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2-16 23:27:20| 人氣2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紅山堡寨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藏族人民敬她如神,不僅由於她對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鉅,更重要是她帶去漢民族對藏族的友誼和幫助。沒有文成公主,西藏就沒有文字,沒有佛教殿宇,也沒有曆法,更沒有豐富的藏族音樂。她將人間性的佛法遍布西藏,使藏人生活即是佛教,佛教即是生活。因此,藏人認定文成公主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的「綠度母菩薩」,而且是藏人永遠懷念的「阿姐甲莎--漢族阿姐」。

 

    大唐國風 贊普求親

 

  文成公主原為皇族江夏王李道宗之女,自幼被唐太宗和長孫皇后收養,深得鍾愛,封為文成公主,尤其受長孫皇后影響,篤信佛教,從小熟讀經、史、詩、文,精研佛學,才貌雙全。當時唐朝的經濟文化居世界之冠,都城長安規模宏偉,貿易繁榮,文化燦爛,人文薈萃,是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之一,文成公主即生長在此盛唐時期。

 

  當時鄰近各族首領仰慕盛唐的軍力、經濟及文明,咸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紛來朝貢。為了保持和唐朝密切關係,得到唐朝強大軍事力量的保護,許多部族首領主動向唐提出聯姻,吐蕃(西藏)即是其中之一。

 

  佛教傳入吐蕃以前,當地遊牧部落並沒有統一的政治組織,大多信奉一種極原始的巫術宗教--奔頗教。七世紀初,吐蕃贊普(國王)松贊干布(另譯為棄宗弄贊)統一西藏,建立吐蕃王國,南至尼泊爾,西鄰西域諸國,為西藏富強建國的創始者。

 

  唐太宗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松贊干布開始遣使向唐朝進貢,因見突厥和吐谷渾國王都與唐室聯姻,再則嚮往大唐制度文物、禮樂冠裳,遂於貞觀十二年向大唐提出請婚,不意遭拒,松贊干布不悅,起兵攻打唐朝,被唐兵打敗,松贊大為驚懼而遣使謝罪。貞觀十四年,松贊干布派遣以宰相祿東贊為首的特使團來長安,獻黃金五千兩及其他珠寶珍玩數百件,再度求娶公主。唐太宗在長安厚遇祿東贊,任他為右衛大將軍,並將瑯琊公主的外孫女段氏許配給他,但仍未答應公主外嫁,吐蕃使團只好返國,祿東贊因使命未成,暫留大唐。

 

  當時向唐朝要求通婚,除吐蕃以外,還有天竺、大食(阿拉伯)、波斯、尼泊爾等數國使團,因此有所謂「五試婚使」的故事。經過一番艱辛的試驗,祿東贊終於以過人的智慧通過五試,深為唐太宗欣賞,便應允以美麗多才的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文成公主得知自己將遠嫁吐蕃,便提出三事作為條件:一、須精鑄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入藏供奉;二、倡導文化,廣傳佛教;三、為吐蕃創造文字。

 

  唐太宗為文成公主備辦豐厚的嫁妝,其中有各種金玉書櫥、傢俱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穀種、蠶種、藥物、紙墨文具、經史、文學、佛經、高僧經像、醫藥、曆法,以及記載各種生產技術的書籍。此外,還派遣二十五名侍女、文士技工數百人隨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金銅釋迦牟尼佛像。

 

    迎親入藏 遍傳事蹟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早已築行宮於青海南面河源。正月,派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公主入藏。一行人西行取道青海,沿唐蕃大道入藏。青康藏高原的藏民則在沿途為公主準備充足的馬匹、耕牛、船隻、清涼的飲水、可口的食物,熱情地歡迎文成公主到來。松贊干布同時親率大軍,從拉薩趕至青海迎親。

 

  經一個多月長途跋涉,公主一行人來到河源,在附近的札陵湖會見藏王松贊干布。松贊對李道宗行極恭敬的子婿之禮後,在札陵湖舉行隆重的迎親儀式。

 

  文成公主入藏,為藏族的大事,藏族人民把許多地名與公主的故事串聯起來,流傳著許多傳說。例如青海有一座日月山(西寧市西南),據說文成公主行此向西眺望,感到過了這座山又是一重天,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唐太宗為寬慰她,特地用黃金鑄造日月寶鏡遠道送來,從此這座山被當地人稱為「日月山」。過日月山有一條倒淌河,傳說文成公主過了河就要棄轎乘馬進入高原,她想到離家日漸遙遠,不禁失聲哭泣。這一哭,竟使「天下江河皆東去,唯有此水向西流」,「倒淌河」由此得名。

 

  另在青海省百南巴山現存一座規模不大,以文成公主石刻像為主的紅色寺院。據傳說公主入藏時,曾在此地停留一段時期,並教當地藏民農耕。《吐蕃王朝世系明鑒》也記載:「公主與諸臣抵丹馬岩,即將慈氏七肘之像,與〈普賢行願品〉刻於石上。」這些民間傳說或史蹟,反映文成公主在藏族歷史上留下的深遠影響。

 

  公主下嫁後,松贊干布即對公主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遂築城邑,立棟宇以為居處。當時所建的城邑,即今西藏拉薩普特拉山的「拉朋迦」與「耶摩切」兩大精舍,殿內安奉釋迦牟尼佛像,這是西藏佛教殿宇建築之始。

 

    建寺譯經 佛教立國

 

  文成公主篤信佛教,入藏後虔心禮佛,詳閱所攜經典三十卷及各種書籍。松贊干布受公主感化,漸信佛法,力倡佛教,從此西藏佛教大盛。西藏第一佛教寺院-規模宏偉的拉薩「小昭寺」就是為公主而修建,公主帶來的金銅釋迦牟尼佛像供奉寺中,後來松贊去世,囑咐將大、小昭寺佛像互換,至今猶存。大昭寺門前有幾株柳樹,人稱「唐柳」或「公主柳」,相傳由公主親手栽植。

 

  西藏原本沒有文字,仍以結繩記事或在木頭上刻劃簡單符號。松贊干布在文成公主勸告下,派遣貴族子弟端美三波羅等十六人赴印度西北克什米爾,學習梵文經典及音韻學。留學七年後回國,依照梵文字母創造藏文,編製文法書(至今尚存二部)。又請漢族的大天壽和尚,藏族的吞米桑布札、達摩郭霞、拉壟金剛祥,及印度孤薩惹論師、尼泊爾尸爾曼殊論師等,前來翻譯《寶雲經》、《觀音六字明咒》、《集寶頂經》、《寶篋經》、《百拜經》、《月燈經》等,為西藏譯經之始。藏文的創造,促進西藏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同時漢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有重大進展。

 

  吐蕃原為遊牧部落,所穿一般以牛、羊毛織成,笨重且不便換洗。文成公主改革服飾,讓松贊干布也穿上紈綺新服,中止藏人「以赭塗面」的舊俗。藏人漸慕漢族文化,松贊於是遣酋豪子弟到中國留學,習詩書文字,更聘請中國知識份子教育藏民。

 

  此外,松贊干布受公主影響,根據佛教教義制定法律,賞善罰惡。除十善行外,又訂定與之相反的十惡行,頒令全藏人民戒除,稍有違犯,即處以嚴刑。其立法主要特點在應行善德,信奉佛教,並告誡人民,宜念所行必有報應,佛教教義自此廣為流布。西藏人民至今仍感懷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鞏固國本的用心,視公主如神。

 

    改善民風 厚植文化

 

  文成公主也為藏民帶來漢唐科技文化。入藏的漢族工匠耐心地向藏民傳授冶金、農具製造、紡織、建築、製陶、碾米、釀酒、造紙、製墨等技術。後來,松贊干布又請求唐朝送來穀種、酒人與碾米諸工匠。在入藏漢人幫助下,藏民逐漸學會使用唐朝傳來的新農具,採用漢人的耕種法,播下優良的穀種,用石磨碾米,大大改進穀物加工技術,市集上出現更多商品,生活起居和風俗習慣也起了變化,不少藏民從帳蓬搬到新築的房屋內居住,飲食上則改用陶器製品。

 

  文成公主還教藏人天文曆算,此後藏曆延襲漢族農曆,依十二屬相及六十甲子來計算時日,曆法的改進也有利於農業生產。

 

  隨文成公主而去的樂隊,攜帶的管弦笙竺豐富了藏族音樂。至今樂器仍存遺五十多件,一直被珍藏在拉薩大昭寺裡,其中絕大多數是彈撥樂器,製作相當精美。每年藏曆二月三十日的「亮寶會」上,與寺內其他文物一齊展出,這批保留一千多年的樂器,成為我國音樂史上珍貴的財富。

 

  隨文成公主的入藏,中國儒家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相繼輸入西藏,文物制度日趨進步。繼之,又從梵籍及漢籍中,翻譯天文、占星及醫學等類書籍,所以西藏的文化大半源自中國,其他則採自印度。

 

    文化交流 漸成大國

 

  西藏的經濟文化在唐朝時飛躍攀升,漢藏兩族經濟上的頻繁交流,更促進政治上的聯合。貞觀二十三年(西元六四九)唐太宗去世,松贊干布獻黃金珠寶十五種致祭唐太宗陵寢,並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以赴國除討。」高宗繼位後,仍封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後又晉封賓王。永徽元年(西元六五○),松贊干布去世,唐朝特派將軍于匡濟入藏弔祭。松贊雖然去世,後來的幾位藏王仍維持和唐朝友好的關係,雙方使臣頻頻往返。為此,吐蕃內「百里一驛」,建立完備的驛站制度,對入藏唐使尤其接待殷勤,供給豐厚。義淨大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裡所記,採陸路轉往天竺的二十三名取經僧中,有八名取道西藏,可說是拜文成公主之賜。

 

  永隆元年(西元六八○),文成公主捨報,在西藏生活達四十年。藏族人民以兩個節日紀念:一是藏曆四月十五日「沙喝達瓦節」,即公主到達拉薩的日子;一是藏曆十月十五日,相傳是公主誕辰日。每逢節日就演出許多關於她的戲劇,而拉薩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所保存唐代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則是藏民紀念公主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對於西藏政治、經濟、文化、佛教的推行,文成公主不愧為古今第一人。

台長: 月光哈小貓
人氣(270)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