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2-04 00:14:03| 人氣5,75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蒙曼說隋:隋文帝楊堅

 
書名:蒙曼說隋:隋文帝楊堅
 
作者:蒙曼
河北承德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隋唐五代政治軍事史和中國古代婦女史。二○○七年開始,蒙曼主講的三十二集系列講座《武則天》開始在百家講壇播出。二○○八年重登百家講壇,十八集《太平公主》講述後武則天時期政局。二○○九年,四十一集《長恨歌》系列在百家講壇開始播放。二○依○年至今,蒙曼在百家講壇錄製《大隋風雲》,該系列於二○一一年五月十四日在百家講壇開始播出。
 
內容介紹:
「百家講壇」最具人氣的蒙曼老師,
繼「蒙曼說唐系列」後,  再現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皇帝:隋文帝楊堅!
「在蒙曼的眼中,隋文帝楊堅和兒子楊廣的暴政是嚴於律己,更是嚴於律人。隋文帝執政二十五年,每天要吃工作餐,每餐中僅一個葷菜;身為一朝皇帝,一生僅娶了一房妻子,一輩子只有一處行宮,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有哪一朝皇帝能做到這一點。」
.西方權威學者邁克爾.H.哈特認為,在中國,對世界歷史影響最大的兩個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
.隋文帝第一次實現了中國大範圍內的多民族的統一。
.首次實行了一直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
.開創了科舉制度,並制定了當時最先進的律法《開皇律》。
.建立了以隋朝為主導的東亞新秩序,實現了千古傳頌的「開皇之治」。
.隋文帝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
隋文帝楊堅,是我國史上起過顯著進步作用的傑出皇帝,世稱其統治時期為開皇之治。其成功之道為拔除反正,平行各方勢力,使其能達到統一天下及開皇治世的偉積。現從政治穩定、發展經濟、治國思想及個人操守方面評之。
 
隋文帝楊堅第一次實現了中國大範圍內的多民族的統一;他首次實行了一直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還有兵民合一的府兵制、援禮入法的法律制度(《開皇律》),還有英雄不問出處的科舉制。不僅如此,他還建立了以隋朝為主導的東亞新秩序,實現了千古傳頌的「開皇之治」。
 
「唐朝的府兵制、三省六部制、法律制度等等最基本的制度都是隋朝建立的。所以隋朝是骨,唐朝是肉,骨肉相連的時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盛世。隋朝最大的特色在於它的不平衡性。隋朝以最快的速度辦了那麼多好事,讓以後的一千年都受惠於它,這就是所謂的利在千秋。但是,也正因為這些好事都集中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所以就遠遠超過了當時百姓的承受能力,給他們造成巨大的痛苦和災難。這就是所謂罪在當代。本來,一個好的王朝應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既考慮當時人的幸福,也考慮長遠的影響。但是,隋朝在照顧當時人的幸福方面做得比較差,因而顯得過於急功近利。」
 
西方人認為,中國對世界歷史影響最大的兩個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從他們的功績來看,中國最偉大的皇帝無疑是隋文帝楊堅。蒙曼說:「關於中國人和西方人對隋文帝截然不同的評價,個人覺得這反映了中西價值體系的不同。中國人對人的評價偏重於道德,而西方人偏重於功業。以功業而言,秦始皇和隋文帝都非常厲害,兩個皇帝都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建立了可以惠及千年的政治制度,這是西方人非常看重的地方。但是,以德行而言,這兩個皇帝都有缺憾,兩個皇帝都無視人民,推行暴政;師心自用,刻薄寡恩。前一個缺憾使得他們無法做到君民和諧,後一個缺憾使得他們無法做到君臣和諧。而中國傳統的儒家政治文化是講民本,講和諧的。在儒家的評價體系下,李世民這樣納諫、愛民的皇帝才是聖君。」
 
《隋書》認為,隋文帝楊堅「好為小術,不達大體」,這是為何?為什麼唐太宗會評價楊堅「性至察而心不明」?是什麼導致毛澤東認為隋文帝的做法蘊藏大亂?繁榮昌盛的背后,歷史盛傳楊堅怕老婆、好猜忌、弒功臣、殺親子。他是不是真的空有雄才而無大略?他的冷酷無情背後是否有著不為人知的隱情?楊堅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蒙曼透過敏銳、細微、獨特的視角,層層疊進釋疑原委,從歷史的長河中挖掘還原隋文帝這一輩人們深深誤解的歷史剪影。在書中,蒙曼側重反映歷史的真實感和興衰演變規律,反思力度鮮明、強烈,不歌功頌德,不蓋棺定論,以問題帶入情境,逐層推進,列舉史實,陳列自己的分析,為讀者還原當時的社會和時代背景,引導他們獨立思考。隋文帝楊堅,一個被歷史誤解最深的王朝皇帝,在蒙曼的講述下鮮活起來。那些久遠的文明不再是遙遠而抽象的,彷彿有了生命力一般,在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中呈現出不朽的魅力。
 
目錄:
第一章 流星王朝
這是一個富強文明的王朝,它的倉庫裡堆著五六十年都吃不完的糧食,它的皇帝被突厥人譽為「聖人可汗」。這又是一個暴虐短命的王朝,它的皇帝修長城、建東都、開運河、遊江南,搞得國無寧日、民無甯時,僅僅三十八年就二世而亡。「隋」這個名字就像流星一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瞬間璀璨又瞬間毀滅。那麼隋朝兩代父子究竟做了什麼?大隋王朝勃興速亡的原因又在哪裡?
 
第二章 楊堅出世
楊堅,大隋王朝的締造者,和歷史上很多開國皇帝一樣,有著傳奇的經歷。其中,第一個傳奇就是,他雖然出身關隴貴族,卻是生在寺院由尼姑撫養大的孩子。這段奇特的經歷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它給楊堅後來的人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第三章 仕途坎坷
從十七歲正式踏入仕途,整整八年時間,楊堅在右小宮伯這個位置紋絲未動。自命不凡的楊堅有點坐不住了,為什麼命運如此捉弄他?是什麼導致楊堅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始終沒有得到提升?這八年的磨難對楊堅又意謂著什麼?
 
第四章 權威鎮主
南北朝時期,北方存在著兩個對立的政權——北齊和北周。
兩個政權互不相讓,都想吞併對方。本來,北齊兵多地廣,優勢明顯,但是,經過周武帝的勵精圖治,北周逐漸占了上風。在這種情況下,北周武帝決定討伐北齊,統一中原。在這場戰爭中,誰是最後的贏家?楊堅的命運又將經歷怎樣的變故?
 
第五章 翁婿鬥法
一個是荒唐的女婿周宣帝,一個是穩重的岳父楊堅,這一對君臣應該算是絕配。
但事實上,楊堅卻處處受女婿周宣帝的猜忌,惶惶不可終日。周宣帝為什麼要猜疑楊堅呢?在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第六章 楊堅輔政
西元五八○年,周宣帝突然暴病身亡。
一個棘手的問題馬上就擺在了人們面前:小皇帝年幼,誰來當輔政大臣?命運之神最終眷顧了楊堅。這是怎麼回事?
 
第七章 剪除宗室
周宣帝暴崩,按道理講,本來輪不到楊堅這個老丈人入宮「輔政」。
但事實上,楊堅卻當上了輔政大臣。對於這一狀況,北周宗室怎麼辦?他們會任由楊堅掌權嗎?楊堅又會怎樣對待北周宗室?
 
第八章 三方叛亂
矯詔當上輔政大臣,然後又剪除宗室,楊堅改朝換代的態勢已經相當明顯。
這些作法引起了北周元老大臣的強烈反對,一時間,三個既有實力又有資歷的老臣相繼起兵。那麼面對北周元老大臣的發難,楊堅將如何應對呢?
 
第九章 平定三方
楊堅矯詔當上輔政大臣後,激起了以尉遲迥為代表的北周三個總管的反叛,楊堅和兵強馬壯的三總管打仗,這將是一場什麼樣的較量呢?楊堅能否化解這次危機呢?
 
第十章 建立大隋
西元五八一年,楊堅終於迎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登基稱帝,建立大隋,史稱「隋文帝」。那麼楊堅是如何完成這個巨大轉變的?楊堅稱帝,對於中國歷史又意謂著什麼?
 
第十一章 萬物維新
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創建的政治制度,生命力極其旺盛
。不僅唐朝直接繼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而且直到清朝,它的影響也一直存在。三省六部制到底是什麼樣的政治制度?為什麼影響如此深遠?除了三省六部制之外,隋文帝還創立了哪些垂範後世的優秀制度呢?
 
第十二章 妙選人才
楊堅稱帝後,如飢似渴地選拔人才,其中一個名叫蘇威的大臣深得隋文帝楊堅的欣賞,居然讓他身兼五職。那麼蘇威是什麼樣的人?隋文帝為什麼如此欣賞他?隋文帝的用人方略又有什麼特點呢?
 
第十三章 營建新都
剛剛當上皇帝的隋文帝,除了制度改革以外,還興建了舉世無比的工程,那就是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長安城。那麼大興城是如何興建的?設計者是誰?它又體現了隋文帝怎樣的夢想呢?
 
第十四章 降服突厥
就在大隋王朝沉浸在新都落成的喜悅中時,北部邊境傳來了一個壞消息,一個叫突厥的少數民族突然進犯隋朝。在這種情況下,隋文帝如何應對?在與突厥交戰的過程中,雙方究竟有著怎樣的心智較量和武力比拚呢?
 
第十五章 隋陳對壘
與隋朝對峙的江南政權,在歷史上稱為陳朝。
陳朝有一個大名鼎鼎的風流天子,《玉樹後庭花》是他的代表作,此人就是陳後主。陳後主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擁有長江天塹和禮樂文明的陳朝會在他的手中走向窮途末路?
 
第十六章 統一天下
在大隋王朝建立八年之後,隋文帝開始把矛頭指向江南的陳朝,準備一統天下。但陳朝國富兵強,且有長江天塹阻隔,並不擅長水戰的隋朝將如何實施戰爭方略呢?隋文帝平陳的過程是否能順利進行?
 
第十七章 再平江南
開皇九年(西元五八九年),隋文帝異常順利地平定了陳朝。
但是誰也沒想到,就在兩年之後,陳朝的故地再次發生叛亂,大隋王朝又被重新捲入戰火之中。那麼江南為什麼會發生叛亂呢?隋文帝又從這場叛亂中吸取了怎樣的教訓呢?
 
第十八章 計殺大義
她是北周和親突厥的公主,在隋滅北周後,她一直尋找機會,試圖替娘家報仇。
但不幸的是,她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到讓自己也命喪黃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隋文帝為什麼就不能容忍這個弱女子?
 
第十九章 聖人可汗
隋文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聖人可汗」的皇帝,意思是說,他不光是中原王朝的皇帝,同時還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可汗,這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極大榮耀。那麼隋文帝的這個稱號是怎麼來的?突厥人為什麼這麼推崇隋文帝呢?
 
第二十章 開皇之治
隋文帝統治時期誕生了一個流傳千載的稱號,那就是「開皇之治」。
可想而知,在人們的心目中,這是一個政治清明、經濟富庶、人民生活安定的時代。那麼隋文帝在開皇年間有什麼建樹?「開皇之治」到底有哪些值得頌讚的業績呢?
 
二十一章 太子失寵
楊勇是隋文帝的大兒子,身為嫡長子,他的太子地位本來不容挑戰。
何況,他的政治表現也不乏精采之處,本應成為完美的接班人。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楊勇似乎愈來愈不入父皇母后的法眼,他的太子之位也隨之搖搖欲墜。這是怎麼回事?楊勇到底做錯了什麼?
 
二十二章 楊廣結盟
隨著隋文帝夫婦對太子楊勇益發不滿,楊廣也使出渾身解數,盡力討取父母歡心。
但是太子號稱國本,不能輕易動搖,隋文帝雖然不滿意楊勇,也不可能隨便廢立。那麼楊廣會採取哪些手段,敦促隋文帝下定決心呢?
 
第二十三章 高熲罷相
高熲是隋文帝時期的頭號重臣,也是隋文帝和獨孤皇后共同信任的宰相。
他為隋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在開皇末年,他卻被無情罷官,這到底為了什麼?
 
第二十四章 東宮易主
高熲罷相後,太子楊勇失去了強而有力的支持,很快就被廢黜。
與之相應,晉王楊廣則成功上位,成為大隋王朝的新太子。那麼在太子還沒有大是大非的情況下,隋文帝究竟是以什麼名義廢黜太子?這一廢立的過程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第二十五章 骨肉相殘
開皇後期,隋文帝的兒子接連遭遇不幸。
其中大兒子楊勇被廢,三兒子楊俊死於非命,四兒子楊秀也被剝奪官爵,廢為庶民。隋文帝的兒子都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有如此悲慘的結局呢?
 
第二十六章 由盛轉衰
隋文帝晚年,不但家庭變故頻繁,他本人也一改隋初勤儉自律的作風,開始放縱自己。那麼,隋文帝這種心態的變化會給隋朝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第二十七章 風波再起
隋文帝後期,因為家庭變故,他的統治心態和朝廷局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而受這些變化衝擊最大的,則是新太子楊廣。他好不容易到手的太子地位也變得不穩定起來。這個家庭變故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對政局產生如此重大影響?
 
第二十八章 文帝之死
仁壽四年(西元六○四年),
一代英主隋文帝走完了他六十四年的人生歷程,崩於仁壽宮大寶殿。他除了留下偉大的帝國外,還留下了巨大的謎團,那就是:隋文帝是怎麼死的?他是正常死亡,還是被人謀殺的?謀殺他的人會是誰呢?
 
第二十九章 一代英主
在西方人的眼中,隋文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秦始皇之後的第二個偉大的皇帝。
但是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心中,第二名的業績是輪不到他的。那麼,為什麼在中外人士的心目中,隋文帝的形象會不一樣呢?隋文帝到底是個怎樣的皇帝?
後記
自序:
五一時乘火車過九江,聽江聲浩蕩,不由想起隋文帝。當年,大隋的軍隊就在這裡集結,準備過江伐陳。那些從蒙古草原或黃土高原上走下來的將士,面對這湯湯流水,是怎樣的心情呢?
 
他們是否意識到,自己正在締造一段嶄新的中國史?
還有,他們的統帥隋文帝楊堅,是否充分意識到自己這個決策的歷史價值呢?
那個曾經名為普六茹那羅延的孩子,那個沾染了一身胡氣、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拚命想建立理想政府、想要像自己心目中的聖君一樣、君臨天下的皇帝。因為理想高遠,所以,他克己復禮、勵精圖治,這讓他遠遠地超越儕輩,成為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大的英主之一;也讓他的王朝能凌駕於亂象叢生的魏晉南北朝之上,和唐朝一起,共同構成中國歷史上最繁盛的時代。以功業而言,他是一個配得上「千古一帝」稱號的皇帝。

但是,這只是隋文帝的一面。正如驚世的武功、煥然的典章、干雲的豪氣,也只是隋朝的一面一樣。隋文帝的另一面,是冷硬與無趣。他有一點音樂素養,譜過兩支曲子,一支叫〈天高〉,一支叫〈地厚〉。
曲子的韻律早已無從知曉,但是,其精神基調,據說是在讚美帝王之道與后妃之德。

這樣的藝術品味與生活情趣,爭如唐朝的風流天子李隆基!
當年,李隆基瀟灑地對大臣講:「吾得貴妃,如得至寶。」一曲〈得寶子〉由此誕生。一個一臉嚴肅,一個滿面春風;一個諄諄教誨,一個淺吟低唱。誰能阻止我們私心愛慕李三郎呢!甚至連他和楊貴妃的不倫之戀,我們都能拔高為「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千古絕唱;而隋文帝終其一生,和老妻獨孤伽羅同眠同起、言笑晏晏,反倒成為怕老婆的笑柄。

哎,人啊人。
然而,我並非一味為隋文帝鳴不平。
我知道,人們不太喜歡隋文帝,並不真是因為他為人過於嚴肅,更不是因為他堅守一夫一妻的道德原則。而是因為他的內心缺乏一種柔度、缺乏一種對人的真實同情。他有理想,便要求全國人民和他一樣有理想;他有道德,便要求全國人民和他一樣有道德;而且,在內容與程度上都不允許有任何差異。這種信念過了頭,就把人變成了機器。
 
這種機器一般的感覺,體現在他苛責兒子,不教而殺上;也體現在他為了確保倉庫的存糧量,寧可和人民一起逃荒,也不肯開倉放糧上;甚至,還體現在里坊森列、嚴整如棋局般的大興城上。他建立那麼多好制度,卻沒有真正弄清楚,所有的制度都是為人服務的。

恰恰相反,他一心希望,把所有的人都約束在規範之下,而當這個規範無限大的時候,人就會被壓縮得無限小,小到如同螞蟻一般,這不就成了時代之殤嗎?

這樣的價值取向,讓隋文帝可以成為一位有為的君主,但卻不是有道的君主,更不會是有情的君主。這樣的統治方式,也使整個大隋王朝陷入了一種只有氣度而沒有溫度的迷局。這是隋朝如流星般煥發出瞬間光彩的依據,同時也是它如流星般瞬間隕落的根源。

由隋文帝又不免想到隋煬帝。我在微博裡說,隋朝最有魅力的兩位男士,一位是隋煬帝,一位是隋煬帝的功臣——楊素。

難道不是嗎?誰不知道風塵三俠的故事呢?紅拂女、李靖和虯髯客,多麼迷人的武俠經典!問題是,如果沒有楊素放行,身為楊府家妓的紅拂怎能夜奔成功呢?誰不知道破鏡重圓的故事呢?落魄的段德昌,已經淪為侍妾的樂昌公主,如果不是楊素慷慨玉成,單憑一塊破鏡、一段癡情,怎麼敵得過世事滄桑、陵谷變遷?隋煬帝就更不用說了,那樣的美男子,那樣的大詩人。「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慷慨質樸,直逼魏武帝曹操。難怪他會自負地說:「天下皆謂朕承藉緒餘而有四海,設令朕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矣。」這樣的霸氣,這樣的才情,再配上東狩西巡、依紅偎翠的事蹟,誰能否認他的魅力呢?

可是,即便這樣兩位瀟灑倜儻的美男子,即便這些熠熠生輝的風流佳話,卻也拖著濃厚的陰影!當我們津津樂道於楊素的慈悲,會不會想起他的敢死隊中,那些只許進不許退的普通戰士?或者,當我們陶醉於隋煬帝的風采時,會不會想起在他改天換地的急政之下,那些扔下鋤頭、離開家鄉、開河築堤、轉死溝壑的平凡農夫呢?慷慨悲歌的英雄背後,是千千萬萬個很難發出聲音的愚夫愚婦,但是,一旦他們發出聲音,便是驚天動地的呐喊。

這呐喊聲最後消失在唐朝,消失在唐朝初年的仁政裡。其實,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唐承隋制」。唐朝保留隋朝所有好制度,只是增加一條「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深刻認識。常常聽人議論唐朝的豪邁氣象,但是,我倒覺得,隋朝是剛,唐朝是柔;隋朝是骨,唐朝是肉。剛柔並濟、骨肉相連時,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段——隋唐盛世才真正誕生。千載之後的我們,面對這段歷史,除了驚歎與豔羨之外,是否能有更深的思考呢?

寫到這裡,我再一次深感幸福,探索歷史的幸福。歷史總讓人升騰起理想,又讓人產生回到現實的力量。就是這深邃而厚重的歷史讓我們知道,不管理想有多高遠,在現實世界中,我們都得一步步走過,不能跑,更不能飛;也是同樣的歷史讓我們知道,如果沒有高遠的理想,我們甚至連下一步都無從落腳,而只能在歧路徘徊。
 
書摘:
這是一個富強文明的王朝,它的倉庫裡堆著五、六十年都吃不完的糧食,它的皇帝被突厥人譽為「聖人可汗」。這又是一個暴虐短命的王朝,皇帝修長城,建東都,開運河,遊江南,使得國無寧日、民無寧時,僅僅三十八年即二世而亡。「隋」這個名字就像流星一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瞬間璀璨又瞬間毀滅。那麼隋朝兩代父子究竟做了什麼?大隋王朝勃興速亡的原因又在哪裡?

罄竹難書
說起隋朝,大家都不陌生,可能有三個詞會立刻湧現腦海:短命、暴虐和造反。
第一、短命。隋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五八一年建立,六一八年滅亡,一共才存在三十八年。
如果不算隋末幾個傀儡小皇帝,這三十八年其實就是兩代皇帝,開國皇帝隋文帝後面緊接著是亡國皇帝隋煬帝。二世而亡,恐怕只有秦朝可以媲美。

第二、暴虐。隋朝暴虐的名聲主要是隋煬帝造成的。怎麼暴虐呢?很多史書都說隋煬帝殺死父親隋文帝才當上皇帝。弑父當然是暴虐,但是也有人說,權力是人性的腐蝕劑,皇家自古多冷血,一代聖君李世民還殘殺兄弟,也沒比隋煬帝強多少。真正讓人不能原諒的是,煬帝治國比治家更暴虐。

煬帝當政十三年,修長城、建東都、開運河、遊江南、巡張掖,再加上三征高麗,大工程連著大戰爭,使得國無寧日、民無寧時。當時,全國三分之一的男丁都被徵召參加各種勞役、兵役,甚至出現「丁男不供,始以婦人供役」的局面。

可能有人要說,婦女不是能頂半邊天嗎?讓婦女服勞役,說明隋朝女性很強悍啊!話可不能這樣講,古代受生產力水準限制,婦女以家務勞動為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哪個政權如果敢讓婦女上工地,那可真是駭人聽聞。百姓為了不去遠方送死,乾脆一咬牙,自己把一隻手或一隻腳砍掉,人工致殘,還美其名曰「福手福足」。這樣的人間慘景全拜皇帝所賜。

所以,隋末出現一篇檄文,討伐隋煬帝,說:
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以後遂演變成一則成語——罄竹難書,就是做壞事多得數不清。

第三、造反。隋朝末年,豪傑蜂起。《隋唐演義》號稱十八路反王、三板斧的程咬金、賣馬的秦瓊、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李元霸,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英雄。瓦崗寨、高雞泊也都和水泊梁山一樣,成為中國人心目中英雄聚義的聖地。這些英雄當然不免戲說的成分,但是,天下大亂,造反有理,也確實是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徵。事實上,唐高祖李淵也是造反的英雄之一,後來修成正果,建立大唐,那是後話了。

雖然短命、暴虐和造反給人的印象深刻,但是,我想說,僅僅這三個詞,絕不是隋朝的全部形象。要說到隋朝的歷史地位,還有另外三個詞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哪三個詞呢?統一、富強、文明。
統一大業
先說統一,這可是隋朝對中國歷史非常偉大的貢獻。這個貢獻大到什麼程度?和秦始皇統一中國一樣,甚至比秦始皇統一還不容易。

有人說,秦統一六國,而隋朝只是平定江南,為什麼說隋朝統一比秦朝還不容易呢?因為,雖然說秦滅六國,但是總的說來,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國都屬於華夏民族,秦朝建立的主要還是華夏民族的大統一。但是隋朝統一不一樣,它把很多少數民族都整合進中原政權,是真正建立在大範圍民族融合基礎上的統一。

哪些民族呢?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些民族於西晉末年進入中原,紛紛建立政權,號稱十六國(其中除成漢外,都是少數民族政權),與偏安江南的東晉對峙。後來,鮮卑族於群雄混戰中崛起,統一北方,建立北魏;再後來,北魏又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又演化成北齊和北周,和南方的漢族政權對峙。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兩晉南北朝時期。

在將近三百年的時間裡,民族矛盾非常尖銳。漢人和少數民族互相鄙視,南方人和北方人也互相鄙視。南方人管北方人叫索虜,嘲笑他們腦袋後面拖著繩索般的辮子;北方人管南方人叫島夷,嘲笑他們困居小島,施展不開。當然,這些詞現在都過時了,不特別解釋,人們都已經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有個帶有民族歧視的詞卻一直沿用到現在,只是含意和性質已經發生根本的變化。什麼詞呢?漢子。現在管男人又叫漢子,比如說西北漢子、紅臉漢子,是中性詞,甚至略帶褒義。其實,這個詞即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可不是中性詞而是北方少數民族對漢人的蔑稱,是二等公民的代號。

北方是少數民族的天下,南方是漢人的天下,當時好多人都以為,這兩部分可能就這麼永遠分開,可是,隋朝就有本事把這兩個部分捏在一起,也把北方少數民族和漢人整合在一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這樣的統一,當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秦朝。

再說富強。什麼叫富強呢?通觀今天的世界我們知道,所謂富強,至少包含兩個指標。第一、經濟富;第二、軍事強。這是古今通則,隋朝也不例外。

先看經濟。說到古代的經濟狀況,人們通常考慮兩個指標。第一是人口,第二是糧食。
隋朝的人口有多少呢?將近五千萬,接近西漢末年的水準。有人說,過了好幾百年,還沒達到漢朝的數字,這說明隋朝不行。

要知道,從西漢後期開始,中國的人口數量就開始走下坡。到了西晉,更是衰落到一千六百萬的最低值。西晉之後五胡入華,戰亂不已,大量人口被迫尋求豪門庇護,成了世家大族和豪強的私有財產,國家能夠控制的人口也沒有多大起色。而隋朝僅用三十年的時間就讓國家可控人口重新達到五千萬,這是何等了不起的成就!

幹活的人多了,隋朝又實行均田制,耕者有其田,耕者繳其稅,不僅使百姓的勞動意願空前高漲,政府的稅收也有了保障。在這樣的情況下,隋朝存糧量無與倫比。隋朝一共有六大糧倉。糧倉大到什麼程度呢?

舉一個例子。河南鞏縣的洛口倉,周長二十餘里,糧窖三千個,每個糧窖儲存糧食八千石,整個倉庫儲米兩千四百萬石。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他說:「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儲存的糧食夠吃五、六十年,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存糧量最高值。

這樣看來,把隋朝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時代,當之無愧。除了糧食儲備量大、人口規模大之外,隋朝的物資流通也很便利。這有賴一個重點工程,那就是大運河。

大運河北起涿郡,即現在的北京,南到餘杭,即現在的杭州,溝通海河、淮河、黃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這條水路一通,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經濟文化中心便牢牢地拴在一起。大運河經過修修補補,一用就是一千年,有的河段甚至今天還在使用。唐朝詩人皮日休有一詩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一代暴君隋煬帝,在唐朝人眼裡甚至能與大禹相提並論,為什麼?因為唐人深受其惠。
再看軍事實力。隋朝實行府兵制。府兵都是均田的農民,農忙種田,農閒練兵,有戰爭則隨時奔赴戰場。只要殺敵立功,即可享受各項優惠政策,分到更多的田。因為生活有保障,又有良好的激勵機制,府兵作戰非常英勇。再加上隋朝統一後國內戰爭結束,槍口一致對外,隋朝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快速提升。

本來,隋朝建立以前,整個東亞的霸主是突厥。當時,北方北齊和北周並列,兩個政權爭相向突厥進貢,使得突厥非常傲慢,大言不慚地說:「我在南兩兒(指北齊、北周皇帝)常孝順,何患貧也!」

隋朝建立後,兩代皇帝勵精圖治,南北關係逐漸顛倒過來。隋朝愈來愈強,突厥倒分裂成東西兩部。沒過多久,東突厥便在隋朝的軍事壓力下投降隋朝。 大業三年(六○七),隋煬帝率領五十萬大軍,北巡蒙古草原,東突厥啟民可汗率領本部和附屬民族恭恭敬敬地跪迎隋煬帝,為表臣服,啟民可汗甚至要求放棄本民族的服裝,改穿漢家衣冠,當大隋王朝的百姓,這讓煬帝喜出望外。

懾於大隋皇帝的威風,西突厥與其控制的西域胡人紛紛前來朝貢。北方的威脅徹底解決了,這可是西漢以來從未有過的盛事。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號稱天可汗,意思是說,他不僅是大唐的皇帝,還是這些北方少數民族的最高首領,比現在的聯合國祕書長還厲害。其實,此一稱號始自隋朝,當時,東突厥啟民可汗感於隋文帝的扶助之恩,為隋文帝上了一個尊號──「聖人可汗」,和天可汗同意。在聖人可汗的領導下,以隋朝為中心的東亞秩序重新構建。這就是強盛。

最後說文明。要知道,從五胡十六國開始,中原地區瀰漫著重武輕文的風氣。少數民族統治者或本身非常輕視文化,或心有餘而力不足,整個社會粗野凶暴、無法無天,對於文明發展相當不利。

隋朝雖然也出自軍人世家,但難得的是,文帝和煬帝父子兩代都知道,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那到底怎樣治天下呢?文治。

統一戰爭剛結束,隋文帝便頒布命令,「武力之子,乃可學文」。鑄劍為犁,讓將士放下武器,學習文化。他還創立大名鼎鼎的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雖然這時科舉制仍不完善,但是,既不是憑背景,也不是憑拳頭,而是憑藉自身文化素質謀求自身社會地位的標準一旦確立,便顯示出極為強大的生命力。科舉制在中國一直實行到清朝末年,而且極大地影響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這不是隋朝對全世界的偉大貢獻嗎?

除了科舉制,隋朝在制度方面另一重要貢獻是三省六部制。所謂三省六部,是中央政務機構的總稱。其精髓是三省間相互分權與制衡,共同對皇帝負責。這個制度使得皇帝的權力大大加強,皇帝專制下的宰相集體議政的制度也正式形成,這可是中國傳統行政體制的一大變革。三省六部制經過變革,也一直沿用到清末,用了一千多年。按照古代人的說法,也算是萬世良法了!

統一、富強和文明讓隋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可是,這也和我們開頭說的短命、暴虐和造反形成強烈的反差。一個王朝怎麼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兩面呢?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事實上,後世不僅對王朝的評價反差強烈,對皇帝的評價也同樣反差強烈。

事實上,隋文帝無論如何也稱得上是勵精之主,平生有三個好處,堪稱帝王典範。哪三個好處呢?勤政,節儉,愛民。

先說勤政。勤快到什麼程度?唐朝的宰相蕭瑀曾有一段評價。
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論事。宿衛之人,傳餐而食。
這段話是說文帝每天上朝,從早忙到晚,連好好吃一頓飯的工夫都沒有,還得讓衛士傳盒飯,吃工作餐。唐朝接的是隋朝的班,所謂不破不立,絕對沒有為隋文帝抬轎的可能,唐朝大臣這樣評價隋文帝,可見勤政不假。

再看節儉。隋文帝簡樸,在歷史上也是出了名的。他貴為天子,每天吃飯,只有一道葷菜;一件衣服,也是洗了又洗;坐的車,也是一再修理,就是不肯換新。

自己節儉還不算,他對官員要求也特別嚴格。有次,某位地方官到長安進獻貢品,貢品是乾薑,為了方便,也為了好看,官員把薑盛在布袋裡。沒想到隋文帝這個老守財奴一看,大為心疼,把這個官員叫過來罵了一頓。這個官員灰頭土臉的回去,也不太明白皇帝為什麼盛怒,還以為自己做得不夠好,下次進貢香料,居然用氈袋子包裹。文帝見此人居然死不悔改,直接找來,就是一頓板子。這下官員才明白,不是自己做得不好,而是做得太好、太奢侈了。皇帝勤儉治國,不是喊口號,是認真的。

連用布袋子裝乾薑都不行,可想而知,文帝要是看見林黛玉拿絹袋葬花,恐怕當場氣死。這樣的皇帝,生活上可能缺乏點情趣,但是,他絕不會勞民傷財。對於大亂後急需涵養元氣的國家而言,該是何等重要。

再看愛民。這方面,隋文帝可圈可點的事情更多。開皇十四年(五九四),關中大旱,鬧饑荒,隋文帝沒辦法,只好帶著老百姓到洛陽討生活,在當時稱「就食」。

一路上,文帝和老百姓走在一起。山長水闊,路窄人多,走著走著,老百姓不免擠進皇帝的衛隊裡,離皇帝這麼近,安全工作不好做,衛隊想把老百姓趕到一邊去。沒想到文帝不准,不僅不驅趕老百姓,每次看見老百姓攜家帶眷,便趕忙退到路邊,讓老百姓先過。遇到山路崎嶇難行之處,還要衛兵把老百姓肩頭的擔子接過來,放在馬上,讓老百姓感動得熱淚盈眶。

隋朝就像流星一樣,瞬間璀璨,瞬間幻滅。而且,當初的璀璨多奪目,後來的毀滅就多驚心。正是這奪目驚心的感覺引起人們深思。隋朝勃興速亡的原因在哪裡?隋文帝和隋煬帝兩代帝王,到底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

事實上,這種反思並不是從我們開始,唐朝人已經在思考了。
唐朝的開國君主親身經歷隋代的興盛,也親手促成隋朝的滅亡,所以,他們的反思意識格外強烈。唐初的君臣討論,有個永恆的話題,就是隋朝興亡的教訓。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反面教材隨時提醒唐朝上下警惕,所以短命的隋朝後出現了中國古代歷史的顛峰——唐朝。正如短命的秦朝後就是強大的漢朝一樣。

那麼,隋朝到底為唐朝做了怎樣的鋪墊?唐朝又從隋朝吸取了怎樣的經驗教訓?還有,我們今天能從中得到了怎樣的收穫和啟迪呢?
延伸閱讀:隋文帝楊堅
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人(今陝西省華陰),隋代開國皇帝諡號文帝,廟號高祖,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3年,604年8月13日病逝於大寶殿(也說被楊廣所殺),享年64歲。
楊堅是漢族,不過擁有鮮卑族的姓氏和小字,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西魏恭帝所賜的。 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
 
出身
楊堅於西魏大統七年六月十三癸丑夜(541年7月27日)生於馮翊般若寺,楊堅是西魏隨國公、北周柱國大司空楊忠之子,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狀貌瑰偉,武藝絕倫 北周時曾官拜「驃騎大將軍」,又封為「大興郡公」,後襲父爵柱國,長女嫁北周宣帝為後,地位顯赫,北周武帝時任隨州刺史。其妻獨孤皇后為北周時當朝柱國、大將軍獨孤信之女。
 
奪取政權
北周武帝死於宣政元年(578年),死後北周宣帝即位。北周宣帝行為乖戾,誅殺元老重臣,將國政交給東宮的舊僚鄭譯,引起朝野恐慌。579年,傳位太子北周靜帝宇文闡,自稱天元皇帝。
 
大象二年五月十一乙未日(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逝。近臣劉昉鄭譯等和楊堅有舊,並且楊堅有「重名」,矯詔謀引楊堅輔政。 楊堅開始不接受,但是劉昉警告他:「公不為,昉自為之」, 之後接受有大丞相的任命,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宇文氏政權便輕易歸於楊氏(矯旨詔五位王爺回京除去軍權)。
 
楊堅專政後不久,相州總管尉遲迥發兵討伐楊堅,關東諸州群起響應,益州總管王謙也起兵進攻楊堅。楊堅派出韋孝寬、王誼等迅速平定叛亂,後又盡殺周室諸王。大寶元年二月十四甲子日(581年3月4日),楊堅廢北周靜帝,自立為帝,改元開皇,建立隋朝。從他專政到稱帝,前後不過是10個月時間,之所以能這麼快稱帝,與北周末期軍政大權遷移於漢人、受到漢族官員歡迎、北周府兵強大有關。
 
統一
楊堅平定叛亂之後,統一天下的對手只剩下南方的陳朝和位於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隋文帝於隋與突厥之戰勝利後,開皇七年九月十九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
 
陳朝的兵力非常薄弱,據估計,只有十萬人。 楊堅即位後,派賀若弼鎮廣陵、韓擒虎鎮廬江,密謀滅陳。又派兵在陳國農時騷擾對方,縱火燒毀他們積蓄的糧食物資。開皇八年(588年),以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帶領水軍出永安,共五十一萬八千大軍,三路大軍伐陳。八年十二月楊素沿長江擊破陳的沿江守軍,順流而東。但因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書,導致陳朝無法把大軍從建康調出。
 
九月,賀若弼和韓擒虎攻下京口、姑孰。沿江守軍望風而逃,在建康城外陳軍主力與賀若弼、韓擒虎八千部隊激戰,由於陳軍不能合力,被擊破。
 
開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陳將任忠韓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陳叔寶,陳朝滅亡。
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後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據守。開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天下一統。西晉
永嘉之亂以來,中國分裂長達280年之久,至此隋文帝再造統一之局,並締造隋唐盛世。
 
立廢太子
長子楊勇為人忠厚善良,但生活奢華,因而受楊堅厭惡,常告誡太子勇說:「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長久者。汝爲儲後,當以儉約爲先,乃能奉承宗廟。」太楊廣(即隋煬帝)為人文采極高負有抱負,但善於作偽,在楊堅面前裝得很樸素,所以受到楊堅喜愛而代其兄為太子。
 
開皇之治
政治方面,隋文帝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 複姓,代表漢化的主流,終究戰勝了鮮卑化的逆流。 表明府兵不再是一支胡人的軍隊,而是一支名副其實漢人或者夏人的軍隊。軍與民的胡漢之分,至此消除。 也表明關隴貴族集團事實上名義上都是一個關隴地區一個漢人集團。
 
另外,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三省六部制中書門下兩省負責詔令的起草和封駁,尚書省負責政務的管理。尚書省又下設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軍事上,隋文帝改變府兵制初設時,兵農分離情況。轉變為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並在折衝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農合一」的制度。
 
經濟上鑑於五胡亂華以來南北分裂達二百七十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故自隋開皇九年(589年),隋軍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魏晉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於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實行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餘口,其中丁壯44.3萬人。 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
 
隋初經歷南北朝長期的戰亂,民生疲弊困苦,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文帝在位時代之富饒既非重歛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逝。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前中期的經濟發展收益甚大。
 
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楊堅於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於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
 
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鑑於南北朝政區劃分繁雜隨意,地方行政交錯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於開皇三年(583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隋文帝時期朝廷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於行政之經費,大約是南北朝時期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此外,楊堅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
 
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高祖在位時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楊堅開了科舉制度之先河,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在位期間,史稱「開皇之治」。
 
從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長就看得出隋文帝的政治才能: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全國戶口462萬戶,到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達到8907536戶,46019956人。其中在開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陳增50.0萬,此時的全國戶口700多萬,平均年增長226,708戶。
 
楊堅身為皇帝,但衣着十分樸素。他是個節儉的皇帝,然而卻可說是節儉得過份。許多史書均記載文書晚年日漸吝嗇,例如在隋高祖開皇十四年(594年)關中大旱,楊堅竟然不肯開倉賑濟。不過只有此一事例,略嫌立論不足。按資治通鑑所載,楊堅在此時派員觀察民間所食,亦十分自責,之後他又親率官民接近洛陽糧倉,途中又十分關懷災民。諷刺的是,史書用前一句來印證楊堅吝嗇,後一句來印證楊堅關心民間疾苦,似有矛盾的地方。
 
評價
齊王宇文憲曾對周武帝宇文邕評價楊堅:「楊堅相貌非常,人頗狡詐,臣每見之不覺自失,請早除之。」
隋朝作家李德林在《天命論》中描述隋文帝說:「帝體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龍自通,天角洪大,雙上權骨,彎回抱目,口如四字,聲若釧鼓,手內有王文,乃受九錫。昊天成命,於是乎在。顧盼閒雅,望之如神,氣調精靈,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愛也可親。」
 
隋書·帝紀二》評:「雖未能臻於至治,亦足稱近代之良主。然天性沉猜,素無學術,好為小數,不達大體,故忠臣義士莫得盡心竭辭。其草創元勛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又說他「唯婦言是用」、「喜怒不常,過於殺戮」。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對隋文帝楊堅的祝文是:「惟隋高祖皇帝勤政不怠,賞功弗吝,節用安民,時稱平治。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臨天下,繼承中國帝王正統,伏念列聖去世已遠,神靈在天,萬古長存,崇報之禮,多未舉行,故於祭祀有闕。是用肇新廟宇於京師,列序聖像及歷代開基帝王,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今禮奠之初,謹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鑒。尚享!」
 
清朝史學家趙翼感嘆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安坐而登帝位。」
毛澤東閱讀魏徵著《隋書》卷二《高祖本紀》後,寫下了:「蘊藏大亂」。
 
 

台長: 讀.冊.人
人氣(5,755) | 回應(1)| 推薦 (9)|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物風采 |
此分類下一篇:閱讀「三絕」: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
此分類上一篇:閱讀蔣勳:聯合文學,少年台灣

讀.冊.人
西方權威學者邁克爾.H.哈特認為,在中國,對世界歷史影響最大的兩個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以功業而言,秦始皇和隋文帝都非常厲害,兩個皇帝都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建立了可以惠及千年的政治制度,這是西方人非常看重的地方。以德行而言,這兩個皇帝都有缺憾,兩個皇帝都無視人民,推行暴政;師心自用,刻薄寡恩。秦始皇缺憾使得他們無法做到君民和諧,隋文帝缺憾使得他們無法做到君臣和諧。

隋文帝楊堅,是我國史上起過顯著進步作用的傑出皇帝,世稱其統治時期為開皇之治。其成功之道為拔除反正,平行各方勢力,使其能達到統一天下及開皇治世的偉積。現從政治穩定、發展經濟、治國思想及個人操守方面評之。

隋文帝楊堅第一次實現了中國大範圍內的多民族的統一;他首次實行了一直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還有兵民合一的府兵制、援禮入法的法律制度(《開皇律》),還有英雄不問出處的科舉制。不僅如此,他還建立了以隋朝為主導的東亞新秩序,實現了千古傳頌的「開皇之治」。

《蒙曼說隋:隋文帝楊堅》
在作者蒙曼的眼中,隋文帝楊堅是嚴於律己,更是嚴於律人。隋文帝執政二十五年,每天要吃工作餐,每餐中僅一個葷菜;身為一朝皇帝,一生僅娶了一房妻子,一輩子只有一處行宮,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有哪一朝皇帝能做到這一點。

作者透過敏銳、細微、獨特的視角,層層疊進釋疑原委,從歷史的長河中挖掘還原隋文帝這一輩人們深深誤解的歷史剪影。在書中,作者蒙曼側重反映歷史的真實感和興衰演變規律,反思力度鮮明、強烈,不歌功頌德,不蓋棺定論,以問題帶入情境,逐層推進,列舉史實,陳列自己的分析,為讀者還原當時的社會和時代背景,引導他們獨立思考。隋文帝楊堅,一個被歷史誤解最深的王朝皇帝,在蒙曼的講述下鮮活起來。那些久遠的文明不再是遙遠而抽象的,彷彿有了生命力一般,在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中呈現出不朽的魅力。
2012-02-04 07:56:52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