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3-30 18:40:09| 人氣6,3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學系列】蔣勳/池上日記3 聯合報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美學系列】蔣勳/池上日記3  聯合報 
視野二字很抽象,我相信看得很遠是視野的基礎。
胸懷二字也很抽象,我也相信,
廣闊的天地培育出不一樣的胸懷……
禎宏
二○一四年十一月下旬,魏禎宏來池上。禎宏是東海美術系第三屆學生,畢業後,在巴黎讀書創作,前後有二十年了。走創作的路,開始一定經歷了一些生活上的艱難吧。但他總是很開心,仍然每天用便宜的價錢料理好吃的菜,喝好喝又不昂貴的紅酒。也總不會錯過巴黎重要的畫展、電影、舞蹈和戲劇表演。
讀美術系,最後能持續畫畫的學生不多,一屆三十個學生,我算一算,能持續不放棄創作的,常常不會超過五個。
我會覺得對美術教育失望嗎?好像也沒有。
我相信創作本來是不能教的。禎宏畫畫,我也畫畫,有時候不覺得我們是師生。我們一起看電影,談王家衛《阿飛正傳》裡的潘迪華,一起讀小說,他把馬奎斯《百年孤寂》裡的蝴蝶用在一張版畫的女人頭上,我就想起他大一時我們談拉丁美洲魔幻寫實的課。
我在系主任行政厭煩的最後幾年,打電話給禎宏,跟他說:「想回巴黎,躺在河邊發呆,想畫畫——」他毫無猶豫回答說:「來啊!我安排。」
我因此持續幾年的暑假都去巴黎,在他女友緊靠聖米歇爾廣場的老馬房畫室畫畫。畫室對面有便宜又好吃的窯烤披薩,畫累了,走五分鐘就到聖母院,聽教堂管風琴,或看塞納河流水湯湯。
他從巴黎藝術學院研究所畢業,我問他:「要回美術系教書嗎?」他也很篤定說:「我不會教書,我只會畫畫。」
「只會畫畫」讓他生活上一開始辛苦好些年,打各種零工,但一直讓他精神上比許多人富足吧。
有時候我覺得他在創作上比我更執著,走在創作的路上,他更無旁騖,更純粹,更專注。
即使在生活困窘拮据的時候,他一直沒有放棄一定要有畫室,每天堅持到畫室工作。
他不太等待靈感,創作對他或許更像手工日復一日的勞動。他每天固定到畫室,面對空白的畫布,持續工作。不那麼計較結果好或不好,好像畫畫本身已經是莫大的快樂。
禎宏對各項手藝都有興趣,他學中世紀「聖像畫」(ICON),他學做古典馬賽克鑲嵌,他製作中世紀教堂的彩繪玻璃,在形形色色流行的「現代藝術」場域,他也有好奇,但似乎還是願意安靜回來坐在空白畫布前,好像那空白裡有他可以滿足的廣闊世界。
我在池上駐村,他恰好回台北開畫展。熬過二十年,開始有喜歡他作品的一群人,生活剛開始穩定。知道他畫展準備好,作品有固定客戶收藏,便問他:「要不要到池上走走?」
「好像還是很小的時候去過台東。」他說。
我便邀他到池上,在池上國中用課餘時間示範一堂木刻版畫。
木刻版畫是他長久喜歡的,可能因為材料簡單,表現技法可以很純樸。也可能因為木刻有文學的趣味,喜愛文學的他,每年也常自己製作木刻版畫的卡片,在新年時寄給朋友。
東海美術系在二十年前有去澎湖離島做木刻版畫教學的慣例。離島沒有美術老師,美術課由數學或英語老師兼任,奇怪的制度,學生當然學不到什麼,老師也苦不堪言。
學生暑假本來就常旅遊寫生,順便帶一堂教學課,也是有趣經驗。沒有人計較酬勞,我們每年暑假就邀集二十名學生到望安、將軍嶼、吉貝去教學。那些年認識澎湖的小學生,當時十歲左右,現在已是壯年,還會記得昔日那些好玩的課程嗎?學生認識了小朋友,短暫相處,告別時,帶去的木刻用具材料也就多留在離島,也或許會啟發一個愛美術的孩子,開始用刀鐫刻出心裡的嚮往吧。
禎宏或許也還有記憶,記得青年時在那些荒旱島嶼遊走時的種種吧……酷熱炎烈的夏日陽光,乾涸如死的土地,嶒稜巖礁石塊砌建的廢棄房舍,耐旱的仙人掌植物,高飛入雲又突然墜落的求偶的雲雀……。
禎宏記憶裡的離島,有時也會像他在大都會裡遇到的人,有著一樣荒涼寂寞如廢墟的身體嗎?
圖一:魏禎宏池上版畫教學。攝影/簡博襄
十一月二十七日禎宏在池上國中做了一天的木刻版畫教學,校長游數珠也參加了,還有幾位年輕老師、幾位學生家長、秋菊皂坊的主人,池上書局的菊苹、博襄都參加了。在池上,如果願意學習,沒有那麼絕對的師生界線。校長跟我說:「池上國中是全台灣最大的國中——」
「多大?」我問。
她指著中央山脈說:「一直到山邊。」
這是一個沒有圍牆,沒有邊界的學校。很廣闊,也很自信。
學生在無邊的天地奔跑,翻滾、追逐、踢球,發展出寬闊健康的心胸。
視野二字很抽象,我相信看得很遠是視野的基礎。
胸懷二字也很抽象,我也相信,廣闊的天地培育出不一樣的胸懷。
池上國中的孩子不拘束、不拘謹,開朗而成熟。像沒有一直被修剪束縛的樹,枝葉都可以自然生長,葳蕤茂盛,比都會的大學生更像有膽識擔當。
一個學生告訴我:「上課時有蛇從屋頂掉下來。」
「真的?」我有點嚇到。
學生點點頭,好像理所當然。
「蛇追蝙蝠,掉下來。」他安靜回答,並且告訴我:「因為農田不用農藥,蛇就復育了。」
我很喜歡這些健康有自信的孩子,他們不扭捏畏縮,跟人的對談平實大方。
做版畫的過程中,學生從紙上的描繪開始,再把圖複製在代替木板的橡膠板上,然後下刀鐫刻,最後上油墨,用馬連拓印。每個人的作品印好展示在教室牆上,都有很滿足的成就感。
我走到校門口,看到兩邊有刻在大理石上的對聯,是池上國中退休老師蕭春生的書法。上聯是:風物從茲欣所遇;下聯是:江山待此啟人文。
圖三:池上國中校門口的對聯(下聯)。 圖/蔣勳提供
圖二:池上國中校門口的對聯(上聯)。 圖/蔣勳提供
我看著走過意氣風發的青年,不確定對聯內容裡深刻的期許,他們是否能懂。但是他們眼前真的有聳峙的大山,中央山脈綿延不斷,他們眼前也有卑南溪,穿山越嶺從谿谷蜿蜒而來,匯聚成浩浩蕩蕩的大河。江山如此,自然有可期待的人文風物。
對聯
池上有很強的書法傳統,一部分可能來自客家閩南移民強調耕讀的農村文化基因。我在葉雲忠家就看到下田以後的葉太太勤寫書法,頂樓上懸吊著一幅一幅全開的大字書法,我笑著說:來這麼多次,不知道你的閣樓臥虎藏龍。
不多久,東海美術系第一屆畢業的魯漢平也來池上。他專攻書法,在彰師大授課,跟我說他曾經就讀池上福原國小,他的母親在此任教,也啟發了他此後持續不斷對書法的興趣。
我在池上四處閒逛散步,因此注意到漢字的書寫。除了客家閩南源遠流長的耕讀傳統,或許還有更晚一點外省榮民帶進來的書風。有一處舊眷村昔日入口的碑坊題字,上面寫的是「新興區十六莊」,下面的紀年是 「民國五十九年秋季」,字體寬闊平正,沒有文人字的作態,但很工整大方,想像得到當年解甲歸田的許多榮民,落腳池上,背井離鄉,初在戰亂流離中喘了一口氣。他們新來乍到,在這裡建起家園,書法裡也有一個時代精神上恢宏創業的氣度吧。
圖四:池上「新興區十六莊」的牌坊題字。 圖/蔣勳提供
有一天在福吉園附近散步,看到記憶深刻的一副對聯,上聯是:
東鄰起釁,從戎背井衛國土
我看到上聯這個句子,彷彿忽然看到一個不復被記憶的時代,一個烽火戰亂的歲月,一群逃亡的青年學生,被東邊鄰國挑釁,被迫離開家鄉,放棄了學業,參加抗日的隊伍,相信自己年輕的生命可以護衛國土。
下聯很有趣,是到了池上之後的寫實描寫:
欣蒙輔導,解甲歸田建家園
看起來有一點歌功頌德,但是在一九六○年代,大約有很多這樣經歷過戰亂的軍人,從行伍中退下來,參與到東部的開發事業吧。脫去了軍服,開墾務農。一晃眼就是半個世紀,昔日投筆從戎的青年,如果還倖存,大概都是九十上下的老人了。我在池上看到一兩位這樣的身影,便想到仍然留在「東欣二村」門坊上的這一副對聯,用「東」、「欣」二字起頭,說了池上許多戰爭移民一生的故事。
池上這幾年的外來移民持續不斷,東南亞的外籍新娘不少,很快成為許多國小、國中孩子的母親。他們都參與到這塊土地中,成為江山裡被包容照顧的新住民,帶來新的文化、新的語言、新的信仰,風物從茲欣所遇,這一片美麗的江山原是讓四處來的生命都在此歡欣相遇吧。
島嶼的故事很多,小小的池上,原住民、客家、閩南、榮民、新移民——各自有各自的故事。如果願意坐下來,靜靜聆聽他人的故事,才是尊敬與包容他人存在的開始吧。
有人告訴我一位越南新住民當了池上學校家長會會長,有人意外,但她是學生的母親,當然就是池上的「家長」。
**********************
【美學系列】蔣勳/池上日記3(下)
油菜花
我喜歡縱谷的冬天。
田地收割了,獷悍的土地上留著粗粗硬硬的稻稈。稻稈燒起熊熊野煙,田裡流走著墨黑焦苦的橫直的線,是一般觀光客不容易看到的風景。
有時候太執著於精緻的文明,會錯過真正生活裡大氣有生命力的創作。令人震動的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帝王陵墓,中國的長城是為戰爭修建的防衛性建築,未必是在精緻藝術動機下創作出來的作品,卻也是所有精緻性建築藝術難以匹敵的偉大文明標誌。
我十分懷念池上舊農村時代留下的一些產業的遺址,像萬安山坡上一處舊的磚窯廠,建於一九五四年。農業時代,家家戶戶都需要磚,燒磚是重要產業。新興鋼筋水泥成為建築材料,萬安山坡黏土也開發殆盡,原來興盛的磚窯廠近幾年也就廢棄不用了。一個接一個圓形的土窯,大約有十幾個之多,連成一線,蜿蜒如蛇,這是民間俗稱所謂的「蛇窯」嗎?池上書局提供我的資料是「登窯」,也稱「目仔窯」或「坎仔窯」,十九個窯,長達五十六公尺,有五個點火口。第一目的窯洞高一.九公尺,二○○三年地震,震毀好些窯目,但目前大致還可以看出當年原貌。全盛時代,這個窯廠燒磚供應縱谷左近許多建築用磚,曾經是如何繁忙的產業。
圖五:萬安山坡上的舊窯廠。 圖/蔣勳提供
這樣的古窯形式,小時候,看到很多,產業一旦改變,很快就消逝了。如果位於都會附近,地價昂貴,更是快速被剷除,留不下一點舊產業的記憶。沒有記憶,沒有歷史,對一塊土地的認同是非常淺薄的,即使一時喧囂熱情,難以沉澱累積,很快就煙消雲散。
池上位處縱谷南端,從北部都會或南部都會到池上,都不是一蹴可幾,傳統產業的許多生活記憶都還算完整,市街上以前為農家打造農具的鐵鋪,萬安村的磚窯廠,舊的穀倉將改建為美術館,保留著穀倉在半世紀裡的產業記憶。舊的養蠶場,在產業轉型的時刻,可以轉變成什麼新的能量?也許是所有農村小鎮可以一起思考的功課,其實也就是所謂文創吧,讓傳統木材、土磚、金屬、紡織的產業轉型,材料、手工技術都要傳承,作品有全新的現代性,產業才能永續。
磚窯廠位在海岸山脈的丘陵上,可以眺望池上縱谷平原,視野很好,窯廠附近有巨大的苦楝樹,冬季落盡樹葉,長枝條上掛著一串一串苦苓子,看起來像青黃色圓圓的橄欖。
窯場除了燒磚的窯洞,還有昔日壓磚用的鐵製模具,遺棄在草叢間,已經鏽蝕。這些鋼鐵模具,焊接起來可能都可以是好看的金屬雕刻。如同多力米擺置的舊碾米器具,不但是產業記憶,也同時是有很美的造型結構的現代裝置。
冬季的風吹起,野煙飄散,稻稈用機器打碎,翻在田土裡做肥料。接著就開始撒油麻菜子。大概在十二月中前後,油菜就整片長起來,原來油綠綠的菜葉,下一場雨,就開始搖盪起明黃嬌嫩的油菜花來了。
圖六:池上的油菜花田。 圖/蔣勳提供
油菜花在中國江南很多,時間晚一點,大概二、三月初春,一直到清明前後,都是江南的好風景。我也在尼泊爾高山上看過油菜花,種在高高低低的梯田裡,又是另一種景致。
油菜花開成一片的時候,白色的小蛺蝶飛舞其間,看到的人都覺得愉悅,彷彿是春天最早的宣告。
大自然裡,植物為了授粉,大多發展出強烈的顏色,吸引複眼的昆蟲,讓蝴蝶、蜜蜂容易找到目標,完成花粉傳播,完成交配繁殖。花的色彩其實隱藏著生存的競爭力。
紅色是高彩度,容易被發現。植物裡多紅豔的花,是令人覺得富足圓滿的色彩。華人民間多愛紅色,紅色是喜慶的顏色,過年過節也都一片紅。新年時,我到關山天后宮拜拜,光緒年間的廟宇,形式很古典,沒有太多改建的破壞。廟埕也很完整,是台灣少部分寺廟前廣場沒有被破壞的。這也要感謝交通不方便之賜,沒有炒地皮的價值,才讓一擁有歷史的廟宇保存了原貌吧。
我很喜歡關山天后宮的石雕壁塑,形式拙樸,連色彩也都有民間的喜氣。
圖七:關山天后宮的石雕壁塑。 圖/蔣勳提供
民間用色彩自有一套觀念,天后宮一到過年,廟宇前廳掛滿一式大紅燈籠,紅通通,讓人從心裡暖起來。這是設計師做不出來的設計,藝術家大多也不敢如此大膽,但是真好看。喜慶的圓滿,年節歲月的祈願祝褔,都在這一片單純紅色中,讓人覺得有福,可以低頭合十,在神明前說心裡的願望。從關山天后宮歡樂的紅色走出來,一路就看到田野裡大片大片的明亮喜悅的油菜花的黃。
黃色是高明度,也是容易被發現的顏色。許多菜花是黃色的,像各種瓜類的花,沒有紅花那麼豔,但是明亮喜悅,也一樣蜂蝶環繞。
民間取用紅色代表喜慶祝福,古代皇室就選擇了明黃,他們其實是很知道大自然裡色彩所代表的生命強度吧。
新開的油菜花好看,吃起來也香甜清新,彷彿把春天含在口裡,捨不得咬,水嫩芳甘,什麼作料都不加,配清粥,像小小村落無事悠閒的平常歲月。
油菜花開到極盛,明亮得讓人眼睛都亮了,走在田裡,喜悅開心,不知如何是好。盛大歡樂的黃,讓人愉快,也通常招來很多遊客,蹲在稻田裡,爭著跟花拍照。
油菜花開到極盛,通常附近的育苗場已經培育好秧苗。秧苗一盒一盒養在塑膠盆的淺土中,定時灑水,定時打開覆蓋的白棉布曬太陽,像照顧嬰兒,不可有一點閃失。
圖八:培育中的秧苗。 圖/蔣勳提供
秧苗準備好之後,插秧之前,推土機轟轟開動,整片燦爛金黃的油菜田就在車鏈下應聲倒下,輾爛在土裡。
第一次看到油菜花如此被「荼毒」,許多人大多都會驚叫,心中抱怨:推土機怎麼這樣蠻橫霸道,這樣蹂躪美麗的花海。
農民哈哈笑著,油菜花本來是要做肥料的,季節一到,都要刈除,混壓入土中。農民他們都知道,但看到快哭出來的外地觀光客,他們也彷彿有私下促狹捉弄一下遊客的快樂。
天地不仁,天地也無私,油菜花的季節過了,水圳開閘放水。田土裡潺潺水聲,水光映著天上雲影徘徊,那時沒有幾個人會發現土裡還有一點輾碎的油菜花瓣。
四時這樣輪替,萬物並育,天地真的無私,天地也不仁,不會為任何生命驚叫留連,我走在池上田壟間,知道不應該有多餘的眷戀牽掛。
初初插秧的季節,空中常有細雨。立春以後,耕耘機在水田裡來來往往,間隔疏疏密密,田裡立起一道一道美麗細嫩的稻秧,青翠明亮,像嬰兒的小手小腳。剛插秧的水田是亞洲稻作地區非常美麗的風景,歐美以種植大麥、小麥為主的地區,多是旱田,少了水,少了綠色,也少了東部亞洲特有的溫柔秀麗。
水田之美,台灣、泰國、中國江南、日本都可以看到。但是水田之美,我深深以為,台灣是可以考第一名的。台灣多兩期稻作,有些地方到三期,水田的風景因此是許多人成長的記憶。以前城市近郊,許多梯田風景慢慢消逝了,嘉南平原的農地也有輟耕現象,產業跟美的記憶,當然面臨轉型。時代轟轟向前駛去,我們或許留不住什麼,我走到池上,遊走在瑞穗、富里、關山、鹿野,彷彿想印證自己曾經有過的美麗歲月,童年、青少年,那些可能物質經濟不富裕的年代,卻看過最富麗的水田風景。
圖九:剛插秧的水田雲影。 圖/蔣勳提供
如同今日的池上,如同今日縱谷還有許多同樣美麗的角落,聽到一個媽媽拿著兩個新摘絲瓜,像是抱怨又像是歡喜跟左鄰右舍詢問:「一早起門口,擺兩個絲瓜,誰送的啊?」沒有人回答,大家笑著,彷彿覺得這媽媽的煩惱也是多事。
我的畫室有新鋪的水泥前院,隔壁媽媽就把新切成條的菜脯、花生、芥菜一排排擺開曬,有一點抱歉地說:「這裡曬,乾淨。」
我因此也常吃到他們醃的梅子、曬的筍乾、菜脯。有一天得到葉雲忠家的雞湯,味美甘甜得不可思議,我問加了什麼,他們說:「只有醃了十四年的橄欖——」
池上家家戶戶都像藏著寶,十四年的橄欖、十八年的菜脯,市場上買不到,不是價格昂貴,而是時間如此珍重。在一切快速的時代,我們失去所有對物質的等待,我們沒有耐性等待,會知道什麼是愛嗎?
有比時間歲月更昂貴的東西嗎?
十四年,我們還有耐性把橄欖放在甕中,等待十四年嗎?我們還有耐性讓菜脯放十八年嗎?不發霉,不變酸,十八年,是如何細心照拂才能有這樣的滋味?
面對池上許多菜脯橄欖,小小的物件,但我總是習慣合十敬拜,因為珍惜歲月如金,知道這裡面有多少今日市場買不到的東西。
走過剛插秧的水田,田裡淺水反映出遠遠近近的山巒,反映出天空的藍,反映出來來去去的白雲,水圳嘩嘩,像唱著快樂的兒歌。
【美學系列】蔣勳/池上日記3  聯合報 


視野二字很抽象,我相信看得很遠是視野的基礎。

胸懷二字也很抽象,我也相信,

廣闊的天地培育出不一樣的胸懷……

禎宏

二○一四年十一月下旬,魏禎宏來池上。禎宏是東海美術系第三屆學生,畢業後,在巴黎讀書創作,前後有二十年了。走創作的路,開始一定經歷了一些生活上的艱難吧。但他總是很開心,仍然每天用便宜的價錢料理好吃的菜,喝好喝又不昂貴的紅酒。也總不會錯過巴黎重要的畫展、電影、舞蹈和戲劇表演。

讀美術系,最後能持續畫畫的學生不多,一屆三十個學生,我算一算,能持續不放棄創作的,常常不會超過五個。

我會覺得對美術教育失望嗎?好像也沒有。

我相信創作本來是不能教的。禎宏畫畫,我也畫畫,有時候不覺得我們是師生。我們一起看電影,談王家衛《阿飛正傳》裡的潘迪華,一起讀小說,他把馬奎斯《百年孤寂》裡的蝴蝶用在一張版畫的女人頭上,我就想起他大一時我們談拉丁美洲魔幻寫實的課。

我在系主任行政厭煩的最後幾年,打電話給禎宏,跟他說:「想回巴黎,躺在河邊發呆,想畫畫——」他毫無猶豫回答說:「來啊!我安排。」

我因此持續幾年的暑假都去巴黎,在他女友緊靠聖米歇爾廣場的老馬房畫室畫畫。畫室對面有便宜又好吃的窯烤披薩,畫累了,走五分鐘就到聖母院,聽教堂管風琴,或看塞納河流水湯湯。

他從巴黎藝術學院研究所畢業,我問他:「要回美術系教書嗎?」他也很篤定說:「我不會教書,我只會畫畫。」

「只會畫畫」讓他生活上一開始辛苦好些年,打各種零工,但一直讓他精神上比許多人富足吧。

有時候我覺得他在創作上比我更執著,走在創作的路上,他更無旁騖,更純粹,更專注。

即使在生活困窘拮据的時候,他一直沒有放棄一定要有畫室,每天堅持到畫室工作。

他不太等待靈感,創作對他或許更像手工日復一日的勞動。他每天固定到畫室,面對空白的畫布,持續工作。不那麼計較結果好或不好,好像畫畫本身已經是莫大的快樂。

禎宏對各項手藝都有興趣,他學中世紀「聖像畫」(ICON),他學做古典馬賽克鑲嵌,他製作中世紀教堂的彩繪玻璃,在形形色色流行的「現代藝術」場域,他也有好奇,但似乎還是願意安靜回來坐在空白畫布前,好像那空白裡有他可以滿足的廣闊世界。

我在池上駐村,他恰好回台北開畫展。熬過二十年,開始有喜歡他作品的一群人,生活剛開始穩定。知道他畫展準備好,作品有固定客戶收藏,便問他:「要不要到池上走走?」

「好像還是很小的時候去過台東。」他說。

我便邀他到池上,在池上國中用課餘時間示範一堂木刻版畫。

木刻版畫是他長久喜歡的,可能因為材料簡單,表現技法可以很純樸。也可能因為木刻有文學的趣味,喜愛文學的他,每年也常自己製作木刻版畫的卡片,在新年時寄給朋友。

東海美術系在二十年前有去澎湖離島做木刻版畫教學的慣例。離島沒有美術老師,美術課由數學或英語老師兼任,奇怪的制度,學生當然學不到什麼,老師也苦不堪言。

學生暑假本來就常旅遊寫生,順便帶一堂教學課,也是有趣經驗。沒有人計較酬勞,我們每年暑假就邀集二十名學生到望安、將軍嶼、吉貝去教學。那些年認識澎湖的小學生,當時十歲左右,現在已是壯年,還會記得昔日那些好玩的課程嗎?學生認識了小朋友,短暫相處,告別時,帶去的木刻用具材料也就多留在離島,也或許會啟發一個愛美術的孩子,開始用刀鐫刻出心裡的嚮往吧。

禎宏或許也還有記憶,記得青年時在那些荒旱島嶼遊走時的種種吧……酷熱炎烈的夏日陽光,乾涸如死的土地,嶒稜巖礁石塊砌建的廢棄房舍,耐旱的仙人掌植物,高飛入雲又突然墜落的求偶的雲雀……。

禎宏記憶裡的離島,有時也會像他在大都會裡遇到的人,有著一樣荒涼寂寞如廢墟的身體嗎?
 
 

圖一:魏禎宏池上版畫教學。攝影/簡博襄

十一月二十七日禎宏在池上國中做了一天的木刻版畫教學,校長游數珠也參加了,還有幾位年輕老師、幾位學生家長、秋菊皂坊的主人,池上書局的菊苹、博襄都參加了。在池上,如果願意學習,沒有那麼絕對的師生界線。校長跟我說:「池上國中是全台灣最大的國中——」

「多大?」我問。

她指著中央山脈說:「一直到山邊。」

這是一個沒有圍牆,沒有邊界的學校。很廣闊,也很自信。

學生在無邊的天地奔跑,翻滾、追逐、踢球,發展出寬闊健康的心胸。

視野二字很抽象,我相信看得很遠是視野的基礎。

胸懷二字也很抽象,我也相信,廣闊的天地培育出不一樣的胸懷。

池上國中的孩子不拘束、不拘謹,開朗而成熟。像沒有一直被修剪束縛的樹,枝葉都可以自然生長,葳蕤茂盛,比都會的大學生更像有膽識擔當。

一個學生告訴我:「上課時有蛇從屋頂掉下來。」

「真的?」我有點嚇到。

學生點點頭,好像理所當然。

「蛇追蝙蝠,掉下來。」他安靜回答,並且告訴我:「因為農田不用農藥,蛇就復育了。」

我很喜歡這些健康有自信的孩子,他們不扭捏畏縮,跟人的對談平實大方。

做版畫的過程中,學生從紙上的描繪開始,再把圖複製在代替木板的橡膠板上,然後下刀鐫刻,最後上油墨,用馬連拓印。每個人的作品印好展示在教室牆上,都有很滿足的成就感。

我走到校門口,看到兩邊有刻在大理石上的對聯,是池上國中退休老師蕭春生的書法。上聯是:風物從茲欣所遇;下聯是:江山待此啟人文。
 
 
圖三:池上國中校門口的對聯(下聯)。 圖/蔣勳提供
 

圖二:池上國中校門口的對聯(上聯)。 圖/蔣勳提供

我看著走過意氣風發的青年,不確定對聯內容裡深刻的期許,他們是否能懂。但是他們眼前真的有聳峙的大山,中央山脈綿延不斷,他們眼前也有卑南溪,穿山越嶺從谿谷蜿蜒而來,匯聚成浩浩蕩蕩的大河。江山如此,自然有可期待的人文風物。

對聯

池上有很強的書法傳統,一部分可能來自客家閩南移民強調耕讀的農村文化基因。我在葉雲忠家就看到下田以後的葉太太勤寫書法,頂樓上懸吊著一幅一幅全開的大字書法,我笑著說:來這麼多次,不知道你的閣樓臥虎藏龍。

不多久,東海美術系第一屆畢業的魯漢平也來池上。他專攻書法,在彰師大授課,跟我說他曾經就讀池上福原國小,他的母親在此任教,也啟發了他此後持續不斷對書法的興趣。

我在池上四處閒逛散步,因此注意到漢字的書寫。除了客家閩南源遠流長的耕讀傳統,或許還有更晚一點外省榮民帶進來的書風。有一處舊眷村昔日入口的碑坊題字,上面寫的是「新興區十六莊」,下面的紀年是 「民國五十九年秋季」,字體寬闊平正,沒有文人字的作態,但很工整大方,想像得到當年解甲歸田的許多榮民,落腳池上,背井離鄉,初在戰亂流離中喘了一口氣。他們新來乍到,在這裡建起家園,書法裡也有一個時代精神上恢宏創業的氣度吧。
 
 

圖四:池上「新興區十六莊」的牌坊題字。 圖/蔣勳提供

有一天在福吉園附近散步,看到記憶深刻的一副對聯,上聯是:

東鄰起釁,從戎背井衛國土

我看到上聯這個句子,彷彿忽然看到一個不復被記憶的時代,一個烽火戰亂的歲月,一群逃亡的青年學生,被東邊鄰國挑釁,被迫離開家鄉,放棄了學業,參加抗日的隊伍,相信自己年輕的生命可以護衛國土。

下聯很有趣,是到了池上之後的寫實描寫:

欣蒙輔導,解甲歸田建家園

看起來有一點歌功頌德,但是在一九六○年代,大約有很多這樣經歷過戰亂的軍人,從行伍中退下來,參與到東部的開發事業吧。脫去了軍服,開墾務農。一晃眼就是半個世紀,昔日投筆從戎的青年,如果還倖存,大概都是九十上下的老人了。我在池上看到一兩位這樣的身影,便想到仍然留在「東欣二村」門坊上的這一副對聯,用「東」、「欣」二字起頭,說了池上許多戰爭移民一生的故事。

池上這幾年的外來移民持續不斷,東南亞的外籍新娘不少,很快成為許多國小、國中孩子的母親。他們都參與到這塊土地中,成為江山裡被包容照顧的新住民,帶來新的文化、新的語言、新的信仰,風物從茲欣所遇,這一片美麗的江山原是讓四處來的生命都在此歡欣相遇吧。

島嶼的故事很多,小小的池上,原住民、客家、閩南、榮民、新移民——各自有各自的故事。如果願意坐下來,靜靜聆聽他人的故事,才是尊敬與包容他人存在的開始吧。

有人告訴我一位越南新住民當了池上學校家長會會長,有人意外,但她是學生的母親,當然就是池上的「家長」。

*********************************
【美學系列】蔣勳/池上日記3(下)

油菜花

我喜歡縱谷的冬天。

田地收割了,獷悍的土地上留著粗粗硬硬的稻稈。稻稈燒起熊熊野煙,田裡流走著墨黑焦苦的橫直的線,是一般觀光客不容易看到的風景。

有時候太執著於精緻的文明,會錯過真正生活裡大氣有生命力的創作。令人震動的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帝王陵墓,中國的長城是為戰爭修建的防衛性建築,未必是在精緻藝術動機下創作出來的作品,卻也是所有精緻性建築藝術難以匹敵的偉大文明標誌。

我十分懷念池上舊農村時代留下的一些產業的遺址,像萬安山坡上一處舊的磚窯廠,建於一九五四年。農業時代,家家戶戶都需要磚,燒磚是重要產業。新興鋼筋水泥成為建築材料,萬安山坡黏土也開發殆盡,原來興盛的磚窯廠近幾年也就廢棄不用了。一個接一個圓形的土窯,大約有十幾個之多,連成一線,蜿蜒如蛇,這是民間俗稱所謂的「蛇窯」嗎?池上書局提供我的資料是「登窯」,也稱「目仔窯」或「坎仔窯」,十九個窯,長達五十六公尺,有五個點火口。第一目的窯洞高一.九公尺,二○○三年地震,震毀好些窯目,但目前大致還可以看出當年原貌。全盛時代,這個窯廠燒磚供應縱谷左近許多建築用磚,曾經是如何繁忙的產業。

 

圖五:萬安山坡上的舊窯廠。 圖/蔣勳提供

這樣的古窯形式,小時候,看到很多,產業一旦改變,很快就消逝了。如果位於都會附近,地價昂貴,更是快速被剷除,留不下一點舊產業的記憶。沒有記憶,沒有歷史,對一塊土地的認同是非常淺薄的,即使一時喧囂熱情,難以沉澱累積,很快就煙消雲散。

池上位處縱谷南端,從北部都會或南部都會到池上,都不是一蹴可幾,傳統產業的許多生活記憶都還算完整,市街上以前為農家打造農具的鐵鋪,萬安村的磚窯廠,舊的穀倉將改建為美術館,保留著穀倉在半世紀裡的產業記憶。舊的養蠶場,在產業轉型的時刻,可以轉變成什麼新的能量?也許是所有農村小鎮可以一起思考的功課,其實也就是所謂文創吧,讓傳統木材、土磚、金屬、紡織的產業轉型,材料、手工技術都要傳承,作品有全新的現代性,產業才能永續。

磚窯廠位在海岸山脈的丘陵上,可以眺望池上縱谷平原,視野很好,窯廠附近有巨大的苦楝樹,冬季落盡樹葉,長枝條上掛著一串一串苦苓子,看起來像青黃色圓圓的橄欖。

窯場除了燒磚的窯洞,還有昔日壓磚用的鐵製模具,遺棄在草叢間,已經鏽蝕。這些鋼鐵模具,焊接起來可能都可以是好看的金屬雕刻。如同多力米擺置的舊碾米器具,不但是產業記憶,也同時是有很美的造型結構的現代裝置。

冬季的風吹起,野煙飄散,稻稈用機器打碎,翻在田土裡做肥料。接著就開始撒油麻菜子。大概在十二月中前後,油菜就整片長起來,原來油綠綠的菜葉,下一場雨,就開始搖盪起明黃嬌嫩的油菜花來了。
 
 

圖六:池上的油菜花田。 圖/蔣勳提供

油菜花在中國江南很多,時間晚一點,大概二、三月初春,一直到清明前後,都是江南的好風景。我也在尼泊爾高山上看過油菜花,種在高高低低的梯田裡,又是另一種景致。

油菜花開成一片的時候,白色的小蛺蝶飛舞其間,看到的人都覺得愉悅,彷彿是春天最早的宣告。

大自然裡,植物為了授粉,大多發展出強烈的顏色,吸引複眼的昆蟲,讓蝴蝶、蜜蜂容易找到目標,完成花粉傳播,完成交配繁殖。花的色彩其實隱藏著生存的競爭力。

紅色是高彩度,容易被發現。植物裡多紅豔的花,是令人覺得富足圓滿的色彩。華人民間多愛紅色,紅色是喜慶的顏色,過年過節也都一片紅。新年時,我到關山天后宮拜拜,光緒年間的廟宇,形式很古典,沒有太多改建的破壞。廟埕也很完整,是台灣少部分寺廟前廣場沒有被破壞的。這也要感謝交通不方便之賜,沒有炒地皮的價值,才讓一擁有歷史的廟宇保存了原貌吧。

我很喜歡關山天后宮的石雕壁塑,形式拙樸,連色彩也都有民間的喜氣。
 
   

圖七:關山天后宮的石雕壁塑。 圖/蔣勳提供

民間用色彩自有一套觀念,天后宮一到過年,廟宇前廳掛滿一式大紅燈籠,紅通通,讓人從心裡暖起來。這是設計師做不出來的設計,藝術家大多也不敢如此大膽,但是真好看。喜慶的圓滿,年節歲月的祈願祝褔,都在這一片單純紅色中,讓人覺得有福,可以低頭合十,在神明前說心裡的願望。從關山天后宮歡樂的紅色走出來,一路就看到田野裡大片大片的明亮喜悅的油菜花的黃。

黃色是高明度,也是容易被發現的顏色。許多菜花是黃色的,像各種瓜類的花,沒有紅花那麼豔,但是明亮喜悅,也一樣蜂蝶環繞。

民間取用紅色代表喜慶祝福,古代皇室就選擇了明黃,他們其實是很知道大自然裡色彩所代表的生命強度吧。

新開的油菜花好看,吃起來也香甜清新,彷彿把春天含在口裡,捨不得咬,水嫩芳甘,什麼作料都不加,配清粥,像小小村落無事悠閒的平常歲月。

油菜花開到極盛,明亮得讓人眼睛都亮了,走在田裡,喜悅開心,不知如何是好。盛大歡樂的黃,讓人愉快,也通常招來很多遊客,蹲在稻田裡,爭著跟花拍照。

油菜花開到極盛,通常附近的育苗場已經培育好秧苗。秧苗一盒一盒養在塑膠盆的淺土中,定時灑水,定時打開覆蓋的白棉布曬太陽,像照顧嬰兒,不可有一點閃失。
 

圖八:培育中的秧苗。 圖/蔣勳提供

秧苗準備好之後,插秧之前,推土機轟轟開動,整片燦爛金黃的油菜田就在車鏈下應聲倒下,輾爛在土裡。

第一次看到油菜花如此被「荼毒」,許多人大多都會驚叫,心中抱怨:推土機怎麼這樣蠻橫霸道,這樣蹂躪美麗的花海。

農民哈哈笑著,油菜花本來是要做肥料的,季節一到,都要刈除,混壓入土中。農民他們都知道,但看到快哭出來的外地觀光客,他們也彷彿有私下促狹捉弄一下遊客的快樂。

天地不仁,天地也無私,油菜花的季節過了,水圳開閘放水。田土裡潺潺水聲,水光映著天上雲影徘徊,那時沒有幾個人會發現土裡還有一點輾碎的油菜花瓣。

四時這樣輪替,萬物並育,天地真的無私,天地也不仁,不會為任何生命驚叫留連,我走在池上田壟間,知道不應該有多餘的眷戀牽掛。

初初插秧的季節,空中常有細雨。立春以後,耕耘機在水田裡來來往往,間隔疏疏密密,田裡立起一道一道美麗細嫩的稻秧,青翠明亮,像嬰兒的小手小腳。剛插秧的水田是亞洲稻作地區非常美麗的風景,歐美以種植大麥、小麥為主的地區,多是旱田,少了水,少了綠色,也少了東部亞洲特有的溫柔秀麗。

水田之美,台灣、泰國、中國江南、日本都可以看到。但是水田之美,我深深以為,台灣是可以考第一名的。台灣多兩期稻作,有些地方到三期,水田的風景因此是許多人成長的記憶。以前城市近郊,許多梯田風景慢慢消逝了,嘉南平原的農地也有輟耕現象,產業跟美的記憶,當然面臨轉型。時代轟轟向前駛去,我們或許留不住什麼,我走到池上,遊走在瑞穗、富里、關山、鹿野,彷彿想印證自己曾經有過的美麗歲月,童年、青少年,那些可能物質經濟不富裕的年代,卻看過最富麗的水田風景。
圖九:剛插秧的水田雲影。 圖/蔣勳提供

如同今日的池上,如同今日縱谷還有許多同樣美麗的角落,聽到一個媽媽拿著兩個新摘絲瓜,像是抱怨又像是歡喜跟左鄰右舍詢問:「一早起門口,擺兩個絲瓜,誰送的啊?」沒有人回答,大家笑著,彷彿覺得這媽媽的煩惱也是多事。

我的畫室有新鋪的水泥前院,隔壁媽媽就把新切成條的菜脯、花生、芥菜一排排擺開曬,有一點抱歉地說:「這裡曬,乾淨。」

我因此也常吃到他們醃的梅子、曬的筍乾、菜脯。有一天得到葉雲忠家的雞湯,味美甘甜得不可思議,我問加了什麼,他們說:「只有醃了十四年的橄欖——」

池上家家戶戶都像藏著寶,十四年的橄欖、十八年的菜脯,市場上買不到,不是價格昂貴,而是時間如此珍重。在一切快速的時代,我們失去所有對物質的等待,我們沒有耐性等待,會知道什麼是愛嗎?

有比時間歲月更昂貴的東西嗎?

十四年,我們還有耐性把橄欖放在甕中,等待十四年嗎?我們還有耐性讓菜脯放十八年嗎?不發霉,不變酸,十八年,是如何細心照拂才能有這樣的滋味?

面對池上許多菜脯橄欖,小小的物件,但我總是習慣合十敬拜,因為珍惜歲月如金,知道這裡面有多少今日市場買不到的東西。

走過剛插秧的水田,田裡淺水反映出遠遠近近的山巒,反映出天空的藍,反映出來來去去的白雲,水圳嘩嘩,像唱著快樂的兒歌。

台長: jea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