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09-10 23:48:02| 人氣1,2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育論述:論讀書會的教學功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教學原理專題報告:論讀書會的學習功能
作者: 吳瑞元

本報告大綱:
前言
一. 研究回顧
二. 讀書會的性質
三. 讀書會與教學
1. 讀書會與教學的異同
2. 教學技術的應用:啟發教學法/問題教學法
3. 教學技術的應用:討論教學法/探究教學法/創造思考的教學
4.讀書會應用在教學過程中
四. 讀書會應用在教學過程中
五.結論與建議
六.參考書目


前言:

筆者於1993年年底曾在中央大學校園內發起「性別行為與社會認同讀書小隊(Study Team of Identity & Gender, 簡稱STING」,係屬一讀書會的性質,對於讀書會運作有將近五年的經驗。後來筆者擔任交換學人(visiting scholar)至伊利諾大學,亦參加了「中國婦女讀書團體」的聚會。近年筆者亦在台北市立陽明醫院精神科擔任研究助理,並且從事諮商與帶領成長團體的實務工作,這些經驗使得筆者對於具有團體輔導、團體成長功能的團體動力學頗有心得。在這樣的基礎上,筆者擬將過去的經驗與目前教學原理科目的經驗結合,試探讀書會團體對於學習的功能與應用價值。
本文先在研究回顧中,探討現成的相關專書與研究,之後,本文藉由說明讀書會的性質,闡述讀書會的定義與形貌。在第三部份,本文細分數項探討讀書會與教學的關係。第四部份,本文論讀書會應用於教室教學的功能與價值,最後,本文在結論部份,針對讀書會應用在教學的價值有所評價。

一.研究回顧:

邁入1990年代之後,由於解嚴的鬆綁,台灣民間團體如雨後春筍林立,讀書會團體亦在這個時機開始發展,蓋因以往集會聚眾限制解除,媒體資訊開放且自由,特務機構撤費廢的因素皆有關連。讀書會在默默且穩健成長的情形下,直到1997年才有專書探討。台灣較早討論讀書會的專書,一本是由師大成人教育系副教授及其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邱天助所著的「讀書會專業手冊」(邱天助,1997),而另一本則是由資深讀書會運作者、業餘研究工作者林美琴所寫的「讀冊做伙行:讀書會完全手冊」(林美琴,1998)。
邱天助「讀書會專業手冊」的著作中,結構主分為理念篇、方法篇、技巧篇及實踐篇等四部份。在第一篇中,首先對於讀書會的源流及歷史有清楚的說明,並且大略介紹了台灣近幾年讀書會的樣貌。在第二篇中,主要在說明讀書閱讀的省思與批判方式。進入第三篇後,才真正提出有關於讀書會的組織與運作方式;於第四篇的實踐篇,則是附錄了諸多讀書會的活動設計。這本書大致翔實地說明了讀書會平等尊重成員的學習互動性質,在作者的概念中,這是讀書會最重要的精神。這本書亦有不夠完盡之處,即是對於實務運作中的學習疲乏、財務預算,以及讀書會特有的領導問題,並沒有詳細的說明。就整書看來,最珍貴的部份反而是在讀書批判力訓練的啟發。
再來討論的是林美琴的著作「讀冊做伙行」。作者曾應國家文化基金會進行「台灣社區讀書會現況調查、遠景評估與實務研究」,「讀冊做伙行」這本書大致應該是此份研究的普行版。這本書主要有九章,分別敘述讀書會的內涵、魅力、台灣施行現況、籌組與宣傳、組織實務、團體動力與領導內涵、帶領與參與技巧、活動流程設計、困境與解決方法、長期經營與永續經營。在許多章節之後,作者另附有實務演練的參考資料。從每個章名都有讀書會來看,本著作直接扣連讀書會的操作技術,對於經費、人數、主題、書目選擇、團體動力學都有詳盡的說明。在這本專書中,比較缺乏的部份,便是較少針對不同集結成員性質之讀書會有深入與專門的探討,而不同的讀書會其切入討論的角度和廣度,其閱讀的深度等,都有不同的考量,這是在豐富但仍有限的實務範例中無法呈現完成的。
就讀書會學習價值的研究回顧來看,我們可以在大部份諮商輔導的著作中,欲讀到有關於教育團體與成長團體的著作,像是團體諮商—策略與技巧(Group Counseling: Strategies & Skills),便有提及類似的教育性成長團體與課程輔導的技術(E. Jacobs, Piley L. Harvill, Robert L. Masson,1995)。而在「輔導論文精選」一書中,朱光慧與林瑞欽寫有相關於學習團體的簡介,劉焜輝著有「學習團體的基本概念及在學校輔導上的利用」,另外該論文集尚有多篇對於團體諮商的說明。在讀書可以發揮的治療討論,劉焜輝曾撰寫「讀書治療的基本概念及其實施,說明了讀書治療的意義、功能和技術(劉焜輝,1978)。在實務的操作部份,筆者曾以胡來安為筆名撰寫「從邊緣頂入中央,從中央植入邊緣」,描寫從STING讀書會到成立為酷兒文化研究社的過程,刊登於台大城鄉所發行的「性別與空間研究通訊」(胡來安,1998)。

二.讀書會的性質

讀書會是一種以研讀讀物為聚眾基礎的小團體,參與的成員必須基於相同的興趣而集結在一起,這些興趣與動機可以包括對於著作的喜好也可以基於求知的需要,另外也可以是為了心靈的慰藉、為社交的目的而聚集,但是,無論動機如何,配合讀書會聚眾討論書本的前提,是大家必須先有的意願。讀書會並不是像在圖書館中大家一起看書而已,讀書會更重要的精神是必須要有討論和分享,所以在邱天助的讀書會專業手冊,特別解釋了讀書會成員特有必存有「對話意識」。 這樣使讀書會的目的在於以書本題材為開端,進而理解事物,並且啟發更廣的智慧。
讀書會係屬於教育團體的一種,也可屬於成長團體中的一種。但是讀書會與成長團體和教育團體有所差異。首先在互動的模式裡,讀書會強調每個成員平等的地位,而且,成員彼此互動的頻率要愈熱絡愈好。但是教育團體與成長團體中,諮商員與催化員的角色常常主導意見的評價與行為的結果,讀書會的領導者雖然位居重要的領導角色,卻不能以書已經讀了的姿態來進行主持工作。讀書會強調每個參與個體在互動過程中,互相激盪出新的見解與個體差異經驗下的解讀,主持人同參與者一樣等待腦力的激盪,主持人僅是維持團體運作的工具角色。
讀書會的人人平等的角色,使得團體的參與度較為深入,所以在團體近程的規畫上面,特別重視民主的共識決定。邱天助曾提及成長團體與讀書會的小眾團體極易混淆,因為兩者都是以小團體形式,目的都在促進成長,並且也都強調開放、接納、支持與信任的氣氛,兩者在民主平等的團體結構要求也頗重視。 但是,成長團體和學習團體在目標擬定的方式仍有所不同。大抵上,成長團體與學習團體的催化員與諮商員,主導著活動期限的開始、運行以及終止,在團體推動之時,便已有設定目標行為,一旦目標行為達到,亦是團體結束或轉型之時(Kramer,1994)。而讀書會的起始,係由成員決定,可以依著書籍閱讀的進度決定終始,亦可以按出席率調節活動內容或是活動辦理。


三.讀書會與教學

1.讀書會與教學的異同
事實上在教學的過程中,一直也是另一種讀書會進行的模式今日主流讀書會潮流不同的是,今日標榜的「讀書會」是小型的,是平等互動的,而教室教學,教師相對於學生仍具有極高的位階落差,而教室人數總也較多。但是正規教育的教學,已可以視為是一種讀書會乃在於,教師依課本教材授課,學生亦依照教材課本吸收知識,這些知識都以課本為依歸,以這樣的以書本為吸收知識作為基礎的狀態,教室教學亦可視為是一種讀書會。如果我們能將讀書會的精神和風格引入教室,將使教學的方式更加多元。此外,讀書會亦需要教學技術的應用,如此有利於討論場面控制、進度規畫以及媒體的運用等團體組織。

2.教學技術的應用:啟發教學法/問題教學法
從教學技術應用到讀書會最重要的技術,其中,發問與啟發的教學技術相當可以運用。 在啟發技術上,海爾巴特階段教學法與戚勒和來因五段教學法,可以應用明瞭、聯合、系統、方法等四項步驟(或者是預備、提出、比較、總括和應用等五項) ,逐步使讀書會成員從類化的基礎上使成員有思考的機會,成員在新舊經驗中將獲得系統的原則與概念。
另一個可以應用的教學技術是問題教學法。讀書會的催化員可以利用這個理論,在適當的時機提出疑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討論,並可適度地引起成員的困惑和求知意願,最後則可從書中,或從書中與生活應證的經驗中,尋到解答。 在這個發問和啟發教學理論的應用中,讀書會的催化員必須也是尋找答案、發現問題的成員,這與教師與學生間的位階有所不同。

3.教學技術的應用:討論教學法/探究教學法/創造思考的教學
在討論教學法與創造思考教學的應用中,讀書會成員可以進行腦力激盪,並且在座位的配置上,可以運用比較利於討論的圓圈座位。這時讀書會催化員的角色除了適當地加入討論以外,催化員維持秩序,並且說明規範的角色相當重要,催化員必須讓發言者充分表達意見而不加評論(台灣對於腦力激盪的準則並不清楚,常使創意終結)。除了討論法必然地經常運用在讀書會中,探究方法的技術,亦相當有利於討論的分析訓練。讀書會成員若能在讀書討論過程中,加入探究啟發的技術,這些經統整、觀察、比較的知識內容,將可以更為深刻與生命經驗結合。

4.讀書會應用在教學過程中

增強學習興致 學習能力增進 增進表達能力 提昇社交能力

一般學生較容易發生的學習障礙便是課業成績無法提昇,其中一部份的問題係由於對於書本的內容無法吸收。本文在本章開頭即已說明讀書會形式亦有類同於教材教學。所以當我們在進行課業輔導之後,於瞭解個案學習情形後,可以組織讀書會,使學生對於教材或課本,以至於相關課業的書籍,有另一種刺激吸收的機會。
若將讀書會視為教學形式的一種,那麼起始行為的掌握,也是相當重要的。在這個部份,教師可以與學校輔導中心保持學生資訊的流通(在諮商倫理範圍之內),教師本人也可以先瞭解學生對於課業學習的理解能力,若是因為環境與人格因素導致課業低落,此為輔導機構與教師另依輔導專業處置的部份。 但是,若純粹是學習效率不彰的情形,讀書討論不失為一個刺激學習、引發學習動機的一種吸收知識的方式。
學生常有的學習低落狀態,有些因素是因無法提綱挈領掌握重點,有時是因為對於該學科因理解不多、成績不佳而心生畏懼與嫌惡。讀書會親民的特色,將有助於使學生重拾書本,並且發現以書本為基礎可以拓展認識世界的視野。透過溫和地誘導發言與知識的真實面對,學生將漸漸去除知識高不可攀的畏懼,透過思考與發言的接觸,學生可自覺其逆轉被動被灌輸知識的無奈,而轉化成主動發掘知識的自主成就感。
讀書會的討論不但,使學生在談論課本教材之餘,直接接觸了知識並吸收了知識核心,在引導發問、啟發觀察力和分析力的練習下,學生將學習到終生受用的有效閱讀技巧,學習能力因此可以增進。不只在吸收智識部份可以成長,成長團體還提供了表達能力的訓練機會,學生可以除了日常生活的功能性表達以外,學習到以抽象思考的方式,詮釋自我認知的經驗與觀點。在這樣的討論互動過程中,學生實際經歷了民主的討論過程與規範,更從禮貌與理性辯論的過程中,一舉學到社交的技術。

五. 讀書會在學校教室的實際運作

學校為吸收知識的殿堂,並且提供社區知性傳播的功能。所以以學校作為讀書會運作的場域,亦是相當合適。尤其學校的設備便是為知識傳播所設計,教室中的媒體教具、黑板、筆、桌椅等,都是相當適合移用到讀書團體的運作中。很可惜的,目前學校與社區的互動仍嫌太少,林萬義在分析國中、國小教室建築的研究中,便指出了校園空間的利用仍不夠多元(林萬義,1986)。
讀書會在教室運用,也有一些應該著重的專業與待突破的限制。在專業部份,讀書會為討論方便,常以講話隊形或是圓形座位方式進行然而教室的設計通常以講述法為考量,所以講桌很難充分使用,而黑板也可能有方位上的限制。其次,由於座位的變換,教師必須顧慮到教室管理的效率,以免換了座位,學生完全解放而難以收拾。
最後,在於讀書會的時間控制,課程時間五十分鐘的時間,通常無法真正進入知識討論的核心(林美琴,1998)。這個現象亦為筆者經驗所認同,一般合適的時間,至少要在小時半之多,讀書討論的效果才會展現。所以兩節課合併進行讀書討論,將是一個合適的時間,如果超過也不好,因為學生的注意力有限。若是要在課外進行讀書討論,教師必須特別注重是否完成討論的時間過晚,不利於學生返家的安全。教師在進行圖書會的過程,應該是具有領導示範學習方式的旨意,其用意在於鼓勵學生自發形成知識討論社團,所以,讀書討論的讀書會不應該成為教學中唯一所進行的教學方式。

五.結論與建議:

本報告以筆者的經驗出發,參考了部份專門探討讀書會運作的文獻,企圖將讀書會的形式與教學理論相結合,最後本文討論如何將教學技術應用於讀書會的運作,亦討論了如何在教室教學中應用讀書會的特質。在這些討論之後,筆者認為對於學習障礙以至於一般的學生,讀書會的運作,對學生有相當大的學習助益,讀書會的參與不但可使學生易於吸收教材,而且還有更多周邊的收益,像是表達能力的訓練、社交能力的增進等等。近幾年來,讀書會的將會持續盛行,目前可知讀書會已由文建會正式推廣,而民間的讀書會協會與網路讀書會亦開始風行,由此顯見讀書會對社會教化極有正面功能。 本報告是也雖然不在社會層面,但就基層運作的分析來看,讀書會相當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我們期待透過教師的帶領與示範,鼓舞在校園與社會中,有更多讀書會的成長園地。


六.參考書目

胡來安(吳瑞元之筆名):「從邊緣頂入中央,從中央植入邊緣:中央大學一個社團的發展史」:性別與空間研究通訊。第5期,1998年9月,頁90-130。
邱天助:讀書會專業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1997。
Kramer, Steven Aaron, 沈湘縈譯,《圓滿的心理治療(Positive Endings in Psychotherapy)》,台北:五南,1994。
關根正明著:教師「說話術」應用手冊。臺北市 : 國際村, 1997[民86]。
林美琴:讀冊做伙行:讀書會完全手冊。台北:財團法人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8。
方炳林:教學原理。台北:教育文物,1996(1979初版)。
林寶山: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1993(1990初版)。
林萬義: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評鑑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1986。
林萬義: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建築實況之調查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
程小蘋校訂,E. Jacobs, Piley L. Harvill, Robert L. Masson編,《團體諮商—策略與技巧(Group Counseling: Strategies & Skills)》,台北:五南,1995。
陶蕃瀛譯,Si Kahn著,《組織結社:基層組織領導者手冊(Organizing: A Guide for Grassroots Leaders)》,台北:心理出版社,1996。
曾麗娟譯,David L. Williamson著,《讓我們更親近—靈活運用團體技巧(Group Power)》,台北:張老師,1988年。
Bower, Gordon H., Ernest R. Hilgrad, 邵瑞珍、皮連生、吳慶麟譯:學習理論:學習活動的規律探索(根據第五版)。台北:五南,1990。
Robbins, Stephen P.原著,李茂興、李慕華、林宗鴻譯:組織行為(Essenti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揚智,1996。
黃惠惠:團體工作概論。台北:張老師,1993。
徐淑卿輯:「『網路讀書會』生意興隆」。中國時報第45版開卷版,1998年12月24日。
未署名:「讀書會招募會員」。中國時報第37版人間副刊,1999年1月3日。李玉玲報導:「推廣讀書會,文建會取法日本」。聯合報第14版文化版,1998年12月31日。
劉焜輝、汪慧瑜編:輔導論文精選(下)。台北:天馬文化,1986(1992初版)。
朱光慧:「學習團體簡介」。收在劉焜輝、汪慧瑜編:輔導論文精選(下)。台北:天馬文化,1986(1992初版)。頁486-493。
林瑞欽:「學習團體概說」。劉焜輝、汪慧瑜編:輔導論文精選(下)。台北:天馬文化,1986(1992初版)。頁494-507。
劉焜輝:「學習團體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學校輔導上的利用」。劉焜輝、汪慧瑜編:輔導論文精選(下)。台北:天馬文化,1986(1992初版)。頁508-522。
劉焜輝:「學業輔導應有的認識及其實施」。劉焜輝、汪慧瑜編:輔導論文精選(下)。台北:天馬文化,1986(1992初版)。頁775-780。
簡茂發:「青少年的學業輔導」。劉焜輝、汪慧瑜編:輔導論文精選(下)。台北:天馬文化,1986(1992初版)。頁781-784。
劉焜輝:「讀書治療的基本概念及其實施」。劉焜輝、汪慧瑜編:輔導論文精選(下)。台北:天馬文化,1986(1992初版)。頁796-801。

台長: 酷叟也夫子瑞元老師
人氣(1,27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