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1-23 10:28:10| 人氣3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修行與做學問 ─《台灣佛教一甲子》讀後感(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誰比較有修行

上面提到「修行」與「做學問」研究。試問:兩者誰比較有修行?誰才是真修行?這是台灣佛教長久以來存在的價值問題,見仁見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不少僧青年,想出外求學或參學的時候,很多長輩會對他說,「出家人在寺院,好好念佛、誦經修行就夠了,讀什麼書?」「讀書又不能當飯吃!……」。老生常談,有理說不清。佛寺難以留住年輕人,這是其中原因之一。

「一個專門修行的人和一個專門做學問的人,這兩個人,最後是哪一個比較有修行?做學問的人是不是都沒有修行?我認為做學問的修養比較高。……因為他有很多經驗,他看的書很多,…… 很多事情他可以看得很透、很正確。」( 詳該書第三三一頁)

吳老師並舉日本巴利語權威水野弘元先生、台灣佛教印順法師(一九0六〜二00五)生前,對對手之批評任由他去,凡事不與人爭,溫文儒雅之風度,克享遐齡為例。

「我選擇做研究而不選擇修行,……。你寫出來是錯的,人家一看就知道錯誤,絕對假不了,而這正是研究之所以困難的地方。但是佛教界現在認為你們做學問的,哪裡有修行?……我們做研究的人,日子可以過就好。」(詳該書第三三二頁)

 吳老師〈對台灣佛教未來發展的看法〉(該書第十八頁),值得憂心、關心佛教前途的人,深思與反思!

四、禪佛教的修行

「修行」與「做學問」誰比較有修行?誰比較有修養?

修行、修養好壞與做學問、書念得多不多無關!相信很多人會有同感。吾幼年即熟識之一女眾師父,沒念多少書,但做人老實又親切,熱心助人,經常自動照顧寺內老弱病殘之人。從她老人家身上,我學到了許多,而且終生以「師父」視之、敬愛之。

對古來所謂「仗義多是屠狗輩,負心盡是讀書人」之說,吾不敢苟同。蓋世間事,難以一概而論,更不能一竿子打倒一船人。

歷代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行、住、坐、臥無非禪,無一處不是道場」、「饑知喫飯睡知眠,運米擔柴出自然」,唐‧大珠慧海禪師(馬祖門下、《頓悟入道要門論》作者)的名言,大家耳熟能詳。對老修行或老參而言,或許不成問題。但是對初學者,做得到嗎?

「若非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修行是有階段性而且需要時間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理可頓悟,事須漸修。經得起磨練考驗的人生,自會開出燦爛、鮮艷的花朵。普明禪師《牧牛圖頌》、廓庵則禪師《十牛圖頌》,言修行之心路歷程、心理之轉變、淨化。學佛到了一個階段,修行就是修心,身、口、意三業自然中規中矩,如孔夫子所言,「從心所欲,不踰矩」,不必刻意怎麼做才是戒定慧;二十四小時中,舉手投足,揚眉瞬目,無一非佛法,無一非道。洗衣煮飯、灑掃庭除、辦公應酬……,有哪一樣不是修行?佛法之妙在此!「那伽(指佛)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增支部》六、《漢譯中阿含》一一八、《長老偈》六九六—六九七偈等)說明釋尊即使在未特別入定之日常生活情況下,亦與在禪定中同——心如止水,精神統一。

學佛之人,當學佛所學——廣學多聞,行佛所行——定慧莊嚴,假以時日,精進不懈,功力、火候到家,不分出家、在家,一定可以和佛一樣得大解脫、大自在,這才是修行之真正受用。

吾在《道元修證義》出版序言——「西來祖道我傳東」(興道文庫<![if !supportFields]>3<![endif]>,一九九三年,台北三慧講堂出版),曾舉宋‧永明延壽禪師(九0四〜九七五)日行百八佛事,代表他無一時不在定中,吃、喝、拉、撒,凡所行無非佛事。如此湛深禪定功夫,當非初入門者、以少時間能至也。亦非博地凡夫,一天要念多少佛號,拜多少佛,持多少咒,誦多少經所能比擬、到達之境界。

台中佛教蓮社李炳南老 師生前,空閑喜愛讀書,一日午後在書房,一連五、六個鐘頭未起身,勤讀不輟,直到半夜始出屋外,看到庭院濕濕的,才知道下過雨。旁人告以「還有閃電、打雷呢!」但老人家一卷在手,定在書中,渾然不覺。此事記於《雪公師訓集錦》第一二三頁(二00七年二月高雄淨宗學會出版)。

專心讀書、做學問或備課,心無旁騖,如入三昧——讀書三昧,專心一致,當下即是三摩地、正定;不受外境、外緣干擾影響,當下即是「修行」,亦即「生活禪」之實踐。

知識爆炸的時代,對於「修行」的觀念、看法,不能老是停留在過去只做早晚課或五堂功課,念佛拜佛、誦經持咒的階段。各人根機不同,喜好不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修行方式;喜歡哪一種法門,只要是正道——正確的修行法門,不影響社會風氣、敗壞倫理道德,各種法門,我們都尊重、都讚歎!條條大路通往大涅槃城,不是嗎?

對一個出家人而言,讀書、辦事,做學問、辦道修行,做人處事……各方面的歷練都是重要而且必須的。要趁年輕時,學會各種生活技能,具備獨立思考與處理各種事情的本領,將來念了書,才有得發揮。

修行就是不斷的磨練,「借境練心」!正如菩妙長老(一九二一〜二00九)生前所言,「一定要找出一項可以調伏你自己心性的工作來磨練。……行、住、坐、臥之中能為常住、為佛教、為自己的法身慧命而犧牲奉獻,正念當前, 這才是真正的修行。」(《菩妙老和尚訪談錄》第三0五頁,國史館、妙林雜誌社出版,二00九年)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經不起磨練,即使學問再好,與生活脫節,身邊的事尚且處理不好,又如何談度化眾生?自利尚且不能,又如何利他、貢獻所學?

過去北台灣有一女眾法師很會講經,華語、閩客語皆通,信眾很多,其精舍、常住之事,皆交予信任之女居士處理,到後來,當家之女居士,不知如何搞得負債累累,不可收拾。此事足為我輩借鏡。畢竟凡夫修行,「身心安而後道業隆」,外在之物,盡可不執着、不計較,但若無適當助緣,想安心辦道亦不可得。

勇敢的面對現實,解決問題,不敷衍、不推託,這一切的一切,無一不是修

行!(待續)

─ 禪慧法師 ─

(轉載自「妙林雜誌」201310月號)

台長: a-shu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