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0-07 05:42:50| 人氣1,03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後國家的觀念post-nation-state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後國家的觀念post-nation-state


是指排去「統」或「獨」與 所謂政治領袖表徵的「意識型態」操演,而是回到生活基本面上,即回到原有社會內的福利與人民需求的討論中,不要在嚷嚷政黨二元對立以國族主義操作的認同性表面選擇,而是檢討藍(親近民眾)、綠(本土出發)自身政體作為資本主義附庸,即在本質上仍然蔑視在地生存人權、新移民歧視問題與各領域之工作權益的相同特性,後國家在於排解認同紛爭,以開拓公共化領域討論民生的深度,針對社會福利、資源分配、產業環境、多元包容、混種文化可能性等基本層面去做改善,而非玩弄於一些政黨謾罵的表面張力而內在質通中。



說簡單一點就是所謂政治作為眾人的事,真正眾人之事需要被關切的應該是我們生活週遭的真相與改革,如正視一些我們被資本主義吞食掉的細節權利還有聽到一些各種不同團體間的需求與聲音,而非一些領袖大聲即呼地主張一些概念上與名義上的口號,而實際上躲避了實質政治方案的檢驗以及其改革位置的魄力,



我們需要建立更好的制度結構以確保生活環境體質上的切實改善。及建立一個以一個關注’’後國家(一個實質上已是國家實體,在名義上不是,所以現在所理應看中的事應該是民生大事)’’之內民生機制著民主共識,而非’’前國家(尚不是聯合國所定名義的國家,於是拼命追求國際第一世界眼光的認可)’’似的對外鼓譟。



本網站論文中:’’陳光興與廖炳惠的後殖民理論’’ 部分有提到<後國家>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k/khu-kui-hun/taioan-sitbin.htm



泛紫聯盟: 論壇文章------

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民主左派論述的初構

http://www.justice.org.tw/index.htm

(本文對理解台灣社會過去與現況有極大幫助,有空請仔細看看,認清所在。)



奧斯汀 草寫於0309301209

(轉兩則有<後國家>感覺的文章)

2003.09.24 中國時報
觀念平台 夢幻VS.夢幻
◎姚人多

人類所發明的選舉制度有一項很根本的預設:選不一樣的人出來,會帶來不一樣的政治。姑且不論這個預設到底對不對,世界上不管哪一國的政黨對它都普遍存有又愛又恨的矛盾心態:執政的時候想盡辦法說服民眾相信這個預設不一定正確,而在野的時候就想盡辦法將該預設發揚光大。

台灣的情形也不例外。民進黨最近常常說,應該再給他們四年的時間,因為五十年的爛結構不是一任總統任期便能徹底改革完畢。國親兩黨則說,唯有二次政黨輪替,民主政治方能真正落實。

然而,是誰當總統真的這麼重要嗎?在民主制度較成熟完善的國家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人民對政治的態度是:誰當選都一樣,反正政治不就是那麼一回事。「政治冷感」或「爛蘋果理論」乃是大多數學者用來解釋上述這種現象的概念。對此,我則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一個理性、成熟的社會就是把人的因素降到最低的社會。若一個社會常常高舉「人」,把人看成是所有現象的最終原因,把世界上發生的大大小小事都歸咎到某一個特定人士的身上,這便象徵了該社會仍是停留在一個相信「天縱英明、解救眾生、民族救星、世界舵手」的非理性時代。

其實,我們台灣離那個非理性的社會不遠。當我們的九二一重建工作出問題,我們把矛頭指向單一的人。在電視叩應節目上,政治評論家從陳水扁總統的個性來看國家的前途及困境,然後我們的觀眾打電話到節目裡說「阿扁把經濟弄得這麼差」,或是「阿扁做了三年總統讓我們大家民不聊生」之類的言論。這些說法,不管是對是錯,有學問還是沒學問,它都在強調人的因素在現實政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裡於是就出現了一個矛盾:阿扁總統很無能,因為他沒有辦法把經濟弄好,不過他又很全能,因為他一個人的力量就能讓大家民不聊生。

過分強調人的因素將不只導致許多無法解釋的矛盾,它還會製造一個最糟糕的結果:民眾在沒有任何政策的基礎上相信,只要我們的總統從陳水扁換成連戰,日子一定會跟以前不一樣。當然,照目前的局勢看起來,連、宋二人似乎非常樂意見到民眾有這種錯覺。而奇怪的是,民進黨的大官們對這種如夢幻般的錯覺也無力破解,因為連他們自己也相信,連任的最大關鍵在於找到一個光輝耀眼、雷霆萬鈞的人當阿扁總統的副手。所以,明年的大選已經提早被定位成「夢幻組合甲」對決「夢幻組合乙」的戰爭,儘管這場選戰的真正定義應該是「四年來的無力改革者」VS.「五十年來的問題製造者」。

前幾天,英國的教育專家向工黨政府提議,應該降低那些非都會地區孩童的大學入學分數,因為這批孩子長期以來一直被相對剝奪教育的機會及資源。如果這個提議被接受,當前有錢人家孩子由於自小接受較好的教育而進入一流大學之現象將會得到明顯的改善。當然,這種做法會產生出新的問題,但這不是重點。這裡的重點在於,英國人改善教育的作法不是把所有缺失歸到某個人身上,也不是高唱政黨要輪替,而是設計一套新的制度來解決問題。

不知道為什麼,英國人就是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問題不在人,而是在制度與結構。



2003.09.25 中國時報
國家,再見!
◎孫善豪

據報載,教改的進程,將使得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本國史只講授到明初,其後的本國史則將放在世界史中來講。對於「捍衛中華民國」的有識之士來說,此舉不啻為「台獨」開路:因為泯滅了「中國」的「傳承」。

但是,從一個更為宏觀的角度看,則所謂中國近代史,其實「確實是」世界近代史的「部分」。把中國近代史放入世界史的脈絡,不僅無害,反而有益。

首先,「本國史/外國史(或世界史)」的區分「本身」,就是值得被檢討的:它並非那麼理所當然,因為它是「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東方(中國、東亞、印度與中東)與西方(西歐)各自獨立發展、彼此基本無關。這個前提,在十七、十八世紀之前,基本上是存在的(略去漢代羅馬間陸上絲路與明代波斯間海上絲路的頻繁交易不談)。但是在西歐資本主義發展後,全世界都不得不被捲入這個大趨勢之中,因此這個前提也就消失了。此時如果還堅守「東/西」的區分,以為東有東的一套、西有西的一套,就未免眛於現實了。

其次,所謂「西方」,或所謂「世界史」,不僅對「東方」是一個革命性的挑戰,甚至對歐洲,也是一個革命。也就是說:雖然對「東方」來說,「西方列強」無可置疑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但是這個挑戰,卻同樣挑戰了歐洲中世紀的封建體制。資本主義不僅撼動了「東方」,也以同樣的程度撼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的革命」之所以是「革命」,不是因為它打開了「東方」的大門,而是因為它開啟了「傳統(東方與西方的傳統)/現代」的對立。社會學家(社會學獨立成為一門科學,也正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在談論社會時每每出現的「傳統/現代」的二分(例如藤尼斯的區分社群與社會、涂爾幹的區分機械連帶與有機連帶、韋伯與帕深思的區分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等),都為此提供了最好的說明。

因此,第三,海通之後(亦即大約明朝以後)的中國,如果仍然被孤立起來理解,那麼是見不到它的真實面貌的。海通之後的中國,真實面對了資本主義的興起,因而必須被納入(以資本主義為主軸的)世界近代史之中,才能窺其「全貌」。

第四,如果台灣史學界存在「中華五千年史」與「台灣四百年史」的爭論,因而使得「中國近代史究竟是本國史或世界史」的問題浮上檯面,那麼,一個必須根本反省的問題就是:什麼是「我國」?「中華五千年史」的主張者當然會認為「中國」是「我國」,而「台灣四百年史」的主張者則反之,當然認為「台灣」是「我國」。但是兩者的差異幾希?其實只是大寫或小寫的「民族主義」而已:一是大寫的中國民族主義,一是小寫的台灣民族主義,其為民族主義則一。如果中國民族主義者可以義正辭嚴地說:「中國只有一個」,那麼台灣民族主義者也可以同樣義正辭嚴地說:「對!中國只有一個,但是台灣也只有一個!」

如果要解決「中國民族主義/台灣民族主義」的糾結,那麼,第五,就必須跳脫出近代以來(亦即資本主義發達以來)「民族國家」的思維方式。這個思維方式並不是:「一個國家只有一個民族」或是「同一個民族只建立一個國家」,而是:全體人類,應該「首先依國界」來分類。雖然人類可以以各種標準來分類,例如喜歡搖滾樂/不喜歡搖滾樂、喜歡籃球/不喜歡籃球、戴眼鏡/不戴眼鏡,但是「民族國家的思考方式」卻是: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搖滾樂、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籃球、無論你戴或不戴眼鏡,你「首先必須」是一個國家的國民,當你向全人類自我介紹時,你首先要介紹自己的國籍,「然後」才是你喜歡或不喜歡搖滾樂等等。中國民族主義和台灣民族主義,其實「都同樣是」這種近代思維的產物。

第六,必須注意到:台灣的劣勢,卻同時是台灣的優勢。當台灣人無法像世界其他國家的國民那樣「首先介紹自己國籍」(因為台灣並不被承認為一個國家)的時候,台灣人確實沒有所謂「國際尊嚴」─「台灣正名」運動也就是在這個脈絡下取得其正當性的。但是,難道不正因為不被承認為一個國家、難道不正因為沒有國際尊嚴,就正好讓台灣人有機會去反省:為什麼人─平平都是人─非要有(彼此以主權對立的)國家不可?為什麼人─平平都是人─要有(以國界為基礎的)「國際尊嚴」不可?為什麼每個人都非要「首先」有個國籍不可?為什麼人不能「首先」被看成人、「然後」才有其他各種分類(例如喜歡/不喜歡搖滾樂等等)?

「西方=現代」是有其局限的。它不是「普遍」,而只是人類普遍歷史中的「特殊」。所有的特殊都有兩面性:既是普遍的實踐,也是普遍的侷限。人類在「現代」的處境下,如果要繼續進步,就必須打破這個侷限。這個侷限,舉其犖犖大者而言是:射線式的時間觀、必須有的國家暴力以及國家(Nation)的必然性。如果有哪些人對這些指標保持距離,那麼他們就將是下一世代的希望所寄、將是人類進步的推進器。

塞內加爾人沒有「年紀」的概念(直接挑戰射線式時間概念);薩爾瓦多沒有「軍隊」的概念(直接挑戰國家暴力概念)─這兩個國家都與中華民國有正式邦交,但是台灣對這兩國的認知卻何等貧乏?這些,都將為下一個世代提供一個另類的選項。如果,台灣人也可以沒有「國家」概念,那麼,這對於人類將是何等重大的貢獻?

要如何泯除「國家」的概念呢?把「中國」和「台灣」都消融在「世界史」之中,亦即:不從「中國」或「台灣」往外看世界,反而從世界(資本主義世界)往內來看中國或台灣,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台灣近年來不斷尋求國際承認、不斷努力要加入聯合國,這其實是簡單而直接地承認了台灣的劣勢,卻絲毫沒有把台灣的劣勢轉為優勢。亦即,沒有把「台灣不被承認為獨立國家」的「現實」,轉化為「人類並不需要獨立國家」的「理想」。反而,無論統派或獨派,都倒退地汲汲於建立各自的「民族國家」的認同。

在「把台灣的劣勢轉為優勢」的意義上,中學教科書把中國近代史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來談,毋寧是必須被贊成的。

(作者為政治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張君勱學會理事長)

台長: 奧辛
人氣(1,03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政治猩紅熱 |
此分類下一篇:符號社會評論: 走出台灣政治光譜

犀利士專賣犀利士臺灣
威而鋼犀利士臺灣壯陽藥專賣店
http://www.viagrastw.com/威而鋼
http://www.cialisstw.com/犀利士
2014-02-12 17:30:1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