、福報是菩提,六度、四無量、四攝等是菩提。以行動來說,作外道形去化外道,到宮人、淫女處去安居,執劍害佛,而對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也不加重視。這可說是一切平等中的“偏到”!這種“偏到”的精神,在“文殊法門”中,從多方面表現出來。
文殊師利菩薩的法門,一向都是以爲說“空”的;如古代三論宗的傳承,就是仰推文殊爲遠祖的。但在說“空”的《般若經》(前五會)中,文殊師利並沒有參與問答,這是值得注意的事!“中品般若”,及“下品般若”的“漢譯本”、“吳譯本”,雖有文殊菩薩在會,但“下品般若”的“晉譯本”、“秦譯本”、“宋譯本”,都沒有提到文殊師利。所以文殊師利的法門,即使是說“空”的,但與“般若法門”,可能隻是間接關係,而不是同一系的。

形象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在佛教圖像中,他常常與普賢菩薩一起,作爲釋迦佛的脅侍菩薩,隨侍於釋迦身邊。單尊的文殊菩薩像在五台山各寺廟中則供奉較多。此菩薩在密宗現圖胎藏曼荼羅中,被安置於中台八葉院的西南葉上,密號吉祥金剛,三摩耶形爲青蓮花上金剛杵,形像爲通身呈金色之童子相,頂戴五髻冠,右手仰掌持梵篋,左手豎掌屈大、頭、中三指,執青蓮花,上立五股杵。胎藏曼荼羅另設文殊院,以文殊菩薩爲中尊,又稱五髻文殊,密號吉祥金剛或般若金剛,三摩耶形爲青蓮上三股或梵篋,形像爲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頂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豎掌,屈頭、中、無名三指,執青蓮花,上立三股杵。在金剛界曼荼羅中,文殊菩薩則爲賢劫十六尊之一。
 
   文殊菩薩形象多變,依照其形象,可分爲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見的是五髻文殊,五髻表示内證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五髻文殊是因頭頂綁了五個髻而得名,這五髻代表的是五種智慧,一般的文殊菩薩像多爲頭戴五髻寶冠的童子形。童子形則喻天真純潔。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放般若經梵篋,表示般若之智一塵不染。一般右手握《智慧劍》,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智慧之利劍表示能斬斷種種愚癡,智慧犀利如劍,右手執寶劍,以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能斷一切無明煩惱。身坐白蓮台,表示清淨。;青蓮花則代表純潔無染,花上放有般若經,作爲智慧與慈悲的象征。菩薩亦常乘坐獅子座騎,表示智慧威猛無比;或以蓮花爲台座,代表清淨無染;或駕乘金色孔雀,比喻飛颺自在。 另外還有一種依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而作的騎金色孔雀的文殊像。在印度及西域等地,有關文殊信仰之記載甚少。中國自東晉以來信仰文殊之風漸盛。《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六載,唐·大曆四年(769),依不空三藏之奏請,敕令天下佛寺,食堂中除賓頭盧尊者像外,别置此菩薩像爲上座。現今敦煌千佛洞中有多種文殊維摩變、文殊普賢變及千臂千缽文殊師利等壁畫及絹本畫。華嚴宗據舊譯《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所載,文殊菩薩住於東北方清涼山之說,而以山西五台山(清涼寺)爲文殊道場。文殊信仰遂以該山爲中心,傳播遍及西藏蒙古日本等地。

文殊生辰

   四月初四。佛教節日中,除釋迦牟尼佛的出生、成道、涅盤爲歷史事實外,其餘的如彌勒聖誕,觀世音菩薩聖誕皆乃是祖師大德及後人所定,並非出自佛經,佛弟子當了解,此即是表法,實則觀世音菩薩也並非出生在地球,如何說生日呢?此是古來祖師大德借此方便接引眾生,以入佛正見。

生平

五台山
五台山
  據《文殊室利般涅槃經》記載,文殊生於古印度舍衛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此菩薩與《首楞嚴三昧經》及般若系經典關係甚深。或有謂其爲歷史人物者,如《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載,文殊菩薩爲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身紫金色。初生即能語言,後詣諸仙人所求出家法,因酬對者無,故至佛所出家學道。釋迦滅度後,他來到雲山,爲五百仙人解釋十二部經。最後又回到出生地,在尼拘陀樹下結跏跌坐,入於涅槃。又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講,釋迦牟尼佛曾告訴金剛密蹟主菩薩,在贍部洲(佛教稱我們現在所住的世界)東北方有一個叫“大振那”的國家,國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稱爲五頂山。釋迦佛去世以後,文殊菩薩將以童子形游行於此,在山中居住,爲眾生宣說佛法。中國佛教認爲山西五台山就是佛經中所說的“大振那”國的五頂山,因此以五台山爲文殊菩薩說法道場而成了佛教的聖地。
 
  或有謂其爲已成之佛者,如《首楞嚴三昧經》卷下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彼佛即今文殊師利法王子。
 
  或有謂其爲當來佛者,如《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謂,此菩薩自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發十八種大願嚴淨國土,當來成佛名普現如來。
 
  或有謂此菩薩在他方世界教化者,如新譯《華嚴經》卷十二〈如來名號品〉載,過東方十佛刹微塵數世界有金色世界,佛號不動智,有一菩薩名文殊師利雲雲。

文殊菩薩道場

五台山文殊菩薩
五台山文殊菩薩
  有關文殊菩薩之淨土,與經典記載說法不一。據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大寶積經卷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載,此菩薩自往昔那由他阿僧劫以來,發十八種大願,嚴淨佛國,當來成佛,稱爲普現如來,其佛土在南方,號離塵垢心世界、無垢世界、清淨無垢寶世界。悲華經卷三諸菩薩本授記品、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等亦有相同之說法。又據新華嚴經卷十二如來名號品載,過東方十佛微塵數之世界有一“金色世界”,其佛號爲不動智,此世界之菩薩,即稱文殊師利。華嚴宗稱東方清涼山爲其住所,而以我國山西五台山(清涼寺)爲其道場。
 
    於密教胎藏曼荼羅中台八葉院中,呈金色童子形,頭有五髻,左手捧青蓮花,上立五股杵,右手持梵篋。密號吉祥金剛,三昧耶形爲青蓮花上金剛杵。胎藏界曼荼羅另設文殊院,以文殊菩薩爲中尊,又稱五髻文殊,密號吉祥金剛、般若金剛,三昧耶形爲青蓮上三股或梵篋。形像爲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頂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執青蓮花,上立三股杵。由其真言字數之不同,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區别。 在印度、西域等地,有關文殊信仰之記載甚少。我國自東晉以來,崇信文殊之風漸盛。據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六載,唐代宗大曆四年(769)由不空三藏之奏請,敕令天下佛寺,食堂中除賓頭盧尊者像外,另安置文殊菩薩像,以爲上座。現今敦煌千佛洞中存有文殊維摩變、文殊普賢像、千臂千缽文殊師利等之壁畫及絹本畫。   

佛性度化

  諸佛菩薩,凡果後施化,無不具足無上智慧,特别是文殊師利菩薩,更是無上智慧的代表。因爲文殊菩薩,是三世果上如來,在《首楞嚴三昧經》中說: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羅經》中說:文殊菩薩,現在北方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在《寶積經》中說:文殊菩薩當來成佛,名普見如來。在《華嚴經》則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今爲輔助釋尊教化眾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示現出生於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婆羅門家,父名梵德,從母右協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同等。因其出生時,家族中出現十種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薩,古佛再來,了了見佛性,因名妙德。《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祕密陀羅尼經》言:‘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故名文殊師利。’文殊菩薩,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頂,左手持青蓮華,右手執寶劍,常騎獅子出入,既年青又威猛,卻是無量諸佛母,一切菩薩師。《大乘心地觀經》言:‘文殊師利大聖尊,十方諸佛以爲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在《放缽經》中釋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雲:‘本爲能仁師,今乃爲弟子,佛道極廣大,清淨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並立……’ 文殊菩薩本居佛位,何止是釋尊之師,亦釋尊的師祖。在《法華經·序品》中說:無量劫前,有二萬日月燈明佛出現於世:其中最後一位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後聞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發大乘意,皆爲法師。時日月燈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薩,曾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常爲人演說。日月燈明佛,爲彼說《法華經》,佛入滅後,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薩爲師。妙光菩薩教化八王子,令其堅固菩提心,終於次第成佛,其最後佛名燃燈佛。而燃燈佛正是釋迦如來的本師。時妙光菩薩,即今文殊師利菩薩。是以文殊菩薩,不僅是釋尊本師,亦是釋尊的祖師,今以祖師身份,示現爲弟子,可見佛法平等,不生執著,但爲利生,不拘世俗知見。而文殊歷史的悠久,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簡直是無上智慧的化身。

助佛弘教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帶果行因,本其無上智慧,廣作無邊佛事,於十方佛土中,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度種種眾生。豈獨在婆婆世界助佛宣颺?不過,婆娑世界的眾生,因釋迦佛的介紹,始知文殊菩薩的偉大聖蹟,及其功德的不可思議。文殊菩薩,既然是三世果位如來,其智慧特殊可知。因此,在釋尊一代時教中,凡大乘法會,無不參與,而且擔當重任。在《華嚴經》,是一佛二菩薩共演大教,名華嚴三聖。一佛是釋尊的法身毗盧遮那佛,二菩薩指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文殊執掌佛的智慧寶藏,普賢推展佛的廣大行願,所謂:文殊述德,普賢啟行,同輔毗盧遮那佛,教化大機眾生。文殊菩薩,在華嚴會上,以其甚深無上的智慧,宣說諸佛無盡功德,特别是在福城中說法,廣宣諸佛種種行門,種種功德,鼓勵大眾發菩提心,勤求佛道,並勸勉大眾,親近善知識,修學普賢殊勝行。先令六千比丘,發無上意,複令無量眾生,共發菩提心。而善財童子,發菩提心已,因受文殊教化,南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一一親近侍奉,承受教誨,樹立青年學佛的好榜樣。
 
   在《法華經》:佛將開權顯實,‘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之時,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入無量義處三昧,放光現瑞,照徹東方萬八千世界,令法會大眾,盡見彼土大道心眾生,及諸佛說法,四眾修行,成就道法,及諸佛涅盤,舍利起塔種種佛事.時彌勒菩薩,及在會大眾,皆不知所以然,更不知‘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幸而彌勒菩薩,念及文殊菩薩,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應曾見此稀有之相。因而請問文殊菩薩:‘以何因緣,而有此瑞?’文殊菩薩言:‘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並叙述往昔於過去諸佛處,曾見此瑞,顯其本門深遠,曾爲燃燈佛師:曾受持《法華經》滿八十小劫,故如今釋迦如來,放光現瑞,該是將說《法華經》。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當多寶佛與智積菩薩欲還本土時,文殊菩薩,坐千葉寶蓮,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蓮花,從大海娑竭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頂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時智積菩薩問文殊,在龍宮教化幾何?文殊答:‘其數無量,非口所宣,非心所測。’同時,令其所教化無量菩薩,皆坐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作爲見證。並告智積:‘在海龍宮中,唯常宣說《法華經》,故令無數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智積因問:‘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稀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成佛?’文殊菩薩說: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辯才無礙,能持諸佛甚深祕密,於刹那間發菩提心,得不退轉,即可作佛。
 
   智積菩薩,不信龍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豈料言論末畢,龍女已現在前,頭面頂禮世尊,卻住一面,以偈讚佛。時舍利弗對龍女說:‘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獨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王,五者佛身,雲何女身,速得成佛?’ 當時龍女,即以隨身所帶寶珠,奉獻釋尊,佛即納之。龍女對智積菩薩及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甚疾’女言:‘汝以神力,觀我成佛,複速於此。’即時會眾,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爲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既見龍女成佛,複聞龍女說法,無量眾生,聞法悟解;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授記。至此,寶積菩薩、舍利弗,以及一切不信龍女能立即成佛者,皆默然信受此一事實。同時由事實證明,文殊菩薩常說《法華經》,恒令眾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速得成佛。還有,證明女身有五障,不能成佛,僅眾生知見,妄想分别執著而已。若能止妄歸真,即女子身,立地成佛,如龍女然。在《楞嚴經》中:阿難尊者,示堕淫室,爲摩登伽女,淫躬撫摩,將毁戒體之際,佛教文殊菩薩,持佛頂神咒,前往救護;並提獎阿難,及摩登伽女,歸來見佛,遂啟發楞嚴大教。在楞嚴會上,佛爲阿難大眾,征心辨見,破妄顯真。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性,欲證此性,當修奢摩他、三摩、禪那,持戒修定,自可反妄歸真,六根互用。後因阿難請問圓通本根,佛即敕令二十五聖各說圓通,之後再敕文殊菩薩,爲大眾選擇圓通本根。結果,文殊菩薩選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顯示耳根聞性圓、通、常三真實功德。並說:‘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以鼓勵當時法會大眾,及末世學人,修習耳門圓通法門。
 
   在《維摩經》,維摩居士示疾,佛遣派各大弟子,前往問疾。十大弟子皆言:曾被維摩詰訶斥,不敢前往。佛再派彌勒菩薩等前往,諸大菩薩,亦各說曾被維摩詰訶責因緣,不敢前往。最後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謂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爲酬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游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文殊菩薩率領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入毗耶離城,到維摩詰室,兩位古佛見面,旗鼓相當,遂展開一番妙論,令隨文殊菩薩前往大眾中,八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於共演諸佛不二法門時,令隨往大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不但以上諸經,釋尊委以重任,在大藏經中,因文殊菩薩而發起的大乘經典,或以文殊聖號標立經題的經典甚多,特别是在般若會上,文殊菩薩處處現身說法,分擔釋尊的辛勞,誠爲釋尊的權威法將、得力助手、主要功臣。

文殊菩薩傳說

尼泊爾的傳說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見於大乘(即大乘佛教,它強調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應以自利 利他並重,是“善薩”之道,認爲自己的教法最勝,故自稱大乘)經典,所以古代有不少從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來的高僧朝拜五台山。因此,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許多 國家,五台山也享有盛名。據尼泊爾有一個古老傳說:加滿教(尼泊爾的首都)山穀地區,原是一個大湖,文殊菩薩由中國五台山到那里去,用法術劈開了一座山嶺,將湖水排泄出去,並讓跟他同去的一些人在當地定居,隨後建立了一個尼泊爾國家。正因爲有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尼泊爾的佛教信徒對文殊菩薩所在的五台山,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們每逢來五台山朝拜,“雙手合十”,一直不離胸前,表示對 五台山和文殊菩薩的敬佩。
 
五台山的傳說
 
  北嶽山脈向東南逶迤而下,在山西東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衛連綿,形成一塊方圓五百餘里的地方,這便是國内外聞名的五台山,山區以台懷鎮爲中心,分成台懷、台内、台外三個層次,像三個逐漸擴大的同心圓。在這個奇妙的同心圓内,布滿了一座又一座大小寺院。那披着青松與白楊的岡巒,那映着鮮花與綠草的山泉,那陣陣松濤和悠悠的鍾聲,那綠茸茸的草地映襯着古廟琉璃瓦上的夕陽,那從山穀吹來的習習涼風使這塊小盆地的溝溝窪窪里,到處都有美的色彩與施律,形成一個游覽與避暑的勝地。
 
  傳說在老早以前,五台山並非現在這般模樣,也爲叫五台山,而是叫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 ,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砂走石,夏天暑熱難當,農民們開法種莊稼。在此傳教的文殊菩薩,決心要改變這里的氣候,他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里去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大石。未到跟前,已感到一股涼氣撲來。文殊菩薩被巡海夜叉領進龍宮見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爲他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青龍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青龍就沒的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無奈,這才說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來化緣,爲了造福人間,他是來求援的。
 
  龍王估量歇龍石重達萬斤,一個老和尚無法運走,才放心地答應他。文殊菩薩謝過龍王,來到歇龍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即使巨石變成了彈丸。將彈丸塞進袖筒,便施告别禮,飄然而去了。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久旱不雨,寸草難生的炎夏。當文殊菩薩把歇龍石安放在台南邊瓦廠村東北的一條山穀後,五峰山立刻變志一個清涼無比的地方。於是,這條山穀命名爲清涼穀 ,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就叫做清涼山。
 
  就在文殊菩薩取走歇龍石的當天,那些外出的小龍王回來時,發現歇龍石不在了,怨氣沖天,便追到五峰山,四處對找。氣急敗壞的小龍王,用龍尾把五個峰掃成了平台;用利爪把岩石刨得亂七八糟, 至今這些石塊還遍布滿山,人稱“龍翻石”。當然文殊菩薩自有對付他們的辦法。
 
  文殊菩薩告訴他們歇龍石在祕魔岩的兩座巨大的山岩之中。眾龍剛鑽進岩窟之中,文殊菩薩一聲咒語,兩岩合並,僅留得内寬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縫。文殊菩薩命眾龍在此好好修行,並說要派弟子來朝拜和供養他們,因此這個祕魔岩窟又叫朝龍洞。傳說朝拜者各見境界不一,善良人見佛、菩薩;邪惡人見不到歡樂境界。真可謂萬人萬境。而且有“朝五台山,若不朝拜朝龍洞隻算朝拜了半個五台山”的說法。
 
  這個傳說已以流傳了千百年。如今清涼寺雖已破落,但那塊清涼石還在。石長五米,寬二米半,厚兩,圍十五米,石面青色,有雲紋,人坐其上,頓生涼意。

苯教五髻文殊菩薩和心咒

  文殊有很多種,比如苯教《文殊儀軌消除無明經》中寫了四十四種文殊的名字。這里我依雍仲苯教的經典來講文殊方面,首先我們要知道文殊分爲三種:一種是原始本智的文殊,一種是應佛化身的文殊,一種是修鍊成就的文殊。
 
  一、原始本智的文殊:是原始智慧之中顯現出來的報身佛,比如苯教的薩智艾宋(悲慧佛),拉格陀巴“神靈明王佛”,詳瑪(慈母佛)等,這些佛沒有過去的來處,也沒有現在的住處,更沒有未來的去處,超越世間的概念,都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些文殊無處不在,處處都在。原始本智的文殊可分寂靜的文殊和忿怒的文殊。比如拉格陀巴是忿怒的文殊,四面八臂的。黄文殊是寂靜的文殊,一面二臂,是單身。
 
  二、應佛化身的文殊:原始本智的文殊們見到六道眾生的痛和煩惱,他們都是大慈大悲,所以發大願,爲了救度眾生而下凡人間,到人間就轉化成菩薩的身份而救度眾生,這些文殊都在我們的身邊,但我們凡夫的肉眼被業障蒙着,所以不認識。比如苯教的增巴蘭堪,良美——辛饒降澤,紮孜——辛饒貢嘉,夏紮哇——紮西降澤等人。
 
  三、修鍊成就的文殊:接受文殊的灌頂,把文殊當做本尊,經常修鍊文殊,不停地持誦文殊心咒,最後智慧自己變爲原始本智文殊,比如,辛饒彌沃身邊的四位文殊菩薩,這四位是辛饒彌沃的弟子,後來修成文殊菩薩的。我這里簡單的講一下,辛饒彌沃身邊的四位文殊菩薩。
 
  據《空行智慧昇旺儀軌》雲:“如是我聞,一時辛饒彌沃在須彌山頂,與大菩薩眾,五千五百人,帝釋天等天眾俱時,生根奪結、生根岸若、生根紮卓、生根格吉四人,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持着如意寶,恭敬而供養佛,而向佛言:“賢劫教主辛饒佛,雍仲苯是博大精深,無邊無際,無明蒙蔽的六道眾生,永不學完而無知,請求佛祖傳教智慧法門。”
 
  此時,辛饒彌沃萬分歡喜,佛言:“善哉,善哉,如是問法非常善哉,我依諸佛所說智慧法門,傳教給善男善女,無散亂而專心的聞聽,智慧法門就像如意寶,一切心願如意成就”。
 
  辛饒彌沃如來就開始傳授了文殊的儀軌和修持方法。五位生根開始修鍊文殊智慧法門,沒有多久他們變成文殊菩薩了,最後成就報身的文殊。辛饒彌沃傳教的文殊有五種,這五種文殊都屬於報身佛,也是原始本智的文殊,故被稱爲五髻文殊。
 
  在苯教佛法之中,文殊菩薩有很高的地位。文殊是眾菩薩之首,僅次於佛的修行果位,被認爲是 “智慧之王”,因此常稱他爲“智慧獅子王”,文殊代表智慧佛,但文殊菩薩的身份來救度眾生。寂靜的文殊菩薩像在苯教各寺廟中則供奉較多。文殊的形象,有種種差别。按其頂髻的形狀,可分爲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
 
  一般的文殊菩薩像多爲頭戴五髻寶冠的童子形。五髻表示内證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右手執寶劍,以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能斷一切無明煩惱。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放四門五庫佛經,表示八萬四千法門。身色各種,坐白也不一樣。但大部分文殊菩薩像都是蓮花坐台之上。苯教的文殊里身騎各種動物,比如身騎獅子,以獅子勇猛,表示菩薩智慧威猛。另外騎金龍等的文殊。苯教史書中雲:“象雄崗底斯聖山和漢地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聖地,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聖地”。苯教很多大師到五台山朝禮,修鍊等等。
 
白文殊
白文殊
 
       1、白文殊:又被稱爲諸佛心意文殊,坐在大鵬金翅鳥上,身色爲潔白光體,透明,清淨,他有一面二臂,雙足進行金剛跏趺與雙盤,右手執寶劍,擧在右邊的空中,劍尖對着自己頭頂上空(表示斷掉輪回的錯亂和我執),左手在胸部執一朵花,花瓣在左肩邊,花中有四門五庫佛經(傳教八萬四千法門),頭髮頂髻,頭戴五冠帽,具備清淨的九相好,報身圓滿服飾十三事。身中照射無邊無際佛光,語中具備六十四種妙音,心中播發八萬四千智慧。白文殊消除愚癡之心,自然就得到五種之一,法界空性智慧。
 
  心咒:啊,額,甘卡,噶按,哈啊,體德和,思德得。
 
 
 
 
黄文殊
黄文殊
 
  2、黄文殊:又被稱爲諸佛身文殊,坐在百靈鳥上,身色爲白黄光體,透明,清淨,他有一面二臂,雙足進行金剛跏趺與雙盤,右手執寶劍,擧在右邊的空中,劍尖對着自己頭頂上空,左手在胸部執一朵花,花瓣在左肩邊,花中有四門五庫佛經,頭髮頂髻,頭戴五冠帽,具備清淨的九相好,報身圓滿服飾十三事。身中照射無邊無際佛光,語中具備六十四種妙音,心中播發八萬四千智慧。黄文殊消除瞋恨之心,自然就得到大圓鏡智慧。
 
  心咒:翁,奧,達塔,丹納,拉薩,年德和,思德得。
 
 
 
 
 
綠文殊
綠文殊
 
  3、綠文殊:又被稱爲諸佛語文殊,坐在鸚鵡鳥上,身色爲黄綠光體,透明,清淨,他有一面二臂,雙足進行金剛跏趺與雙盤,右手執寶劍,擧在右邊的空中,劍尖對着自己頭頂上空,左手在胸部執一朵花,花瓣在左肩邊,花中有四門五庫佛經,頭髮頂髻,頭戴五冠帽,具備清淨的九相好,報身圓滿服飾十三事。身中照射無邊無際佛光,語中具備六十四種妙音,心中播發八萬四千智慧。綠文殊消除傲慢之心,自然生起平等性智。
 
  心咒:吽,額,雜嚓,紮昂,陽夏,謝德和,思德得。
 
 
 
 
 
紅文殊
紅文殊
 
  4、紅文殊:又被稱爲諸佛功德文殊,坐在龍王之上,身色爲紅黄光體,透明,清淨,他有一面二臂,雙足進行金剛跏趺與雙盤,右手執寶劍,擧在右邊的空中,劍尖對着自己頭頂上空,左手在胸部執一朵花,花瓣在左肩邊,花中有四門五庫佛經,頭髮頂髻,頭戴五冠帽,具備清淨的九相好,報身圓滿服飾十三事。身中照射無邊無際佛光,語中具備六十四種妙音,心中播發八萬四千智慧。紅文殊消除貪欲之心,自然就出現妙觀察智慧。
 
  心咒:榮,哎,嘉恰,降倆,讓夏,瑪德和,思德得。
 
 
 
藍文殊
藍文殊
 
  5、藍文殊:又被稱爲諸佛事業文殊,坐在杜鵑之上,身色爲藍色光體,透明,清淨,他有一面二臂,雙足進行金剛跏趺與雙盤,右手執寶劍,擧在右邊的空中,劍尖對着自己頭頂上空,左手在胸部執一朵花,花瓣在左肩邊,花中有四門五庫佛經,頭髮頂髻,頭戴五冠帽,具備清淨的九相好,報身圓滿服飾十三事。身中照射無邊無際佛光,語中具備六十四種妙音,心中播發八萬四千智慧。藍文殊消除嫉妒之心,自然就出現成所作智慧。
 
  心咒:紮,彌,巴帕,哇瑪,薩案財,德哈,思德得。
 
 
 
 

思想及評價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
  第一大乘經的發起和組織者:大乘經里稱文殊爲‘法王子’、‘導師’。這一尊稱在佛弟子中是少見的。漢地流傳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經,基本上都是文殊發起的。在《華嚴經》里,文殊是青年的導師,他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比丘等那樣,整天坐在大樹下面。要學習佛陀那樣至高無上,修集善根,見佛聞法,學六波羅密,在學習上要永不滿足。要不盡有爲,不住無爲,處生死海,去教化眾生,行菩薩道。他引導六千青年比丘,從事利他的普賢行,向印度的南部宣傳大乘佛教。在福城(孟加拉灣西岸)的大塔寺開講《普照德界經》 。這里的居民多數是龍族,文殊的傳教,使龍王、龍子、龍女,歸信了佛教。文殊行的歷史功績,開辟了大乘佛教的根據地。後來的龍樹在這里讀了許多大乘佛經,經過整理,使之流傳於世。善財童子在大塔寺聽了文殊的說法,發菩提心,立志學習大乘佛教的普賢行。文殊指導他求見善知識,進行參學,是入普賢行的不二門,這就是著名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圓覺經》里,文殊是發起人。他第一個發問,如來本起因行,爲全經的開端。《維摩詰所說經》維摩詰生病,釋迦牟尼派一個大型的代表團前去慰問,派舍利弗等十六弟子,個個都不敢承當,都說自己曾被維摩詰呵斥過,派彌勒等大菩薩,他們也是不能堪任,都說自己挨過維摩詰的批評,最後終於派出以文殊爲首的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的龐大代表團,承佛委托,到毗耶離城,維摩詰宅舍,前來問候。一部《維摩詰經》,基本上是文殊和維摩詰之間的對話。《楞嚴經》以阿難遭到摩登伽女大幻術,攝人淫席,將毁戒體,佛派文殊前往救護,將阿難,摩登伽女二人帶回佛所,佛對阿難進行教育,是爲本經發起的原由。《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入無量義處三昧,放眉間白毫相光,照遍東方百千萬億佛前,彌勒對此不甚理解,請示文殊,以何因緣佛出此瑞相?文殊答複說: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降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欲令眾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文殊的話發起了釋迦演說斯經。

  一行三昧:文殊是以修一行三昧著稱於世的。有一次他問佛:什麼叫一行三昧?佛答: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的要點,是在觀察事物時,要從規律或法則的總體上著眼,不是就事論事的去分别它的差别相,如此才能居高臨下,高屋建瓴。如何修一行三昧?第一,要從善知識處,聽聞般若波羅密,對事物的總相有一個深入理解,這樣的人才能從事物的千差萬别中,發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對待真理,還要做到,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第二,要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排除種種私心雜念,收攝心猿意馬,於一切事物,不產生混亂的思緒,不去追逐塵境。第三,在淨化思想的基礎上,系心一佛,專持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如無量諸佛功德無二。這一不可思議佛法,等無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别相。又有一次,佛教文殊入不思議解脱三昧。文殊回答:‘我即不思議,雲何更入不思議也。’這里的不思議,是教人們不要舍本逐末,在事物的差别相上打轉轉。唯有據事物的總相,才能明察一切差别相。

台長: 小童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3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
此分類下一篇:地藏王菩薩
此分類上一篇:大日如來金剛界——胎藏界曼陀羅的意義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