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8-08 23:10:06| 人氣3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貼一個在巴哈姆特光榮板貼過的東西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初在光榮板貼的,有些地方口氣急了些。總之只是臨時拿來填充這個台的版面而已。
*************************
我在這裡說一點個人意見,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先說明這麼做的局限性。我不是專長魏晉南北史的,也不曾大量閱讀相關論文。光靠自己興趣讀點東西,剪貼一點史料,很可能會有所偏頗。是或不是,留給各位去評判。
順便說點勞騷話(無聊的話,可以不看)。剪貼史料也就罷了,雖不全面,至少還是有根據的。最神奇的是,連史料都沒用,不知怎地飛來的東(之前某篇摘來的大陸文章)。說劉備「最堅持」門閥,說馬超是「名門望族」(甚至引個表都引錯,人數也不對),請先看看書上是不是這情形。「門閥制度」、「門閥制度」,套用這種大東西前,請先仔細看一看漢末以來門閥怎麼演變,怎麼分布,先比一下各集團中的人物,哪些是漢末以來的名門,先想一下這種東西發生的背景和原因。沒錯,「門閥制度」幾為史家對魏晉以至於唐代政治的定評,問題是史家們怎麼陳述這個問題?怎麼對各集團加以分析(例如陳寅恪先生)?如果不仔細看前人的解釋就加以亂套,可以嗎?(就像拿個理想氣體定律亂套各種氣體,不理數據也不理定律假設一般。)(倒是想到,也順便替劉禪說句話。看他安撫夏侯霸那一段,感覺起來也不那麼差勁(見夏侯淵傳尾引魏略)。也許他不是個好君主,但未必是個超級爛人。當然,這段話也可能是有人教過他的。)
再說說怎麼看史料吧,就拿顏良文醜做例子。在史料上我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戰績,只說是「勇冠三軍」、「匹夫之勇」。如果一不小心忽略了,也許後人心目中他們根本就微不足道了。沒錯,也許在史學家的心目中,一時一地一位失敗者手下的勇將,還不如建議屯田的官員對人民百姓有意義,甚至不如在學術文藝上有所創作的才人對後世有意義。問題是今天我們這些窮極無聊的電玩玩家關心的焦點是什麼?我們是不是該合理地(是「合理地」)用點想像力把一些東西補上?如果顏良文醜根本是俗辣,為什麼史家會留下「名將」一詞?為什麼他們的被殺會使得袁紹軍「軍中大震」?我們在這裡關心的問題既然和一般史家不同,為什麼還要忽略那好不容易殘留的線索?再說說文藝創作吧,演義為什麼要讓二將在界橋之戰就出場?在過去說故事的人總不能要求聽眾相信兩個忽然蹦出來的,毫無名氣的「名將」吧?(我無意替演義其他地方辯護。這裡只是舉這段做例子。)
勞騷發夠了,回歸正題。我自己也來剪刀漿糊一番。我個人以為,孫權似乎特別放縱屬下,比較像「大哥」。(也可能不是什麼獨到的見解,而是以前讀別人書的模糊印象。)證據呢?吳書甘寧傳尾巴是個例子。呂蒙曾數次勸孫權容忍甘寧,然而他自己都差點忍不住要「擊鼓會兵」,直接動用自己手下和甘寧私了(後來高平陵是政變,魏延是統兵在外的兵變,都不能拿來比擬)。而兩邊發生這樣的衝突,卻沒有記載說孫權派人調停過。再看看潘璋傳尾巴,「璋…性奢泰,末年彌甚,服物僭擬。吏兵富者,或殺取其財物。數不奉法,監司舉奏,權惜其功,而輒原不問。」更誇張的是朱桓。一度幾乎要宰掉孫權派來的督軍胡綜(也是有傳的人物),就只為了自己打仗沒收獲,恥於被人指揮。後來手下人告訴胡綜叫他偷跑,朱桓一怒之下,就把這人給殺了。然後呢,孫權仍然「惜其功能,故不罪」。
當然,時值亂世,正應「棄瑕錄用」,只要武將有能力,也必須容忍一點。劉、曹那裡也不是沒有人亂來。問題是孫權手下的人誇張到進乎藐視孫權的法紀的地步。曹操、諸葛亮治國以法是真的「史有定評」(參考陳寅恪等諸人的著作)。曹操手下青州兵胡來,很快就被于禁制止。再看看曹仁傳:「仁少時不修行檢。及長,為將嚴整奉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從事。」曹操本身也常和大臣們討論法律。劉備方呢?對,入益州時曾放縱法正。但法正自己是聰明人,當知節制。就如他勸劉備用許靖、彭恙,也可以看出他會考慮。而如果法正太橫行,只怕不致於讓董和黃權李嚴吳懿費觀劉巴這些「有志之士」能「無不競勸」。而以後諸葛亮執政,更是「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蜀志張裔傳)是「刑政雖峻而無怨者」(本傳陳壽評)。能使廖立泣,李嚴死。而用楊儀魏延也不偏廢(是否接受奇策是另一回事,至少這兩個人是各有才能)。
反觀孫權的情況呢?張溫傳有提到暨豔為了「郎署混濁,多非其人」,企圖整頓一番。下場是遭讒自殺。當初陸瑁就勸過他「(此舉)誠可以厲俗明教,然恐未易行也」。而朱據傳也提到「時選曹尚書暨豔疾貪汙在位,欲沙汰之。據以為天下未定,宜以功覆過,棄瑕取用。…豔不聽,卒敗。」當然,暨豔案背後還可能有更深的原因(江東大姓崛起,也參考朱治傳),但也顯示了孫權在處理這種問題上採行的是比較放縱武將的手法,反不容有人太清白。
我以為這種狀況和孫吳政權領內山越眾多有關。領內大姓英豪又往往勾結山越,不服統治。在這種緊張的局勢下,孫權一方面不得不安撫領內大姓,一方面也要賦予底下武將(未必是本地大姓)較高的權力,方便他們臨機應變。例如賀齊傳的故事,早年賀齊當機立斷地動用吏兵,破討大族山越聯兵(雖不是孫權時代的例子,但參考陸遜傳和凌統傳的情形,有相近處)。之後屢增部曲,也常討山賊自效。朱桓也是本地大姓(有私財以賑濟災民),配合孫權討伐不從命的山帥。反之,為了防範本地大姓,也必須賜予僑居武將一定的部曲(如呂蒙、甘寧)(順帶一提,甘家後來入籍丹楊,而且還頗具影響力。只是後人甘卓似乎沒有遺傳到甘寧那麼高的「武力」)。本地大姓之必須防範(蜀和吳的情形又有所差異),例如以「直道見憚」的陸績,臨終仍自稱「有漢志士」,表示不太認同孫權。張溫(吳中四大姓:顧陸朱張)領兵時一度受到猜疑。其他不少山賊魁帥往往也是大姓英豪(如陸遜傳的情形,陸遜也知道不得已而擾民)。再如周魴之所以能取信於曹休,也由於這種狀況。(順帶一提,周魴的兒子周處早年就是地方惡少一個,當然後來改進了。)
在這種狀況下,加之以孫權的個人風格(從他和群臣喝酒的情況可略窺一二),形成了東吳的統治特色。

台長: 巡迴反覆
人氣(3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