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20 04:04:17| 人氣1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談教練(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談教練
一、前言
教練雖然是成功選手幕後的推手,但是國內教練地位一直是被忽略。在討論教練哲學之前,需要先瞭解體育和運動的起源。一般而言,體育可分為二方面,廣義的體育與狹義的體育。廣義的體育:體育是生活的一部份,能充實我們的生活經驗和適應能力(fitness)。在狹義的方面,體育是教育的一環,是有意設施的學校教育的一部份。體育是直接以身體為媒介的教育,是以大肌肉的活動為主的教學或訓練,因此離不開運動的技術訓練,各種動作與技巧變化甚多且需考量體能負荷之因素,故深淺兼具,因此,耗費在運動場上的技術訓練也相對增加。不論是社會體育、學校體育或是軍中體育,在現實大環境中,均離不開競技目的。而競技運動中,一切皆以成績為導向,代表隊的教練能否帶領團隊獲得桂冠成為教學與訓練的最終目標。
體育(physical education)和運動(Sport)一樣,都是隨時代變遷,不同的時代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十六世紀時體育在英語系國家稱為身體的訓練(physical training)。現今的體育physical education一詞,在日本則有『身體的教育』、『身體教育』、『身體文化』、『身體陶冶』等名稱出現。我國近代體育開始於兵操。光緒6年(西元1880)李鴻章奏設天津師學堂即有操法一科。光緒33年(西元1903),清廷對女子師範學堂所頒佈的法令中,則有一段文字提到體育『……女子必身體強健,期勉學持家,能耐勞瘁,凡女子教育者,需常使留意身體衛生,勉習體操,以強固其精力。至於女子纏足,尤為殘害肢體,有乖教育之道,務勸令逐漸解除,一洗積習』。由該文中,我們不但可以看體育一詞,也發現當時新學校設『體操』一科。至於體育正式出現在學校教育課程,則是在民國11年的事,把當時體操一科,改稱體育(盧俊宏,1994)。
運動(sport)一詞的來源有許多說法,一由法語的desportare演化而來。Desportare的字首des有遠離,即away的意思;而字根portare等於帶走,carry的意思。Desportar整體的意思後來逐漸演變成把心思帶離原來的工作環境,而從事消愁解悶的活動。Desportar後來又演變為動詞Deporter其後更轉化為男性名詞 desport。
在十九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的傳教士到亞洲傳教,這些傳教士訓練許多中國早期的體育菁英,這些體育菁英不但肩負起體育的教育責任,部分也成為運動代表隊的教練。無論是過去或線在教練皆具有雙重責任即教且練;實際上還要負責生活管理與人生指導的責任。教練與運動員的關係即『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他對運動員的愛護、教導、管理,有時尚為父母者所不能。教練在名義上是指導一隊或個人參加運動競賽,可是他的責任與工作卻非常複雜,超過對他的解釋與明確的規定。他對所指導的人要負完全的責任,一切是都要由他決定的意思。教練是必須具有高度的組織能力與良好秩序領導力,且有堅強的心理忍耐力。他們在政治上是忠誠熱愛國家,對社會的行為都極為保守(蔡敏忠,1986)。
教練的工作是一項多元化的工作,需面對不同的情境,也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行為模式,如何將所有相關的變項,融合入各種不同的情境,結合成一套適合的理論模式,並且在適時需要的時候做最恰當的運用,讓理論的觀念落實到實務的執行上,使團隊表現出高度的效能,是目前從事教練工作者及相關人員應研究的方向。(楊純碧,1998)以目前我國運動團隊的現況而言,除了職業隊有較完善工作團隊與教練團,共同分擔行政事務與訓練工作之外,在一般的運動代表隊中,所有業務皆由教練一手包辦。其工作除了擬定各階段的訓練計畫、執行技能的訓練及戰術的教導,團隊的管理、選手的心理諮商人員、團隊訓練經費的募款者,皆是教練的任務。(吳慧卿,1998)所以,教練是該團隊的領導者,選手是被領導者或是跟隨者。教練如同學生(選手)的再生父、母,從生活照顧、課業輔導到生涯規劃無所不包。筆者個人從事體育競技運動多年,在基層默默耕耘奉獻,為成就自己理想終日與訓練場為伍。今年雅典奧運奪金,啟蒙學生朱木炎打破奧運零金紀錄,頓時,我也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更能體會出,十餘載辛苦訓練無人問,選手一朝成名天下知,基層教練依舊如浮雲般在天空中慢慢消逝。所以教練也應具有樂觀的人生哲學去面對這些社會現象。
教練若要提升選手的運動成績,必須持續訓練,要求選手動作技術精進、體機能之強化、戰術戰法之應用、對戰打法之觀念、危機狀況之處理、拼鬥精神之養成、自信心之建立、教練選手間之默契均是奪金要件及必修課程,均要時間作後盾,缺一可能造成遺憾,故長期之持續訓練,才能有所成效,絕非一蹴可及(邱共鉦,2004)。所以多數的教練為了提昇成績,往往經年累月的持續訓練,造就台灣體育奇蹟。是什麼樣的動力驅使教練犧牲休息時間來訓練選手?在瞭解訓練的動機前,有需要先明白何謂動機(motivation)是給予個體能量並引導目標行為的過程。早期科學心理學即已嘗試解釋了行為是如何獲得能量和導向目標的,而現在則已發展了許多相關理論。動機並不等於績效(performance),績效是指個體完成一項工作或任務,然而;動機卻是只完成一項工作或任務的意願。
動機是指激起某一行為的心理歷程,其程度大小端視行為後所能獲得的報酬或滿足感而定。由於動機是個體內在的一種歷程,我們無法由個體的外表反應直接看出來。但是我們可以經由個體所表現的行為來推測和判斷。例如,飢餓動機,在個體未採取行動之前,我們是無法判斷的,但我們可以經由個體所表現的覓食或大量進食等外顯行為來做推論,推論個體可能有飢餓的內在動機。但必須注意一個動機未必引發某特定相同行為,同樣地,一項行為的背後也可能不只一個動機(邱共鉦,1989)。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人本主義的創始人馬斯洛(A. H. Maslow, 1970)提出:個人的動機或需要的層次(Hierarchy of Human Needs),認為人的動機和需要是一種層次的結構,心理生活是由低而逐級實現的過程。其層次如圖: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圖說明:
1. 生理的需求:這些需求和人體的基本生理功能有關,如吃飯和睡覺。
2. 安全的需求:這些需求在保護人們免於被傷害,包括身心兩方面。
3. 社會的需求:這種需求與一個人的本質、社會互動、愛、接受能力及和團體成員的關係有關聯。
4. 自尊的需求:必須覺得自己重要,認為一個人具有自我價值和自尊,而和另一個體有所區別。
5. 自我實現的需求:一種達到個人一生的終極目標的需求,達成個人掌握命運的需求。(劉明德,1995)
針對1-4種需求,馬斯洛認為是人類求生存的需求,是一種自動自發的原則,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需求,一旦這些需求滿足後,人類就不再感覺有需求。而第五種需求是:雖然人類獲得滿足,但是仍然感覺到有需求。一旦人類滿足這些需求,的時候反而覺得需求更多了,人會因此不斷的充實自己,以發揮自己的潛力,使自己更完美,但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必須建立在前面四個需求都滿足以後才會發生。我認為大多數的教練和選手都有這五種層次的需求,而教練也可以使用馬斯洛需求的概念來領導訓練選手。

待續.....

台長: 今年的冬天不再冷
人氣(1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