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01 17:33:06| 人氣2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法華經講要 (三十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是指不修四念處觀、不能發起堅固信心善根的人,於佛法僧三寶前極其貧窮,因為他們貪著五欲之樂,未知有禪悅,不懂得法喜,滿腦子思想的都是顛倒的虛妄見,就像禽獸魚蝦,被生死的網所繫,無法逃脫。世人為了私利私慾的滿足,為了顛倒妄見的堅持,憂愁苦惱,奔忙掙扎,就像是鳥獸魚蝦進入羅網之後,無法自拔自救。為何不來聽聞聖教,修持聖道呢?
「難遭之想」,《法華文句》卷五列有四難:1.值佛難,2.說法難,3.聞法難,4.信受難。這是有連帶關係的,如不值遇有佛出世住世,便無佛法,也無從信受。所以在《涅槃經》卷二有兩難:「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
「盲龜喻」出於《雜阿含經》卷十五有云:「大海中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因而古來諸善知識,都會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勉勵世人珍惜人身,並當及時聞法,信受修持。
《法華經法師品》說,凡有此經所在,即有如來全身;也就是有法即有佛,聞法即見如來。此經宣布如來將入滅,滅度之後,正法、像法及後末世,尚有此經之時,大家應當珍惜因緣,修持此經,種大善根。如果不作「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的難遭遇想,則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錯過佛緣塵劫難逢。為了說明佛的滅度是為了使不種善根的凡夫眾生,起難遭之想,所以接下來又說了一個「良醫救子喻」。
父為良醫,有子百數,當父外遊,諸子飲他毒藥,或失本心,或未失者,父還家時,依諸經方,調藥令服,未失心者,服藥即愈,失本心者,得藥不服,父即告曰:「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作是教已,復往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失心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乃知此藥,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這則譬喻是說,曾有一位良醫,他有十、二十、乃至上百個孩子,他因為有事,遠往外國去後,孩子們誤食毒藥,有的失去了本心、迷失了本性,有的雖然中毒,尚沒有失去本心、沒有迷失本性。他們的父親回家之後,便依醫經藥方,調藥令他們服用。那些心智未失的孩子服藥以後,毒解病除,馬上好了;已失心智的孩子們,拿了藥也不服用,這個時候他們根本不相信父親的藥是有用的,也不相信他們自己有病,所以不想吃藥。
這位良醫父親就告訴這些不肯吃藥的孩子們:「我現在已經年老體衰,再活也沒多久了,這是好藥,留給你們。不用擔心,一定能夠治好你們的病。」說完,他就離家又到其他國家去了。之後他派人告訴那些失心未癒的孩子們:「你們的父親已經死了!」聽到父親過世的消息,這些原來不肯吃藥的孩子們,心裡非常悲痛哀傷、憂愁苦惱,並且心想:「父喪他國,已失依怙,我們有病在身,也無人能予救護了。」這麼一難過,心智便恢復醒悟了,才知道父親留下的藥物,真是色香美味具足,立即取藥服用,每一位的毒病都痊癒了。醫生父親得悉之後,便從遠地回家,跟諸子又見面了。
這個比喻是說,釋迦牟尼佛告訴一般迷失了本性而不種善根的眾生:「我快要涅槃,我留下這部《法華經》,作為佛的遺教,當你們發覺你們中了貪、瞋、癡等三毒,需用此經療毒治病之時,趕緊修持此經吧!」
我們這些末世眾生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已見不到佛,看到佛留下來的經典才覺得稀有難得,決心要好好地依教修行。當我們真正發起善根,見到如實的佛法時,體驗到唯一佛乘時,就會發現佛是永遠不滅度的,佛是永遠與我們活在一起的。
偈云:「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花菓,眾生所遊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花,散佛及大眾;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
偈子的大意是說,佛看到眾生都在生死煩惱之中,所以他不顯現,為的是讓眾生在苦惱而又不知道怎麼辦的情形下,產生「希望得到佛法」的渴仰感;等到眾生心裡產生眷戀和孺慕的感覺時,佛就出來為他們說法。不要覺得奇怪,佛的神通力量是能夠做到這樣的。當世人見佛涅槃的時候,其實他是依舊、永遠地住在印度的靈鷲山上,以及其他處所。當此娑婆世界於劫盡之時、大火焚燒之際,佛所住的淨土,還是那般的安樂穩定。天神充滿、園林宮殿、寶樹花果遍於處處,還有天鼓天樂,天女散下曼陀羅華,落在佛及大眾之間。佛土永不毀,眾生所見的世界則已燒盡了。
「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佛於未來無數劫中,還是常住靈鷲山上,以及其餘的住處。後來形成了日本日蓮上人提倡的靈山淨土信仰。地理上的靈山,是在中印度王舍城外的一個山坡上,到劫盡之時,是會被大火燒盡的;信仰中的靈山,是佛的報身所住,報身可遍一切處,所以說不僅常住靈山,也常住其餘諸處,那是永不毀滅的。
原則上,報身的佛僅對二乘聖者及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說法,因此此靈山淨土,也非凡夫可見。唯中國隋代的天台智者大師在光州大蘇山,入法華三昧觀二七日,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身心豁然,寂然入定,乃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這是由定境而進入悟門,見的就是靈山淨土。
「眾生見劫盡」,劫的梵文kalpa,譯為長時、非常時節。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1.一個小劫的算法是由增劫減劫構成:人壽八萬四千歲起,每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為減劫;再由人壽十歲,每百年加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增劫,合一減一增,為一小劫。2.合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3.合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
劫盡有三種:1.小劫盡時,人壽減至十歲,便有刀兵災、疾疫災、饑饉災的所謂三災發生,命極危脆,大量死亡,然後轉為增劫。2.中劫盡,即是每經過二十個小劫,至第二十個小劫盡時;至第二個中劫終了,世界即進入毀壞階段。3.大劫盡,即是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一個大劫終了。
四個中劫之中,只有「住劫」有眾生活動,我們的現在就是住劫。「成劫」的時候,是由宇宙元素漸漸凝聚,物質的世界才剛剛開始,尚非眾生居住生存的空間。「壞劫」其實就是第二個中劫的終了,亦即住劫終了,便是第三中劫的壞劫開始。
住劫的每一個小劫盡時,均有三災,首先是兵災,人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其次是瘟疫瀰漫,都是不治之症;再次是餓殍遍野,五穀不生,菜果絕跡,一切動植物,多已枯死不生。住劫的第二十個小劫盡時,接著就進入壞劫,火、水、風三災,次第發生,把整個世界徹底摧毀,及至消失在太空之中,那便是第四個中劫,名為空劫的時段了。大火災燒盡所有的東西,甚至燒到色界初禪天;大水災的結果,毀滅至二禪天;大風災的結果,毀滅至三禪天,然後進入空劫。
但是佛說,雖然劫盡的時候,大火燒掉一切,靈山淨土還是很安穩的,天人充滿,到處都是有福報的菩薩。
「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花菓」,在靈山裡,種種的樹林、殿堂、樓閣,以及許多許多的樹木,滿園花香處處,鮮果累累,通通都由七寶所成,就像《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裡描寫的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眾生在那個淨土裡非常的自在,由於福德所感,還有歌舞音樂,是「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
「曼陀羅華」梵文māndārava,譯為天妙、悅意等,為色澤美妙、見者悅意的一種天華,據說是一種樹花,與波利質多樹同種。在印度的草本植物中,也有曼陀羅之名,高四、五呎,葉作卵形,夏日開大紫花,有漏斗狀的合瓣花冠,亦名風茄兒、山茄子。但據日本學者宇井伯壽考證,《法華經》中的曼陀羅花是天華,而非俗稱的山茄子。天人散花,在《維摩經觀眾生品》中也有一例,頗為有名:「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未知那種天華,是否也是曼陀羅華。「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
這六句經文是說,佛的智慧力就是這樣的「光照無量」。佛的智慧光,無微不至,無遠弗屆;佛的壽命有無數劫的長遠,那是由於久遠以來的修持而成。凡是有智慧的人,對佛的這番話是不會起疑竇的。世尊的慧光無量,壽命無限,與《阿彌陀經》所介紹的阿彌陀佛相同,於空間而言是無量光佛,於時間而言是無量壽佛。此雖不是世尊的稱號,還是表現了佛佛同道的含意。只是唯有善根深厚的見道位以上的菩薩,始能與這樣境界中的佛會面。
「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
這四句經文是說,佛就像「良醫救子喻」中的醫生父親一樣,其實是沒死,但為了治療他已經失去心智的孩子們,卻說他自己死了,誘騙他們服藥治病。這算是說謊嗎?是的!但若不說謊,便救不了孩子們的毒病,這是騙對了的。
釋迦世尊慈悲慇懃,老婆心切,在《法華經》中,不斷地告訴我們,他在誘騙眾生進入佛的涅槃大城。
有一次我也模仿《法華經》說,我所講的話全都是誘人離苦的方便謊言,有個弟子順口就說:「聖嚴師父是一個大騙子!」我回說:「不,我僅是小騙子,我們的釋迦老子才是大騙子!」

轉載來源:七葉佛教書舍  作者:聖嚴法師【法華經講要】 

 

台長: a-shun
人氣(26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生活心法(聖嚴法師) |
此分類下一篇:法華經講要 (三十三)
此分類上一篇:法華經講要 (三十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