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9-09 10:56:42| 人氣1,5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天后宮與鄭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早年間,天津天后宮正殿北側關公殿旁有座馬公祠。祠不大,內有三尊神像,其中有壹尊馬公坐像。該祠後毀于“文革”初期的“破四舊”。長期以來,人們認爲馬公祠祭祀馬公(天后宮正殿曾立有馬公像),即太監馬堂。其實,此殿是為祭祀航海家鄭和而建的。

    遍查眾多存世的天后宮(媽祖廟),確有列祀多尊天妃(媽祖)像的情形,意在迎請出殿、設壇祭祀、繞境出巡或“回娘家”謁祖之需,然而,隨祀的神像,卻鮮見壹神多尊。天津天后宮自然不會逾越這樣的慣例。

    其次,囿于曆史原因,諸如朝代更疊、兵燹地震、火災水禍等,天后宮較長時間關閉廟門的情況曾多有發生(如1860年外國侵略者入侵期間);加之管理錯位,亂挪神像,如1928年疙瘩劉爺還仙居在張仙閣,1956年不知何故卻被挪至財神殿供奉,因此,極易使廟內的某些曆史傳承受到影響。馬公與馬公祠讀音皆有壹個“馬”字,讓人望文生義,加以附會、訛傳,久而久之,把馬公祠當成祀太監馬堂之所,也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鄭和原姓馬,名和,小字三保(或作三寶),明洪武四年(1371年)生于雲南昆陽和代村。洪武十五年(1382年),少年馬和被明軍虜閹,撥至燕王朱棣藩邸中充任小太監。他“豐軀偉貌”、“博辨機敏”,出入戰陣,屢建奇功,漸成朱棣親信。1402年6月,朱棣因馬和追隨有功,且在鄭村壩(今北京東壩,壹說爲河北任丘北)有戰功,升其爲內官監太監,並在永樂二年(1404年)禦賜“鄭”姓。從此,馬和更名爲鄭和,史稱“三保太監”。

    就在馬和更名的第二年,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為鄭和的父親馬哈只所撰墓志銘,仍稱《故馬公墓志銘》。

    鄭和長期在北方生活,因航海所需,虔誠地敬奉海神天妃。他從明代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先後七次奉詔出使西洋。宣德六年正月和十一月,他偕王景弘等在江蘇太倉劉家港天妃宮與福建長樂南山天妃宮,先後刊勒《通番事蹟》碑與《天妃靈應之記》碑,記下了前六次下西洋時所到區域及感受。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在最後壹次下西洋的返航途中積勞成疾,卒于古裏國(今印度卡利卡特),歸葬于牛首山(今南京中華門外)。天津天后宮為中國首座媽祖官廟,說不準,鄭和在北方時出于對媽祖的特殊情懷,當年還造訪過天后宮呢。

    綜上所述,因鄭和功勳卓著,因其和海洋的不解之緣,因其對天妃的崇信,也因其在天津附近有過一段重要的人生經曆,所以,天津百姓懷念他也是合情合理的。這就像當年鄭和在南京府邸所在街道,從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起至今被當地稱作馬府街壹樣。馬府街是在皇上賜馬和鄭姓以後才改稱的。鄭和府上人稱其官邸為馬府,一是迴避鄭和太監的身份;二是後裔認為不應忘祖。據說,現在南京仍有部分馬姓為鄭和後裔哩!而當地群眾為紀念鄭和改其街名,依然以本姓稱之。對此,《江甯府志》也有記載。

    鄭和通過下西洋將媽祖信仰傳播到各地,而在各地的鄭和廟中,信眾同樣虔誠拜祭海神媽祖。據人類學者的田野調查,凡是有鄭和崇拜風俗的區域,必然也是媽祖信仰的覆蓋區域,兩者之間具備因果關系。因此在媽祖廟內為鄭和塑像,亦非罕見。

    福建省長樂市漳港鎮顯應宮(媽祖廟),清光緒年間因海嘯而沙埋于地下。1992年挖掘出土,發現前殿左側神台有壹組當地群衆稱之為“巡海大臣(神)”的彩繪泥塑神像,與前殿右側的天妃彩塑組群置于完全對等地位,後經國內曆史、文物專家考察,確認:方臉大耳垂、頭戴嵌金三山帽、身著蟒龍袍、腰系白玉帶、腳穿文武皂朝靴的首要男性塑像,約形成于明萬曆年間,就是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鄭和塑像與同期出土的天妃神像在廟中並列供奉,說明其時民間已將鄭和神化。

    基于上述原因,我們有理由認為,天后宮的馬公祠就是為紀念鄭和而建。其時間當在明清之際。

 

[轉載自中國經濟網]

台長: Alex
人氣(1,5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媽祖在中國〕天津 |
此分類下一篇:先有大直沽 後有天津衛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