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0-20 21:31:01| 人氣2,577|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錄:家庭教育誤區,嬌縱了孩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家庭教育誤區,嬌縱了孩子
 
現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無疑比過去多得多,也比前輩們更講民主,但總的來說,孩子卻比過去嬌縱、難管了。
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現了新的變化,但父母並未及時調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種育兒書刊充斥市場,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來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個新誤區便出現了。

誤區1:孩子應該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近 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力力的媽媽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每次吃蝦她都是把蝦剝 給兒子吃,自己從來不吃,當她有一次隨意地把一個蝦仁塞進自己嘴裡時,沒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臉,又哭又鬧,還逼著她吐出來!很顯然,像力力這樣自我中心的孩 子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
事實上,一個家庭中最為緊要的是夫妻感情的經營。不妨告訴孩 子: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你雖然沒有得到最愛,但你同時擁有雙份愛。我們還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下班後半小時內不可以打擾爸爸媽 媽」。結果你會發現,以前越關注他,他的要求越多越難纏,現在你把他的位置放對了,他反而變得禮貌和獨立。不要給孩子他是家裡的特權階層的印象。好東西大 家要分享,人人有份,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懂得關愛別人。

誤區2:現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體驗快樂

很 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據調查,在三種情況下孩子最不開心:一是父母吵架離婚時,孩子很驚 恐,不知所措,又擔心自己沒人要。二是沒人玩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後,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牆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生間裡不許玩水,更不能領著同伴 來胡鬧,到最後,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著哄著學畫畫、彈琴、上各種興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兒童期的合理需要,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那麼即使錦衣玉食、玩具豐富,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讓孩子過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應該是快樂無憂的,但孩子也會有孩子的小小煩惱。父母應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肯定、鼓勵他表達情緒,幫助他調整情緒。

誤區3:吃飯穿衣不要緊,大了自然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帶養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飯追著喂直到跑不動,結果是長大以後生存適應能力差,中學生父母鋪床墊褥、大學生父母全職陪讀大有人在。
父 母的包辦代替剝奪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其實像穿脫衣服、洗腳洗臉、學具整理這些簡單的自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幹,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 利索不完美,父母從示範到手把手教到只動嘴不動手,逐步放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兩個月,沒有培養不出的生活能力。在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識的「懶」些,小 孩才可能「能」些,小時候肯放手,長大了才放心。

誤區4:盡量滿足孩子的願望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拒絕會挫傷了他們的心靈。其實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們把自己嚮往的東西列一張表,然後,在今後三年內可能滿足的願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佔20%,我們多半就很滿足了。而現實是多數孩子75%以 上的願望都能如願以償。許多父母善於克制自己的物慾,卻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了了,這一點 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更糟糕的是,孩子從中學會的是不勞而獲,高消費不是靠努力與犧牲得來,而是靠抱怨、要挾、強求得來。
所以,父母應善於對孩子說不,要他學會克制與承受。一項實驗表明,幼年時面對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慾望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要遠遠高於不能克制的孩子。
問 題是很多父母缺乏臨場說不的處理技巧。典型的過程是這樣的:上街前說好今天不買東西,但到了街上,面對誘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後撒潑,大人覺得很丟面子就 屈服了,當然嘴上還是要惡狠狠地說,下不為例否則就收拾你之類,顯然這種空洞的威脅永遠都不會兌現。另有一對夫妻是這樣處理的:孩子撒潑,夫妻倆一商量, 決定由媽媽出面說,你願意賴在這兒就呆這兒,我們先回去了,說完掉頭就走,孩子見勢不對,拔腿就追。回去後吃完晚飯,父母鄭重地和孩子交談,讓他自己反省 今天的行為,並主動作出行為承諾。

誤區5:家務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讓孩子承擔勞動的義務

我們小時候都被家長安排著承擔一定的家務,但輪到自己做父母時幾乎沒人指望孩子能幫家裡做事。調查顯示,各國兒童平均每日勞動時間分別是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德國甚至將6歲以後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寫進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築自己的生活,而家務活正是增強他們能力與自信的途徑。比如3歲可以端板凳、遞用具,4
5歲可以疊衣服、理床鋪,6歲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間,10歲的孩子就該固定地承擔家裡的某項勞動了,如收飯桌、倒垃圾。總之,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

誤區6:板凳絆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板 凳絆倒了孩子,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徵:中國的家長是打板凳,安撫孩子,孩子學會的是推卸責任,抱怨他 人;美國的家長是「沒看見」,不去干預,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日本的家長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承擔責任,尋找原因。
其 實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著擋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讓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丟了,不要急著給他買,讓他承受丟三落四的後果。把小夥 伴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只有承受了他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遠比家長過後反覆嘮叨效果要好得多。

誤區7:完全講民主
幸福指向——民主要慎用

從前的家長容易簡單粗暴,而現在的家長容易太講民主。父母作了一個決定,孩子尖叫為什麼,你解釋,他再問為什麼,你再解釋。其實他並不真的想尋求答案,而只是引誘你進行一場辯論,而無論你表達得多麼清楚,孩子總會有自己的理由。
其 實民主是為了瞭解孩子的想法,並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並不意味著可以討價還價,甚至遷就退讓。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只要不帶歉意與威脅地說明,「因為我 是父母,所以做決定是我的責任」。大人想成熟的意見應該要求他做而不是希望他做當你以懇求、交易、賄賂、威脅、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時,其實就 是在鼓勵他不講理。

誤區8:你唱紅臉我唱白臉
幸福指向——家教要求一致連貫

一 般的家庭通常是:祖輩寬容父母嚴格,爸爸性急媽媽心軟或者爸爸豁達媽媽較真,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常有分歧,於是就出現媽媽懲罰孩子爸爸替他放哨或者爸 爸對孩子發火,媽媽為孩子辯護。更有甚者媽媽重罰過後,爸爸悄悄帶孩子去飯店美食以示慰勞。長此以往,孩子產生投機心理,知道要吃找奶奶,要玩找爸爸,要 上街找媽媽,教育功效相互抵消。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預先協商,達成一致,萬不可當著孩子的面相互指責,彼此都要主動維護對方的尊嚴。
還 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是看心情,高興時孩子犯再大的錯也能原諒,不高興時孩子一點小錯也能無限上綱,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時間放任自流、不聞不問,一段時間又事 無鉅細、棍棒相加,弄得孩子不去關注教育的內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長的情緒。須知一暴十寒是不可能養成好的態度習慣的,它需要親子雙方共同的意志努力。





文章來源:網路轉貼~~
http://www.photocap.com.tw/forum/viewthread.php?tid=6569&extra=page%3D5
這裡有許多的文章推薦與分享喔!爸爸媽媽們可前往點閱!

台長: 空氣班
人氣(2,577)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教養文章、新聞時事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轉錄:你有教導子女尊重你嗎?
此分類上一篇:轉錄:十二個寵壞孩子的方法

陞媽
小孩多生幾個後..忙錄到沒時間一一關心..反而不容易犯錯
2011-10-20 23:36:00
版主回應
媽媽真的要幫你拍拍手~~~很好!
第一個報到!

接下來還有哪個家長呢?
2011-10-21 00:06:03
鍾懿媽媽
哈,恭禧本人能榮登第二位報到!
感謝老師分享的好文章。
看來在「讓孩子學習體驗快樂」上,得必須更放寬限制;
在「讓孩子承擔勞動的義務」上,又必須更嚴格規範小懿了。加油!!
2011-10-21 11:05:22
版主回應
呵…媽媽很認真省思自己唷。幫媽媽拍拍手啦。
相信寶貝會更加進步,因為有一個這麼關心他又願意改變的媽媽。
一起加油吧。
2011-10-24 19:08:33
志媽咪
那我來當小三吧~~~
教養孩子真的是很難的一個課題,大家都辛苦了~
2011-10-23 21:39:51
版主回應
真的真的,教養是門大學問,若沒時時檢討、吸收新知,還真容易踏入教養的誤區,老師願意跟所有的家長一起討論、分享許多問題,希望在幼兒園的時間能跟家長一起找出跟寶貝一起成長及教養的好方法。
2011-10-24 19:13:0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