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20 14:09:32| 人氣88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做個聰明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伊索寓言》裡有一個故事,話說某天蟬在大樹上唱歌,這時狐狸想吃掉牠,便站在樹下,以羡慕的眼光看著蟬,假裝欣賞牠唱歌,接著讚美牠歌聲悅耳動聽,並請蟬下來讓他看看是什樣的動物,能發出這麼美妙的聲音。一個身影從樹上下來,狐狸隨即猛撲過去抓住它,看清楚才發現原來是一片樹葉。蟬在上面對他說:「壞傢伙,你以為我會飛下來嗎?我自從見到狐狸的糞便裏有蟬的翅膀之後,就時刻提防狐狸。」這故事是說,聰明的人懂得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而非等到災難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才醒覺。
 
  
  佛陀也希望眾生明白此一道理。祂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一天發現比丘們有些精進,有些懈怠。善巧的佛陀沒有把懶散的比丘找來當面教訓一番,而是把所有比丘到叫到跟前,對大眾說:

  
  「世間有四種馬是賢者應該騎的。第一種馬善於觀察,從地上看見主人拿起馬鞭的影子,便知道要跑快點,否則便會捱打;第二種馬也有一定的警覺性,主人的鞭尾碰到自己的毛,便知道要快跑;第三種被主人鞭打皮肉,痛了才知道主人要他跑;第四種主人要大力抽打馬身,讓其痛徹入骨,才懂得跑快一點。」

  
  「世間的人就好像以上四種馬般,可以分為四種。第一種人聽見別的地方有人生病、受苦、去世,隨即心生怖畏,厭患輪迴,並因此勤修出世間法;第二種人聽見自己住的地方有人患病、受苦、過身,才知道要修行;第三種人,要自己的親戚朋友有上述情況,才想到修行;第四種人,要上述情況出現在自己身上,才會警覺到要修行。」

  
  其實,佛陀本身就是第一種有智慧的人。他未出家前貴為一個國家的王子,有機會享盡榮華富貴,其父王也故意向他隱瞞世間的不幸,不讓他接觸任何痛苦,只向他提供各式各樣的玩樂。但他小時候看見農夫翻土翻出一些蟲子,被飛鳥爭相啄食,便已明白世間眾生之苦。年紀稍長後,他分別四次從王城的東、南、西、北四門出遊,依次看到老人──由此明白自己的青春不可長保;病人──由此明白健康不可保信;死者──由此明白生命並不恆久;修行者──由此明白需要以與世俗人不同的方式,追尋永恆安樂之道。因此他才出家修行,最終覺悟成佛。

  
  很遺憾,我們不少人都是第四種人,正是「不見棺材不流眼淚」;更多人甚至是「第五種人」──即使遇上不幸,也不曾想到痛苦根源是自己的煩惱和惡業,沒打算要完善自己的心、改善自己的言行,中斷痛苦的循環。

  
  三界之內一切事物,皆是因緣(條件)聚合,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無不顯示苦空無常。日昇月降,寒來暑往;光陰似箭,一去不返;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花草樹木,一歲一枯榮……這一切不都是正在說明無常嗎?正如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 1052─1122)所說:「萬有皆現為經書。」尊者的形象經常被描繪為右手張開放在右耳旁,像在聆聽甚麼的樣子,表示傾聽萬物的「說法」。有一首詩這樣形容大自然的無聲說法:「乾坤揭主榮,蒼穹布化工。朝朝宣宏旨,夜夜傳微衷。默默無一語,教在不言中。周行遍大地,妙音送長風。」

  
  可惜人們都習慣了萬物的變化,不再覺得新奇或特別,也就忽略了其帶出的無常的訊息(正如小孩看見大自然變化的奧妙,會覺得不可思議,充滿驚喜,大人則覺得毫無特別之處)。而且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別人病重、意外身亡的消息,於電視、電台、報章雜誌中無日無之,人們早已見怪不怪,覺得只是一堆資訊。甚至發生在自己身邊,還有好像是與我無關的虛擬資訊的錯覺。

  
  佛法提倡要驚覺無常,並非悲觀厭世,無常處處可見,是不爭的事實,但以何態度面對現實,則取決於個人的心態,沒人規定你一定要為無常而愁苦。佛法說無常,是希望眾生不要因生命中短暫的得失而困擾,能以從容、寬廣的心面對人生,增進幸福與喜樂;同時,因為明白無常,我們才會懂得珍惜現在的美好事物(因此對當下所感受到的快樂比不懂無常的人多),並透過現實上的努力及佛法上的修行,為不確定的將來(包括今生與來生的福樂)未雨綢繆。

  
  希望大家都能做佛陀所說的第一種聰明人,多觀察週遭事物的幻變、多思維無常的道理,如佛所言而作意:
 
「知來今往古,一歸空無,人物如化,少壯有老,強健則衰,生者必死,富貴無常,是故安當念危,盛存無常。」(《佛說孛經抄》)
 
「水流不常滿,火猛不久然,日出須臾沒,月滿已得虧,尊榮豪貴者,無常復過是,念當勤精進,頂禮無上尊。」(《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
 
  藉此尊貴的真理,保障、提升自己的幸福。




☆ 本文發表於《菩提月刊》244期

台長: 主席
人氣(88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佛法 |
此分類下一篇:當觀怨敵如珍寶
此分類上一篇:明性於明星下──菩提迦耶

我都有這同感,希望第五種人能覺悟做回第一種人,不要因惑造業,因業受苦,了解這個無自性的空理,多察覺無常,生生相續的道理,佛法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是統一的,你的文章很棒呀!
2007-04-21 02:44:1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