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30 01:40:59| 人氣6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媒體光榮革命運動宣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每個人都自以為知道事情真相時,其實我們都一無所知』(When everyone knows something to be true, nobody knows nothing),因為在台灣的新聞傳播媒體的羅生門中您看不到新聞事件的真相,Never。媒體公民們大家逗陣作伙一起來!!!!! 從灰燼中重生 (Rising from the ashes again)- ---媒體光榮革命!!

台灣媒體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根據多次民意調查顯示,媒體已是台灣社會的亂源,民眾普遍對媒體不信任,媒體充斥媚俗?、八卦、羶色腥、暴力、災難、社會新聞,但缺少正面積極、振奮人心新聞,缺少文化教育內容、有用知識、新知,台灣媒體扮演煽風點火製造社會混亂的角色,但卻無益國計民生。媒體擁有放任的新聞自由,卻無新聞自律的環境,從社會公器到社會公害,媒體正向下沉淪,人民變得越來越「蛋白質」(笨蛋、白癡、神經質),無法辨別環境中的危險和機會、媒體無能監督制衡政府做出正確決策,社會國家面臨動盪衰敗命運,台灣媒體光榮革命簽名連署運動需要您,就差您的簽名支持───────────

台灣2300萬閱聽大眾正陷入媒體災難中,解嚴後台灣大眾傳播媒體強調速度、聳動、效果、犧牲品質和深度,爭相炒作八卦新聞,狗仔隊亂象備受社會各界詬病,原應報導事實、增進相互瞭解、監督公共事務的新聞媒體,常單憑有限事證過度渲染,脫離文本脈絡斷章取義,傷害個人名譽或隱私權益,不斷誤導閱聽大眾,深化社會上既有的各種成見,當羶色腥新聞成為台灣媒體得以生存的唯一道路,收視率競爭成為媒體成敗的唯一標準,反智、惡質化的媒體讓台灣看不到希望的未來!!在壹週刊、蘋果日報狗仔隊風潮侵襲下,台灣媒體日趨八卦化,揭弊性新聞摘下知名公眾人物假面具與背後的黑暗面,但在誇大、扭曲,脫離新聞專業倫理的灑狗血愈演愈烈的媒體世俗化結果,同時也造成台灣媒體文化日益淪喪,從璩美鳳偷拍事件、薛楷莉削凱子風波、到最近的周侯戀、鴻妃戀,台灣在全面狗仔文化下儼然進入八卦年代,媒體強迫全民捲入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的
八卦新聞,媒體已成為民眾心靈災難及社會風氣病毒的根源所在。媒體新聞全面八卦化席捲熱,報紙頭版頭條放主播緋聞,各家電視台二十四小時跑馬燈充斥著嗜血、羶色腥新聞當道、媒體公信力淪喪,荒謬的台灣社會陷入集體窺伺公眾人物隱私深淵中,社會節奏隨著八卦起舞,而更為嚴重的是打著質報招牌的報紙竟追逐大學生劈腿新聞,我們要問的是:當向下沉淪媒體變成娛樂工具,我們在看的到底是新聞還是戲劇?!

根據學者專家研究,今日台灣無論報紙、電視新聞的可信度遠比十年前低,其中以「公正」、「正確」、「推動社會改革」、「詳細完整」、「尊重隱私」問題最為
嚴重,媒體新聞報導最被民眾詬病包括:

1.新聞充斥庸俗化,去共識化,:將沒有意義的事情做大,ex:陳勝鴻、潘彥妃之戀,但將社會上發生的有意義的事情瑣碎化,把重要的新聞淡化,ex:媒體對社會良善光明面較少關注。媒體撕裂社會共識和諧,卻常製造強化矛盾、對立衝突。眾聲喧囂、吵鬧的媒體讓閱聽大眾看新聞常常看到的只是幻象,但人常忘記新聞背後事件本質到底是什麼?新聞事件真相更模糊,弄不清楚事實是非曲直:缺乏專業判斷的媒體提供眾聲喧囂的場域,但卻讓社會大眾更迷惘
2.偏好聳動八卦、負面新聞報導,社會新聞比重過高,充斥暴力色情,詳述犯罪過程,將罪犯英雄化,偶像化;新聞強調真實,卻常有錯誤和偏差,記者經常有聞必錄,查證不足,罔顧正確、客觀、公正、平衡新聞專業意理,媒體淪為政客、商家、藝人的秀場、放話中心,推波助瀾扭曲的社會現象;記者報導新聞時,經常在有意、無意間加入自身主觀價值判斷,新聞與意見不?嚏A新聞標榜自由、卻受政治經濟箝制,新聞強調客觀,卻反映老闆的立場,在置入性行銷商業壓力下,新聞廣告化問題至為嚴重
3.新聞報導強調本土,缺乏國際視野缺乏文化、教育和社區新聞,新聞報導缺
乏深度與內涵,媒介報導新聞事件未顧及當事人、家屬、非志願性公眾人物隱私,媒體侵害人權涉及誹謗、新聞審判法律責任。
4.過於簡化:經常以斷章取義的聳動報導為之,造成閱聽人壓力,但卻與事實真相有很大的出入
5.過度主觀:有些記者習慣使用封閉性問題,投射太多採訪者自己選擇性角度,限制受訪者自發性觀點,許多受訪者往往掉入記者所設下的陷阱,為記者想聽到的答案背書
6.過於誇張:某些記者為求新聞報導生動,常常針對偶發個案,改寫為如同小說一般,在文字描述中加上太多記者的想像力,渲染情緒,以擴大戲劇效果,但問題在於記者是寫新聞報導,不是編劇編劇本
7.資訊傳播的質量失衡
1.媒體公器屬性因商業主義掛帥而式微
2.新聞工作者角色混淆
3.新聞界規避專業倫理及自律
4.視野狹隘,欠缺台灣主體價值觀

我們要求-------
一、新聞傳播媒體重建新聞價值
1.新聞正確性,比新聞快速來得重要,新聞事件的各項事實,必須查證清楚。
2.新聞的顯著性,不應僅報導大人物,而且要指出與公眾利益何干,更重要是經常報導社會中的小人物。
3.趣味性必須強調高級趣味,而非低級趣味,應引發人性中高貴情操,共創美好世界。
4.反常性必須從教育意義出發,追蹤調查事件發生的社會、文化意義,並對讀者產生預警和保護作用。
5.記者寫一則新聞,或編輯選一則新聞,必須考量新聞與公眾利益何關。
6.新聞的遠近不是新聞選擇的標準,應考量的是它的意義、影響、和我們的關係。
7.官方新聞稿,只能做為進一步查證的線索或來源,不可照登不誤。
8.商業團體所提供的新聞或假事件pseudo-event,只能當作新聞線索來處理。
9.報紙必須基於讀者知的權利選擇新聞,而非基於老闆意圖,為閱聽人提供新聞。
10.報紙必須從整體編輯政策上,考量軟性與硬性新聞。
二、犯罪新聞處理
1.媒體具有社會責任,犯罪新聞是社會現象的一部份,但不是全部,不應誇大報導,應有所節制
2.犯罪新聞處理應尊重法律,秉持偵查不公開原則
3.犯罪新聞應回歸新聞本質,真實呈現社會真實,善盡媒體守望社會環境的功能,不應製造媒體審判
4.媒體不應有聞必錄,不要揣測犯罪者的犯罪動機,因接受過多的犯罪新聞會影響閱聽人的行為,對社會產生不信任,同時會刺激犯罪,鼓勵犯罪,甚至學習犯罪
5.犯罪新聞與社會新聞的比重應予以縮減
6.電視上不應出現不適當的畫面或行為應做適當的馬賽克後製處理
7.媒體要自律,新聞從業人員應提升專業素養,新聞編輯要適當控制新聞品質
8.新聞他律,透過新聞倫理規範及社會團體加以監督
三、情色新聞
1.勿以少女身體做為收視率賣點
2.無論新聞議題、綜藝遊戲、運鏡角度或旁白配樂,應避免對女性的歧視
3.尊重少女傳播人權,並應進一步推廣兩性平權觀念,協助建立少女正面形象
4.建議女性新聞人建立維護兩性平權的內部新聞自律機制,藉以影響媒體
四、民調新聞處理
1.媒體在處理民調時,選擇題材應偏向公共政策,對於一般的八卦,不必做民調,以免浪費媒體資源
2.媒體與其他機構辦理民調,應瞭解它的執行單位與委託單位,執行方法也應瞭解抽樣是否隨機等問題
3.媒體在使用一些非社會科學方法的民調,像call in民調,由於它基本上非嚴謹,不宜過度推論
五、人情趣味新聞處理
1.人情趣味新聞處理應以溫馨為主,包括1.對土地的關懷2.對人的尊重
2.人情趣味新聞應避免被利用,在處理上應該有所查證
3.媒體不可以因人情趣味來製造新聞,新聞不是戲劇,不能無中生有
六、自殺新聞處理
1.不要報導詳細的自殺方法
2.自殺不應使用浪漫或單純化方式呈現
3.自殺不應該被描述成難以置信的
4.自殺新聞不宜擺在頭版
5.自殺兩字應避免放在標題
6.不要刊登死者照片
7.死亡的行為不應該被描述為如其所願或英雄式的
8.提供求助資訊例如自殺防治中心、危機處理中心的電話、地址
9.報導有效、正向克服心理危機的方式
10.應提供讀者自殺徵兆的警訊與基本的自殺危機介入技巧

身為社會公民的我們今天「嚴正要求」新聞傳播媒體--
1.謹守正確、客觀、公正、平衡的新聞專業意理
2.落實新聞查證、新聞道德倫理、新聞法規要求
3.強化新聞從業人員專業素養與新聞編輯台品質掌控
4.提升文化,追求品味,善盡媒體社會公器責任
5.回應民眾對好新聞的期待,建構優質媒體新典範

肆、昭告台灣民眾---做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
一、新聞陷阱指南


二、解讀新聞,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
1.注意新聞的消息來源: 所謂消息來源是在新聞中接受採訪或提供訊息的人
1.首先,要注意一則新聞是否有明確的消息來源,如果是據了解、據指出,或是根據不願透露姓名者的消息來源不明指出時,或是刻意模糊的新聞時,可能是記者自己臆測的結果
2.新聞中的消息來源,是否具備專業素養和權威
3.新聞中的消息來源和新聞是否有利害關係
2.有無平衡報導
針對一些具有爭議的新聞,是不是有來自不同立場的說法從不同的媒體中,找尋不同的聲音,盡量讓自己對一個事件能有更多面向的思考,不要被單方面訊息所主導
3.廣告新聞化
學會區分廣告
現在新聞媒體受到商業力量左右,往往新聞和廣告不分
4.新聞與意見不分
在新聞中出現記者的評論其實是不妥的,閱讀新聞時,閱聽大眾別忘了去掉多餘的形容詞和意見,只相信基本事實陳述,免得被別人的意見影響,建立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5.標題或內文用詞誇大不實
看到新聞標題故意打問號,或是出現疑似的字眼,其實是新聞媒體心虛,故意用這種方式來企圖避免自己可能要負的責任,連報導者自己都對自己的新聞打問號、不敢肯定的事,我們當然要對這則新聞大打折扣

三、接近使用媒體 做個嗆聲的媒體公民
一、公眾近用媒體
大眾傳播媒體做為保障人民傳播權的社會公器,除了滿足民眾知的權利,也應該提供公眾近用的機會。公眾近用媒體是依據公平的原則,讓每一個人與多元的社會團體都有機會在報紙、廣播、電視上發表自己對於公共議題的想法。

迎向公民社會的媒體近用,回歸公民六種基本傳播權:1.知的權利、2.傳佈消息的權利、3.討論時政的隱私、4.保護個人隱私的權利、5.接受與使用媒體的權利,全人類都應當享有的傳播權包括:知的權利:人們有不受限制、充分獲得資訊的權利。近用媒體權:你我有權透過媒體表達不同的主張。

公眾近用媒體的原則:公眾是由個人所組成,公眾近用媒體並不排除個人單槍匹馬上陣,對公共議題提出個人的看法,然而在現實當中,對於公共議題的主張,往往必須以公民團體,或意見團體的集體形式發聲,才能突顯其重要性與影響性,進而引起關注與協助,進而達到訴求的目的。

公眾近用媒體彌補多元發聲:1.全民一起要求媒體提供充分的空間與時段,讓公民團體對特定公共議題之意見得以詳實正確的被呈現
2.公民團體學習善用近用媒體權,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想法,很有系統性規劃與表達出來

二、實踐
1.新聞來源多元化,多看多聽多比較
2.要瞭解各媒體的立場及差異性
3.冷靜的心,清醒的腦,不隨著媒體的音樂起舞,要仔細思考判斷
4.將新聞當成自己知識資訊的一部份,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資料庫
5.閱聽人在解讀新聞時,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心情以判斷媒體現象,越瞭解媒體,越能做真知灼見、健全的自我判斷,我們要學習自己做判斷,解讀社會事件新聞,思考事件的意義,要靠閱聽人的用腦思考。


在民主社會中,媒體是公共財,記者是無冕王,肩負社會責任理想,但台灣媒體競逐八卦新聞報導的結果,正嚴重排擠我們對於生活中更重要事務的關注。原本媒體功能在彰顯人性良善的光明面,激勵社會前進,即使是挖掘社會的黑暗面,也在於規過向善,讓社會更美好,但在台灣媒體新聞已不是社會的鏡子,而是對自行突出的社會層面報導,媒體不是告訴我們想什麼(what to think),但可以告訴我們想些什麼(what to think about)?因此嚴重曲解真實敗壞社會風氣的媒體讓我們的生活焦躁不安、無所適從。

真實的台灣,有歡笑、有快樂、有夢想、有陽光、也有希望,在台灣社會許多角落小人物們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人性的溫暖,可是我們都很少在媒體中看到。有鑑於台灣媒體建構的新聞圖像與社會真實存在嚴重差距,推廣落實「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已刻不容緩。「媒體教育」(media education)是當代新興教
育學門,透過思考解讀媒體訊息內容,建立對媒體批判意識,讓我們重新反思傳播媒體社會角色,培養影響近用媒體能力培養現代公民與媒體的關係,不再只是單是單純的「媒體消費者」,而是積極、自主、參與的「媒體公民」,人人都能體認依據公平原則,每一個人與多元的社會團體都有機會在報紙、廣播、電視上發表自己對於公共議題的想法,我們都擁有近用媒體「傳播權」(the right to communication)、「媒介接近使用權」(the right of access to media)的天賦人權。推動媒體素養教育,提昇國民媒體素養能力不是口號,而是實際的行動,DIY抓得住新聞媒體!JUST DO IT!台灣媒體光榮革命運動連署宣言,展現台灣二千三百萬閱聽大眾自主力量!

「救救媒體、救救台灣」已是社會普羅大眾內心最深沉的呼喊,但民眾如果不勇敢的站出來,台灣媒體會讓八卦新聞自動消失嗎?當務之急是:台灣媒體應自律,落實新聞專業,實踐社會公器責任,別再把八卦新聞當新聞處理,落實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建立媒體公共空間場域與制度。反制媒體亂象,民眾則不應再沉默了,應深自反省,從自身改變做起,拒看八卦媒體、拒買垃圾新聞,不要再成為八卦土石流的幫兇,反制惡質媒體,提高媒體素質,淨化台灣社會,就是現在。

「把愛找回來,把每一扇緊閉的門全部打開,把愛找回來,讓世界每一天,運轉得更精采」我們呼籲-把愛找回來,就從新聞媒體開始做起,把愛找回來,就從看見升斗小民們活出生命大愛開始做起,讓媒體為民服務、為民所用,提高媒體素質,淨化社會風氣,守護台灣。2300萬閱聽大眾從覺知媒體素養到具體行動,從消極抵制到積極選擇,讓我們一起呼應這來自草根的民意浪潮呼聲,新聞五四運動,台灣媒體光榮命連署簽名,朋友們,站出來,力挽台灣媒體狂瀾於既倒,大家一起來吧!!






台長: 李天保
人氣(6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