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3-28 19:28:14 | 人氣1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臺灣官建城隍廟的建置與沿革(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臺灣官建城隍廟的建置與沿革(上)

 

一、清康熙年間之前官建城隍廟的建置與沿革

    臺灣早期發展以南部為重心,所以明永曆年間和清康熙年間官建城隍廟皆在臺灣南部。由於創建年代甚早,歷史久遠,以及擁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在臺灣廟宇中皆有其特殊的地位。

 

(一)臺灣府城隍廟

臺灣府城隍廟創建於明永曆二十三年(西元1669年)乃臺灣最早建立的城隍廟,今日列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極具歷史、文化、建築、宗教與民俗的價值,非常值得探究。

三川門的門神彩繪──秦叔寶、尉遲恭,為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潘麗水先生遺作。其風格在於鬍鬚與手勢動感及豐富表情,戰甲更講究工筆細緻。由於闢建馬路,廟埕早已不存,而廟內的建築規模依舊,古意猶存。其光線陰暗、刑具齊備、匾聯警世之寓意,皆令人不寒而顫。而甚具幽明威赫、善惡宣教與陰森肅穆的空間設計,也呈現官府衙門的氣勢。臺南市三大名匾之一的「爾來了」匾額,黑底金字、粗獷有力,迎門高高懸掛,顯得十分耀眼,強烈傳達城隍廟陰森懾人、恩威並濟的氣氛;正好符合「黑心的人進得了衙門,黑心的人進不了廟門」的俗諺,彷彿訴說著:「你來了,又有幾個能逃!」大算盤則是城隍廟不可或缺的飾物,象徵主神計算人間善惡是非,昭明法理;此計有兩件,一懸掛於三川門楣內向上方,一收藏於文物陳列室,皆具警世的作用。城隍出巡繞境時,大算盤也隨著同行,尤顯其重要性。

廟內懸掛的對聯,在在呈現宗教信仰與讚頌的意義,並襯托城隍廟佐理陰陽、善惡果報的氣氛。譬如正殿楹聯「為善不昌,祖上有餘殃,殃盡則昌;為惡不滅,祖上有餘德,德盡則滅。」具獎善罰惡的作用。拜殿楹聯:「問你平生所幹何事,圖人財?害人命?姦淫人婦女?敗壞人倫常?摸摸心頭,悔不悔?想從前千百詭計奸謀,那一條孰非自作;來我這裡有冤必報,減爾算!蕩爾產!殄減爾子孫!降罰爾禍淫!睜睜眼睛,怕不怕!看今日多少兇鋒惡焰,有幾個到此能逃!」文詞長而意深遠。又有楹聯:「做事奸邪,盡汝燒香無益;居心正直,見我不拜何妨。」頗具正心的宏旨。

主神威靈公高居殿堂之上,垂拱而治;文、武判官陪侍兩側,文質彬彬與武威赫赫,形成對比;七爺、八爺亦隨侍兩旁,一咬緊牙關、一張大血口,備極恐怖。威武十足的氣氛,配上微明乍案的燈光,似乎令作姦犯科的人無所遁形。又有二十四司,乃城隍部屬,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儼然人間行政的反映。在人性化與擬人化的配置,城隍夫人曾經居於神龕右側,常伴城隍尊神,真是「夫唱婦隨」!民國八十六年府城隍廟重修竣工以後,城隍夫人回歸後殿,符合「前堂後室」的女眷居住空間。

後殿右廂增闢「文物陳列室」,嵌立乾隆年間兩次重修紀錄的石碑,見證歷史。民國八十八年三月,存於赤崁樓小碑林的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重修城隍廟圖」移立府城隍廟,失散多年的古碑得以完璧歸趙,乃是原地保存古物的最佳方式;二百年前四合院院落分明的圖像清晰可見,比對今日建築格局,古物與古蹟相得益彰。

臺灣府城隍廟有其陰森的空間與佈置,也有語意令人深思的匾額,更有佛道合濟、陰陽共治的宗教意念,足為陰陽廟的代表,有教化人心、敦品勵志的功效[1]

 

(二)臺灣縣城隍廟

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鄭成功之孫鄭克塽降清,清廷決議在臺設臺灣府,領轄臺灣、諸羅、鳳山三縣。臺灣縣為臺灣府之首邑,其疆域所轄北至新港社新港溪(今臺南縣新市鄉);南至文賢里二層行溪(今臺南縣仁德鄉);東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鄉);澎湖三十六嶼亦受其隸。縣署與府署同在東安坊,因此,在尚未建造縣城隍廟之初,知縣隨知府於朔望之日到府城隍廟上香行禮。

清康熙五十年(西元1711年),臺灣縣第九任知縣張宏倡資建縣城隍廟,並歷經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知縣李閶權重修,乾隆十六年知縣魯鼎梅遷建,乾隆三十三年知縣趙愛修,乾隆五十六年知縣仇賦苹修,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由知縣薛志亮廣其規制,其殿廡牆垣宏傑壯麗,猶如官署。

縣城隍廟位於東安坊之縣署北方(即今臺南市中華日報社附近),後隨縣署西遷至鎮北坊(今臺南市成功國小處),知縣梅魯鼎隨之將縣城隍廟移建於縣署北方(即今臺南市成功醫院處),其座北朝南,規模宏大。日治之期,廟地遭日軍強佔而改為陸軍衛戍病院宿舍,迨民國前三年(西元1908年)九月經附近居民捐款,以壹百肆拾元向陸振芳購買民房,改建縣城隍廟於現址。光復之後,因廟宇神像破損,於民國五十五年四月重修落成,並且舉行祈安清醮法會。民國五十七年陽月,奉佛成篤之信士鳩資建地藏王殿,藉以宣揚菩薩扶渡眾生之宏願。民國六十七年九月,因廟廓樑柱腐朽崩折,經主任委員徐豐彩發起,全體委員響應募款重建廟身,於民國六十九年元月完工。

今之廟堂,已不復古時廟宇的宏偉壯麗或特殊木雕藝術作品的擺設,但卻仍保有城隍廟應有的威儀之態。殿前附壁石柱上書「陽報陰報善報惡報速報遲報,豈曰無報;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你知我知,莫云不知。」紅底金字,足堪玩味。門楣上書「爾來了麼」四字,原為「爾來麼發現天良」,其意指「你因心有所虧、良心發現而前來求我了吧!」殿內並存有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由信士陳江山所奉獻的木質大算盤。長六尺,寬二尺,兩旁刻文「陽律欺瞞能倖免,陰司清算總難逃」,象徵城隍爺善算人間良惡之用[2]

 

(三)諸羅縣城隍廟(今嘉義市城隍廟)

清康熙五十四年(西元1715年),諸羅縣令周鍾瑄,謂城隍即城池之意,既有城池,必有城隍廟,方可以迓神庥而委神靈。此城隍廟,是縣級城隍,敕封顯佑伯,立在縣署南方,紅毛井北方,是時的建築規制,有三川門、正殿(堂)、後殿(寢)、左右護廊、四垂亭(廡)及龍虎井,為七包三進式的大廟。然而為時初創,堂廊制陋,棟楹均取小木,垣牆悉繕泥土,歷數十載,風雨飄搖,棟傾土剝。遂於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由知縣馮盡善商諸邑紳,邑紳陳君陸負責募捐重新修繕。

此後至乾隆中期,復已三十餘年,如木如垣,時恐將崩之患,曰官曰民,志初重建新之誠。乾隆二十六年三月,諸羅知縣衛克堉到任後,有意謀新,但有志龜卜無期,以秩滿去。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五月,知縣張所受新赴任,感念城隍燮理陰陽,功濟寰宇,佑護境域萬民,係捐出薪俸,邑紳林振魁等董事負責任重建,幸都人士輸誠樂助,共得銀兩千餘金。同年十月動土,重新興建,翌年正月落成,而成為莊嚴高聳的宮室,冠於諸羅全城,為諸羅城最華麗堂皇壯觀的宮廟。

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曾經有林爽文之役、蔡牽之役。平亂後,乾隆五十三年高宗皇帝嘉許全城市民義氣,遂賜名諸羅縣為「嘉義縣」。延至道光年間,為期半個世紀的歲月中,城隍廟皆未整修,文獻至今尤存,有一匾:「道宏化育」,係道光二十一年太子太保王得祿立。碑有三:一為乾隆三十年知縣張所受撰文立碑;二為道光十八年嘉義知縣范學恆撰文立碑;三為道光二十七年嘉義知縣王德潤撰文立碑。又有道光二十一年(西元1841年)晉江善信龔道南因受城隍爺感應叩謝之大算盤,今懸掛中殿。咸豐年間的匾有一方,題:「赫聲濯靈」,係咸豐九年嘉義縣學教諭蘇鳳藻敬立。

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彰化戴萬生叛亂,率領賊軍團圍攻嘉義城三次,嘉安局長賴時輝募勇團練以自衛戰術;同年五月十一夜,地忽大震,雉堞傾頹而城垣無恙,兵民得以全保,咸稱神佑。九月間,戴萬生並遣戴彩龍、陳弄、嚴辦等戰逆復撲嘉義城,南北聲息不通,城中糧盡兵缺,危在旦夕之際;知縣白鸞卿率嘉安局長賴時輝,士紳王朝輔、陳熙年等眾信者,求告於城隍廟,蒙城隍賜諭籤詩:「合家人安泰,名利兩興昌,出外皆大吉,有禍不成殃。」消息傳聞,人心遂定,雖至械盡糧空,死守不懈,嬰城血戰,殷戶許山,傾家資給軍卹貧,僵持七個月,終於卒解萬生之圍困,全城平安脫險,萬民歡心鼓舞,欣賀有餘。

同治三年兩名獄囚逃逸,知縣白鸞卿復禱告城隍,蒙示逃犯去處,果得緝歸。深深感謝城隍的先知卓識、洞察先機,同年二月獻匾,曰:「至誠前知」,懸掛廟內。由嘉義紳民陳熙年等簽呈白知縣請加封臺灣道夏獻綸,核詳無異,遂於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十二月五日,由巡視臺灣欽差大臣沈葆楨,籲懇敕加封號,光緒元年(西元1785年)正月十日,蒙敕加綏靖侯。

清光緒年間,內亂外侮一波波湧至,而中法之役,烽火瀰漫到臺灣,當時法軍分兵攻擊臺灣海峽,以主力軍攻打東石港,戰況告急之際,突然間,風雲變色,狂風大作,法軍受制於颶風,無心戀戰,急速調離東石,轉駛基隆,使東石一帶得以全然無恙。事後,根據戍守東石將士所述,起風時,有一神仙顯化佑助,觀其冠袍,似是嘉義城隍爺,當任知縣不敢貪天之功,據實呈報清廷,德宗皇帝深體神明佑護社稷之意,卻無以報德,遂頒「臺洋顯佑」匾額。此匾懸掛於中殿神龕正上方,以備瞻仰。

昭和十一年(民國25年),嘉義市尹川添修平執行皇民化運動眾神歸天政策,摧毀平民敬神的觀念,另設濟美會統收廟產,眾廟慘遭浩劫,唯城隍廟悻然無恙,後以城隍廟為神廟,收容市內各宮廟的神祇,然而殿堂自乾隆三十年重建以來,以歷經一百七十餘載,飽受地震摧殘,風雨侵漬,均未曾整修,實岌岌可危。遂於昭和十一年五月,由市尹伊藤英三發動勸募,眾善信捐款十萬日圓,翌年竣工,廟內留有日本和歌二首於正殿左右各一幅為證,即現今前殿的廟貌。日治時代的縣城隍廟,由於廟東北鄰大天后宮,因開闢道路遭拆除,其奉祀天上聖母神像移祀本廟後殿。每逢農曆八月初二縣城隍誕前後,有抬神輿繞境(最早神轎已於八十又五年榮退,雕工細膩傳神,為全省唯一武轎八獅座,堪稱無價之寶。今列陳後殿二樓展示。)

民國五十三年正月八日大地震,殿宇傾圮,善信再合捐新臺幣四十餘萬元,重建並油漆。至民國六十九年農曆臘月重新擴建後殿,重建六層大樓,民國七十三年十月竣工,金碧輝煌、玉柱玲瓏。民國七十四年全國古蹟評鑑時,城隍廟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3]

 

(四)左營舊城城隍廟

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臺灣入清版圖,將明鄭時期的萬年縣改為鳳山縣。但因變亂頻仍,連續二十一年縣官無法就職,直至康熙四十三年(西元1704年),蓮池潭旁的埤子頭發展成街市,才建鳳山縣署於此,定縣治於興隆內外里,轄區自二層行溪(今二仁溪)以南,直至沙馬磯頭(今屏東貓鼻頭),西起打鼓港(今高雄港),東至港西旗尾溪(今旗山鎮),南北長二百七十五里。東西廣約三十五里。這也是左營舊城城隍爺最原始的管轄範圍。

清康熙五十七年(西元1718年),鳳山知縣李丕煜捐俸興建城隍廟。清乾隆三十八年(西元1773年)立「城隍廟碑記」,記載城隍廟轄區及官民注意事項。清乾隆五十八年(西元1793年)鳳山儒學吳策勳重修城隍廟。清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鳳山知縣吳兆麟於鳳山建新城隍廟,左營城隍廟改稱「舊城城隍廟」。

清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職員陳大奎重修城隍廟。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推行皇民化政策,城隍廟被拆毀,僅城隍金身及若干文物得已保存。民國三十五年士紳謝耀麟等人召集鄉人重修金身及廟宇,翌年完工。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大批難民暫居廟中,廟宇再遭破壞。民國五十一年,士紳謝耀麟及興隆內里信眾共同捐資重建。民國五十七年,新廟完工,即今日所見之舊城城隍廟[4]

由於以上四間古廟歷史悠久,城隍廟該有的配祀與飾物一應俱全,並各有其特色。其中以臺灣府城隍廟和諸羅縣城隍廟珍藏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作品,爲廟宇加色不少,並分別為國家第二級、第三級古蹟。臺灣縣城隍廟珍藏「臺澎城隍爺官印」及供奉社之神座、稷之神座、山川之神座和風雲雷雨之神座,甚為少見。



 

 

 

 

台長: aa19620712
人氣(1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