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20 12:07:38| 人氣1,1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觀戲心得--祭特洛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演出名稱:《祭特洛伊》完整版
演出團體:金枝演社
演出日期:2005年10月22號 晚場 / 2006年01月13號 晚場
演出地點:淡水滬尾炮台 / 高雄旗後炮台

《祭特洛伊》是金枝演社2005年底,於台北淡水滬尾炮台推出的年度大戲,並於今年1月13~15於高雄旗後炮台演出。本劇用福佬話(台語),配合金枝演社擅長「胡撇仔戲」形式,加上環境劇場的形式演出希臘史詩:《伊利亞特》(Iliad),於去年造成很大話題。

本劇的情節主要是根據希臘史詩《伊利亞特》,同時加入了兩齣希臘悲劇《亞格曼儂》(Agamemnon)和《特洛伊女人》(Trojan Women)的部分劇情。故事開始於希臘軍受阻於風向,無法起航攻打特洛伊,故希臘軍總帥亞格曼儂只得將自己女兒獻祭以換取順風。攻打特洛伊的過程中,由於亞格曼儂強奪希臘第一勇將阿基里斯的戰利品,故阿基里斯罷戰,使得戰況吃緊,因而阿基里斯的好友帕特羅克斯代其出戰,卻被特洛伊當家大將赫克特所殺。阿基里斯為替好友報仇,再度出戰,並擊殺赫克特,而特洛伊也慘遭滅城。

《祭特洛伊》一劇的文本雖意圖編創一宏觀文本,然而素材的整合方式卻也成了本劇最大的弱點:部分劇情發展缺乏動機或是替換成編劇本身的意識形態。

以缺乏動機來說,亞格曼儂為何要攻打特洛伊,在本劇中就無提供說明。對於沒有背景知識的觀眾來說,戰爭為何而打,應當是戲能否感動人的重要闗鍵,畢竟本劇主要在談的是戰爭。或許原本的動機:為一女人而發動戰爭,不是什麼好理由,故編劇因此省略此部分,但在沒有賦予新的動機的情況下,卻也使得這場戰爭缺少了些說服力。師出無名,當觀眾接受不到戰爭的理由時,就容易變成只是單純看戰爭的表演而已。

在有給動機的情節部分,編劇卻刻意加入了大量的「故鄉之愛」:哪裡最美?故鄉;特洛伊為何而戰?為了守護故鄉;勝利的果實應與誰分享?故鄉同胞。
簡單來說,就如同節目單中所寫的,創作者意圖編著「虛擬古台灣王國神話」。因而整場戲中,所有人物的行為動機似乎都跟愛故鄉(台灣)或多或少有直接關聯性,因而整個人物之間的衝突就少了較深入的發展,最終結論總得連上「故鄉」不可,依筆者自己在看戲時的感受,編劇不斷透過演員在提醒觀眾:就是要「愛台灣」。平心而論,固然一齣戲本來或多或少就一定會加入創作者的主觀詮譯,但《祭特洛伊》的斧鑿痕跡卻過於明顯,對於家園的愛也可以用含蓄的暗喻來表示,並不一定要嘶聲吶喊才行,喊得太多、太過,其實不只發聲的人會累,聽的人也會疲憊。也由於編劇的出發點如此,本劇的思想想展就有所挶限,對人性因此而無法有更多的觀照,但其實人的部分才是希臘史詩跟悲劇最精彩的地方,《祭特洛伊》在這點著墨不深實在可惜,更令人不解的是,強調故鄉之情的動機到底是什麼,本劇也沒給個明確交代。


表演方面從演出場地談起。想先釐清的是,古蹟環境劇場是本劇的一項宣傳重點,不過若嚴格來說,應該說本劇使用戶外場地演出,但或許只能稱廣義的環境劇場?因觀眾與演員的面對面交流是環境劇場所強調的重點,但《祭特洛伊》仍是傳統的表演者與觀看者的關係,並沒有打破兩者的界線。

其實在炮台演出,對演出最大的助益在於營造氛圍,古炮台本身的質感就有些戰場廢墟的感覺,尤其在台北演出時,天涼又加上飄著細雨(當然不見得每場都有),更是格外有氣氛。而建築本身具有高低落差,也增加了不少場面調度的可能性。不過,這樣的場地也為演出帶來了不少的問題。

淡水滬尾炮台的演出其實是一大挑戰。由於該場地相當寬廣,約是高雄旗後炮台的1.5倍大,如何安置觀眾就成了一大問題。當時所採用的方式是把觀眾安置在場地左右兩側觀看,將舞台(包括平地的廣場、祭壇及城牆)挾在中間,演員則自由穿梭舞台演出,舞台四週都是上下場之處。然而如此一來,右邊出場演員自然是面對接近的右邊觀眾演出,此時左邊的觀眾就只能望背影興嘆,背對觀眾的問題就相形嚴重。且由於距離過遠,演員講話的聲音也不易聽清楚。另外,若是左右兩邊同時有戲上演,此時上述問題會更加明顯,甚至會互相干擾。

大型場地故然代表有較多的表演空間,不過場面調度也相對困難。由於不是正面單面觀看,導演更應引導觀眾視線,再進行下一場戲,以減少觀眾欣賞的負擔。但《祭特洛伊》卻少了這一點,在滬尾炮台看戲時,每次一有演員出聲,觀眾就得開始尋找演員在哪裡,這是調度上的不足之處。

但場地對本劇最大的傷害力在於演員的能量難以集中。距離一遠,不管是肢體或是聲音,力道都會相對減弱,所以演員從頭到尾都必須很用力演戲不可,但效果仍然不彰,尤其是歌隊在吟唱時,人數只有7人左右,實在很難渲染情緒,由歌隊所負責的戰爭場面也感覺略虛。

但在高雄旗後炮台演出時,上述問題都獲不少改善。

首先,觀眾也不再從兩側觀看,而改回傳統的正面觀看。如此一來,演員就少了背台的問題,而能安心面對全部觀眾演出,不過也因此少了在滬尾炮台所能表達的兩軍位左右兩邊對陣的效果,算是有得有失。
同時,由於旗後炮台的場地比起滬尾炮台小了不少,演員多集中在表演區演出,不像在滬尾炮台那樣頻繁地四處遊走,因而演出能量較為集中,聲音較為清楚,故在情感的表達方面,要比在淡水要來得強烈。

除了場地之外的其它元素也值得一談。
有別於一般傳統戲院所用的古中國服裝,《祭特洛伊》的服裝極為搶眼,用色鮮明而剪裁繁複,呈現華麗的古代異國風,讓人印象深刻。然而誇大的剪裁卻也對演出造成若干影響,如高雄場的亞格曼儂在爬樓梯時,必須拉起長袍下襬,才能吃力地上下樓梯。服裝搶眼固然對演出有加分效果,不過也應考慮是否適於演山才是。
本劇音樂也給觀眾很深的印象,除了部份音樂及音效是現場演出,比一般透過喇叭的音槳多了臨場感之外,還另外安排了一位歌者充當敘事者,其悠揚柔美的歌聲,也成功營造了劇情所需的氛圍。

表演方面,是以傳統戲曲的「胡撇仔戲」為主要架構。胡撇仔戲其實是種變體歌仔戲,日據時代礙於皇民化運動不得演出傳統戲曲,故部分劇團換上和服或現代服,配上流行歌演出現代題材,此種演出形式在戰後即變為胡撇仔戲。由於有傳統戲劇的熏陶,加上導演王榮裕本身是葛羅托斯基(Grotowski)的體系,想必金枝的演員應該有扎實的身體訓練,故在肢體的部分,演員都有不錯的表現,能藉由肢體動作準確表達角色的情緒,武打部分處理得相當俐落,唯一較可惜的是歌隊的人數過少,表演力道有些不足。

而在聲音方面的處理就有更多的討論空間。用台語演出,不知道現今年輕人有多少還能聽懂台語?若不懂台語在看本劇必然是大打折扣,但是,或許是為了創作詩化語言的緣故,劇中不少用詞在生活中極少使用,筆者自己是出生在台語為母語的環境,但第一次看時,仍有不少地方無法跟上,現今愈來愈多人對台語日益陌生,若要使用台語,或許在用字的選擇上可以再考慮。另外在音韻方面,可能因為演出都是在空曠場地,演員唸台詞時需要格外賣力,以確保觀眾能聽清楚聲音,不過,也因此台語的音韻之美就發揮有限,台語有八個音高,原本比國語更適合表現詩的抑揚頓挫,但太用力唸台詞的結果,固然悲壯有餘,氣勢雄厚,但聲音的變化就少了些,故情感的細膩處掌握有限。還有一小缺點是,在高雄場中,似乎有喇叭裝在較密閉的空間中,有些演員的聲音因而帶有一些迴音,情緒高昂聽來有點煞風景。

整體而言,《祭特洛伊》透過戶外的古蹟與傳統戲曲的結合,使得演出的效果十足,而在劇情的內容方面,能否接受編劇所要傳達的觀點則是見仁見智,能有所共嗚的觀眾應該大為感動。結束高雄的巡演之外,《祭特洛伊》應該是真的落幕了,相信它也像原本的希臘史詩一樣,在前去欣賞演出的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期許這次的經驗,能對金枝演社與其他日後有意製作戶外演出的團體有所助益,在日後我們定可以欣賞到更加成熟的演出。

台長: aleswang
人氣(1,10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觀戲心得 |
此分類下一篇:觀戲心得--金鎖記
此分類上一篇:觀戲心得--在世界的房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