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4-21 17:17:46| 人氣2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法華經講要 (十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法師品──五種法師,供養說法
自本品至第十四〈安樂行品〉,為迹門的流通分。
迹門的流通分,告訴我們如何弘揚、傳播以上所說的大法,內容非常充實。
法師品說明,佛在世時及佛滅度後,凡「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面數品,世尊一一為聲聞弟子們授成佛的記莂;對於尚未被佛點名的人,其實也都有份,所以在〈法師品〉中肯定所有聽到《法華經》,乃至僅僅一偈或一句的每一個人,不論有佛住世時或佛已滅度後,只要一念隨喜,將來也一定成佛。
所謂「佛住世」,是指佛的三十二相色身住世的時候。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釋迦牟尼佛誕生於王宮,然後出家、修道、成佛,嗣後說法度眾生的時段,名為佛住世時。到了八十歲,佛的色身衰老遷化了,稱為涅槃,又名滅度,或說入寂、入滅、圓寂,也就是得大圓滿的不生不滅。凡夫稱為「壽終死亡」,如來叫作「入滅」。
諸佛的最後身,雖然是功德身,也是果報身。因此釋迦牟尼佛在生住世的時候,也會肚子餓,也會背痛,也會遇到一些魔難,這是他的果報。只要是托胎化生,是父母所生的肉身,就是受報。
佛涅槃後,就再也不會受報,如果再來,是以神通化現,化現的佛身是臨時性的。很多高僧大德、比丘、比丘尼往生的時候,後人給他們一個很好聽的名詞叫「捨報圓寂」;其實還沒有到無漏、無學,只是一時間捨了此生的果報,不應叫作圓寂。
〈法師品〉的經文很長,謹摘錄經中最精要的部分介紹如下:
次述聽聞法華經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稱為「五種法師」。
在經律聖典中,夠資格的沙門,均被尊稱為阿闍梨(ācārya),意譯為「師」,有教授、軌範、正行、應供養等意。在律部有教授阿闍梨、羯磨阿闍梨、受經阿闍梨、依止阿闍梨、教誡阿闍梨等。在阿含部及律部,師的種類也不少,例如精於毘尼者為律師,長於禪定者為禪師,熟於讀經者為經師,優於議論者為論師,勝於說法者為法師。嫻於修持觀行的禪師亦名為瑜伽師,而中國明朝時代稱專以應付經懺佛事為生的世俗僧,亦名為瑜伽教的瑜伽師。
「法師」本為說法之人,以法為他人之師,自身則依法為師之意。《雜阿含經》卷一第二十六經云:「云何名為法師?……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也就是凡能說五蘊法而令生厭離心,願欲滅盡五蘊之身心而得涅槃寂靜的人,便名為法師。
以此可知,〈五百弟子受記品〉所說的富樓那尊者,「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世尊也說:「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故在《佛藏經》卷中的〈往古品〉也說:「富樓那亦於六佛法中作法師,亦於我法作大法師。」《大般涅槃經》卷十八云:「以知法故,名大法師,以知義故,名大法師……以知諸根利鈍中故,名大法師。」
在《法華經》本品及後面的〈法師功德品〉,則說有五種法師:凡是受持、讀、誦、解說、抄寫《法華經》的都是法師,甚至連畜生中的野干也稱法師,故也不限出家或者在家。現今的一般人,大概指會寫經或講經說法的人是法師,當然,也有些不會講經,不會說法,甚至於不識字而只會誦經的,也叫作法師,這點倒是跟《法華經》的法師內容不謀而合。
唯根據《十住毘婆沙論》卷七〈分別法施品〉,要求說法師的條件共有四點:1.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2.決定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相;3.得禪定智慧,於諸經法,隨順無諍;4.不增不損,如所說行。
總而言之,「法師」之名不是出家人的專利,放寬尺度說,能夠傳播佛法,以法為師,即使是在家人,只要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大乘經典的,不論那一種,都可以名為法師。嚴格的要求則必須說通宗亦通,戒定慧並重,經律論精通者,始得稱為法師、大法師。在中國譯經史上,凡是大譯師,均冠以「三藏法師」之尊稱,例如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義淨,以及「開元三大士」等,都是大法師,都名三藏法師。
中國佛教界對於法師的用法,迄今仍是對出家人的尊稱,雖然有若干外道師及附佛法外道師,也有自稱為法師或大法師的,則與佛教的習慣用法不同。
「受持」是聽了佛法以後接受,接受以後不再忘失,而且照著做,不違背法的精神。「持」是記憶、憶持不放的意思。例如受戒之後,應當持戒不犯;受經之後,應當常持不廢;受法之後,應當恆持不懈。
「讀、誦」兩個字在佛教的典籍中,可以連用,例如「讀誦經文」。但此二字確實有不同的定義,看著文字名為讀,背著文字名為誦,故在《法華經》中,讀、誦是分開用的,讀經與誦經是兩種不同的法師。照著經本逐字敲木魚,叫作讀經;不敲木魚朗聲口唸,也是讀經。如果已把經文諳記在心,不論敲不敲木魚,凡朗聲口唸,都名誦經。
誦經法師,是已能夠熟背某部經典,隨口誦出者。若嚴格要求,凡不解經義,而僅依文背誦者,名為誦文法師,一定要誦其經文解其經義者,始得稱為誦經法師。依例亦可準知,凡是讀經而不解經義者,僅稱讀文法師,必得會解經義而讀之者,始名讀經法師。出聲口唸為讀誦,若不出聲而僅用目讀者,名為閱經。通常的人,如果為了窮通三藏聖典而竟年累月地檢閱藏經,名為閱藏;那一定不僅閱讀經文,須會理解經義。故在《法華經》的五種法師,不論是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的那一種,必能理解所受、所讀、所誦、所解說、所寫的經文內容是什麼。
佛教徒非常重視對於經典的受持讀誦。受持是表示已對這部經典所說的法義有了信心,所以願意接受而憶持不忘。讀經猶如照鏡,面對經義,檢束身心,以助受持更加得力。誦經是將經文熟背,銘記在心,隨時隨地舉心動念處,均可及時運用經義的法門,與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合而為一,同時也能朗誦傳持給其他的人。
例如古代自西方東來的梵僧,不一定隨身帶了多少梵筴佛經,卻能在漢地譯出若干部聖典,那就是因為他們已將經典牢記在心,往往一口氣就能誦出一部經來。這在古代的印度,今日的南傳及藏傳佛教大師,也都有背誦許多部經論的本領。所以我也鼓勵漢傳佛教的僧俗四眾,養成誦經的習慣。
「解說」是把佛經的道理說給人聽,可有三類:1.用語言向他人演說經中的法義,那就是講經的說法師,所謂辯才無礙,舌燦蓮花之士。2.用文字疏解經典,綜理三藏者,稱為論師。依智旭大師《閱藏知津》謂,所撰論書又分為釋經論及宗經論。釋經論者如《十住毘婆沙論》,以及古德高賢的各種經疏;宗經論者如《瑜伽師地論》等印度諸大論師、諸大菩薩依經撰述的各種論書,乃至包括中、印各地先賢所遺的諸種大小乘經律的論疏、論釋、論述等,均可歸於此類。3.用音樂、舞蹈、形像等各種表演及繪畫、雕塑作品來表達法義,宣揚佛教。
現代人則可通過科技工具,運用電視、電台、網絡,及報紙、雜誌、看板、燈箱,以及語言、音響、影像及圖畫等宣說經義,也可名為解說。
「書寫」佛經的目的有二:
(一)為了流通傳布佛經,分享更多的人,傳承更久的時間。由於古代的印刷術未發達,佛經的流布,都以手抄寫。印度以及南傳地區,有以貝頁寫經或律者;中國古代的佛經,多用手抄於紙卷之上,故爾留下了敦煌寶藏中的大量佛經手抄本。在北京的房山,則藏有大量的石刻藏經,也是為了能將佛經保留在石窟以及地宮中,傳之於後世,以免遇到毀佛滅釋的法難之後,佛經還不致在這世間失傳。
(二)為了加強記憶印象。抄寫佛經,比讀誦佛經的功效更大,一遍又一遍的抄寫之後,縱然不能舌燦蓮華,也能漸漸地跟所抄的經義身心相應,化合為一。在明代,中國還盛行以刺舌血或指血寫經。我在山西崇善寺,見過一軸刺血寫經,色澤鮮明,殷紅之中帶有金光,看了之後,禁不住要使我恭敬禮拜。另於紐約大覺寺,曾見有一部近人壽冶老和尚手抄大字本八十卷《華嚴經》供養在大殿佛龕的左側,也使我感佩不已。壽冶老和尚雖不登講座說法,為人胸襟廣闊豪爽,待人誠樸慈悲,經常廣結善緣。
若以今天印刷術之快速精美而言,佛經似乎已經不必用手抄寫了。尤其是在《大藏經》電子數位化之後,一片小而薄的光碟,就能容納整部藏經,要查任何一部經,進入電腦,便隨手可得;或者只要進入電腦網絡,找到提供藏經的網站,手指一按,便能得到你所要的佛經。
那麼,我們是否還鼓勵大家書寫佛經?答案是:「是的」。
目前法鼓山就在鼓勵並推動寫經修行,它的功能有二:1.加強記憶,抄寫一遍,勝過閱讀十遍。2.起恭敬心,每次提筆抄經,均宜沐手焚香,甚至先行頂禮三拜,因為見經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見佛之時心必調柔清淨,抄經之時,專念一意,如面對佛,所以等於聞佛說法,也由於凝心專注,即等於修習禪定。抄寫完成的經典,可以留作紀念,若字跡美好,亦可分贈他人結善緣;如果抄得太多,字跡又不怎麼好,可以焚化掉,或焚香頂禮之後,送去回收再生。
此〈法師品〉是釋迦世尊對藥王菩薩說的,主旨在於說明一切諸天、八部鬼神及僧俗四眾,不論是為求聲聞道、辟支佛道者,在佛面前聞《法華經》的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世尊都會為之授成佛的記莂。若有人聞《法華經》,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乃至一偈,並於此經卷,敬視若佛,與種種供養,是諸人等,於未來世當得作佛。如來滅度後,有人能書寫、受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此《法華經》者,如來便以衣覆是人,並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若有此經所在,應起七寶塔,不須另安舍利,此經即是如來全身。若人未能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法華經》者,是人未善行菩薩道。

轉載來源:七葉佛教書舍  作者:聖嚴法師【法華經講要】 

 

台長: a-shun
人氣(23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生活心法(聖嚴法師) |
此分類下一篇:法華經講要 (十九)
此分類上一篇:法華經講要 (十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