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1-02 23:17:33| 人氣2,7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回顧花蓮2013年地方藝文環境發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回顧2013年花蓮的地方藝文環境發展,有幾個轉變出現,本文試以為記,希望在「轉變」的節點進行一些持續觀察的階段性紀錄,只是遺漏之處難免,待有心人士持續補充,甚至批評指教。

《洄瀾文訊》改版:今年度,文化局發行的《洄瀾文訊》改版是一要事,因為它是流通全縣的藝文通訊。改版以後,視覺美感增加了,內容除卻資訊的堆砌,每一個月還規劃專題。雖然受限於篇幅,專題輕薄短小,但在資訊之外,的確需要多一點有「觀點」的知識性文章被納入,以期引發不同的討論。

另外,12月的《洄瀾文訊》還統計了「102年花蓮縣展演活動一覽表」,也有促進地方藝文資料整理與累積的價值,可惜表內主要採文化局轄屬館所辦理的活動來登錄,未計入許多於民間場地展演之節目,例如在乙皮畫廊、Wata、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等空間舉辦之展覽,山東野表演坊在金湯達人咖啡館演出的築夢之作《阿姆斯壯逃離月球》、賴翠霜舞創劇場在松園別館演出的《關於》,以及Tai身體劇場在璞石咖啡館演出的《身吟》等。期許未來文化局能進一步擴大蒐集年度展演資料,做為地方藝文史料建構的一部分。

文化空間的新生與消逝:今年開張的新興文化空間,包括新港街上的wata(阿美族語:哇~),專門展售原住民文創產品,並在二樓持續策辦展覽;建國路二段上的日初公社,結合飲食,音樂與電影,並和地球公民基金會合辦公共議題講座;民國路巷弄裡,時光書店的分店「時光1939」開張,美味養生的蔬食料理,這間據說是1939年蓋的老房子,到了週末晚上便化身為舉辦各式閱讀活動的空間。東華大學在民國路經營的藝托邦,則於年終重新開放。相對於新誕生的,也有熄燈的,包括凱風卡瑪兒童書店、德興體育場附近,主要提供音樂展演的達魯岸藝文空間。這幾個新的空間都不大,位於20到40人之間,能否長久經營也得打個問號,畢竟在花蓮推廣藝文,又有營運壓力,通常得先抵得住折損。

建立藝文售票機制:文化局長在年初宣告要建立售票機制,也可能對花蓮藝文消費環境影響深遠。另一方面是文化局主辦節目,從二月初「爵戰東台灣」音樂會開始,選擇一年中的數檔節目發售票券。過往,本地表演團體公演時有售票之舉,可謂跑在公家單位前頭,但受限於資源條件缺乏,組織規模較小,賣票一直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現在文化局也願意加入這個行列,是件好事,這樣的做法也能促使文化局能夠投入更多心力在表演藝術觀賞族群養成的扎根工作,以及協助藝文團體或藝術家推廣節目。

不過從無價到有價,中間還有許多配套,包括市場調查、藝術教育、行銷宣傳等面向,有待文化局一一解決。另外,地方文化館如慶修院、松園別館,也從下半年開始販售門票,這一連串入場收費的舉措,會否對「藝文消費市場」投下新的變化,需要繼續關注。

寓「花蓮的故事」於創作:婆娑舞集與花蓮舞蹈劇坊本年度的製作,皆將「花蓮」的意象放入創作,婆娑舞集的《車站慢漫》,理念便是述說「花蓮的故事」。作品透過影像與動作的編排,分以太魯閣、縱谷小鎮與海岸線3段式呈現。花蓮舞蹈劇坊的《說時憶舊舞洄瀾》,顧名思義,一樣從「花蓮」入題,結合舞蹈與說書,由沈中元教授擔任說書人,同時把麻糬、勝安宮花燈、赤柯山金針花等花蓮的元素編入舞蹈,在演藝廳帶領觀眾走入懷舊的時光隧道。

國際影展在花蓮:美國「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的前進計畫,五月底來到花蓮,選映七部探討文明、社會、環保等議題的影片,日舞影展由知名影星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於1984年創辦,是全世界極為重要的獨立製片影展。到了十月份,黑潮文教基金會取得授權,讓野望國際自然影展(Wildscreen Festival),這個全球性的世界自然與環境紀錄片影展,再度降臨花蓮。這項影展採取國小校園巡迴放映模式,透過影片與實際解說,讓孩子體會到自然的奧妙、學習生態的知識。

可惜花蓮不時興藝文討論,即便是這兩個重要的國際影展來到,也難激起大眾與媒體的關心。另方面,這個現象也明示了花蓮除了影城之外,缺少放映紀錄片,或者非主流電影的空間,也沒有影像工作者的相關培力,在影像這個領域,我們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藝術季中,戲劇與舞蹈的缺席:前一陣子,2014太平洋左岸藝術季甄選結果公告出來,12個入選的節目由音樂類全包。這個結果設若反面推敲,去看「戲劇、舞蹈的缺席」(這裡不計入縣內眾多的原住民族文化藝術團,那基本上屬於另外一套邏輯),一部分因素可歸結為戲劇、舞蹈所需的進場裝台時間、舞台道具運輸成本等等,一般來說都比音樂繁複,成本也較高。外縣市團隊到縣內演出,還需要考量有沒有足夠的觀眾來支撐付出的成本。

藝術季甄選會有這個結果,也符合在花蓮由官方主導的藝術節慶裡,音樂長期以來都是最顯目的,包括花蓮國際音樂節、太魯閣峽谷音樂節,很明顯就是以音樂為主體。誠然,相較於現代戲劇與現代舞蹈,縣內的音樂組織相對較多,學校或民間的音樂教育也普及得多,但從長遠的藝文環境發展來看,其實需要官方投注資源,營造更加多元的觀賞選擇。

刊於《東方報》2014.1.1、1.2

台長: 吳思鋒
人氣(2,7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美食情報(食記、食譜、飲品) | 個人分類: 花蓮 |
此分類下一篇:月光與海
此分類上一篇:從空拍影像到花蓮大地景觀資料庫建立的可能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