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04 17:27:54| 人氣1,66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孟佛法交流的回憶──阿底峽尊者與拉薩度母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4年2月,中國佛教協會曾應孟加拉佛教協會之邀,率團到該國進行了爲期一周的友好訪問,並獲該會頒發「阿底峽大師和平獎」。禮尚往來,05年9月底,中佛協也邀請了孟加拉佛協訪問我國多個地區,代表團所到之處,均受到中佛協及各地法師、居士的熱烈歡迎。

  其實中孟兩個交往,尤其是佛法上的交流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朝玄奘大師西行途中曾到訪孟加拉,而孟加拉的阿底峽(Atisa)尊者更於我國西藏駐錫了十七年,對藏傳佛教及藏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阿底峽尊者生於西元九八二年,是孟加拉王國的王子,自小即不喜欲樂,深明輪迴中生老病死諸苦過患,故年幼時已開始修學佛法及五明,對兩者均甚通達。二十九歲出家後勤修苦學,修持更上層樓。一天其師告訴他,雖然他(阿底峽尊者)已親見許多佛菩薩,獲得堅固的三摩地,但僅僅如此並不算是大成就,應該專修慈悲心、菩提心,發願度生不輟。其後尊者在菩提伽耶朝聖時,先後聽見多位天女及佛像開口說話,重申欲迅速成佛,則應修習菩提心。他打聽到其時金洲(今蘇門答臘)有位法稱大師,修菩提心最爲善巧。於是乘船在海上漂泊了十三個月,曆盡艱辛,前往依止大師隨學。雖然一般認爲尊者的空性見地比金洲法稱大師的更高更了義,但因後者傳授了菩提心此一成佛心要的實修方法,故尊者對他尊崇備至。

  阿底峽尊者本來是印度超戒寺的上座,同一時間的西藏,滅佛浩劫剛結束不久,正法衰微。藏人幾經波折,才從不願「國寶」留失而多番阻撓的印度人處,把尊者請來了西藏。尊者在西藏弘法十七年,於沒有佛法的地方廣事宣弘,於有佛法卻已衰敗的地方重新整頓,破除當時一些邪見謬說,例如不重經典、輕毀因果、廢馳戒律、亂修密法等陋習。鑒於當時藏人佛法基礎薄弱,卻一昧追求深奧的修法,尊者特別重視宣說業果及皈依。蓋業果和皈依是一切佛法的基礎,更是我們未成就前不墮惡趣、得到人身的保障,於此二者有所毀犯便很易墮落(當時即有些修行者因此投生為魔,被尊者趕離藏地)。尊者曾說業果就是深法,信受奉行業果比親見諸佛菩薩更重要。還告誡一些偏好修供護法的人,最佳的護法就是業果,因為只要止惡行善,無需護法保護也會平安順遂。

  此外,尊者最強調的是菩提心。他教導藏人,若無菩提心,不管聽聞或修習多少甚深法門,均無大裨益,蓋菩提心未攝持之一切善行,俱為生死業因。尊者有一弟子,經年勤修卻一無所成,尊者教其修菩提心後,果然遞得成就。

  尊者留藏期間翻譯了不少印度的佛學及醫學論典,自己也寫了若干佛學及醫學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佛學論著是《菩提道炬論》。本論主張佛陀的每一種教法均為修行不可或缺的部分,並總攝一切佛法要義為「三士道」,即分別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為主修的三個階段。尊者的弟子後來發展成爲一個宗派,名為噶當派(kadampa)。「噶」意爲佛語,「當」是實修教授,由尊者提倡一切佛說的經典皆可用於實修(而非僅是理論)而得名。雖然噶當派後來因種種因緣而息微,但尊者的教授對藏傳佛教各派的影響很大。十四世紀,宗喀巴(Tsongkhapa)大師更繼承其宗風,擷取其精粹而開創格魯派(Gelugpa)──當今藏傳佛教最大的教派。

  尊者晚年到拉薩弘法,期間長住在聶塘區,直至一零五四年圓寂。尊者在聶塘駐錫之處建了一座佛殿,圓寂後經其大弟子仲敦巴(Jomtonpa)擴建,成爲著名的度母寺,又名聶塘寺。其位於拉薩市曲水縣西南的中尼公路旁,正在來往市區和機場的道路上,十分方便信衆朝禮。

  寺院的主要建築爲一兩層佛殿,底層佛殿複分三重。正殿藏語稱爲卓瑪拉康(Drolma Lhakhang) ,即度母殿。度母是觀音菩薩爲救度衆生而流下悲淚,從淚水中化現出的形象,漢地古稱「多羅菩薩」或「多羅觀音」(多羅爲度母梵文Tara之音譯,相當於藏文Drol ma)。度母復因應衆生之不同需要,化身更多的形相,卓瑪拉康即供奉了其中稱爲「二十一度母」的一組化相,各尊度母身色、印相、嚴飾各異,莊嚴秀麗。由於此乃寺院正殿,故人們直把此寺喊作卓瑪拉康(漢文譯為度母寺)。

  殿內還有一尊阿底峽尊者從印度帶來西藏的度母像及一個檀香木製的小佛塔。該度母像十分殊勝,當年尊者離開印度前,向他房中的佛像問道:「有誰願意跟我一起去西藏?」這尊度母像即開口說:「我願意!」於是尊者便把祂帶來了拉薩。而那小佛塔也有一段故事──話說尊者在超戒寺時,把一位示現犯戒飲酒的菩薩趕出寺院,那位菩薩直接穿過牆壁離去後,尊者才後悔,並請示度母如何懺罪。度母說尊者不是以惡心造業,赴藏後每日印造泥塔四十九枚即可滅罪。尊者遂隨身帶備此塔為模,每天印塑泥塔。至今仍有少量尊者親手印出來的小泥塔,保存在不同寺院及民間中。

  阿底峽尊者的骨灰舍利本來也被供奉在殿中,巴基斯坦於一九六三年請求我國將部分骨灰送返尊者故鄉,但由於當時政局不穩而不果。一九七八年,在中國佛教協會已故趙朴初會長和孟加拉佛教會已故會長維蘇塔難陀大長老的推動下,我國政府應允孟加拉國政府的請求,將尊者的骨灰及其全套著作送回孟加拉,並在尊者的家鄉達卡舉行了隆重的安放儀式。現在度母殿中只供著原來裝載舍利的器皿。

  正殿前簷廊的一端有兩座僅有塔身部分露出地面的白塔,一爲阿底峽尊者的衣冠塔,內藏尊者生前穿過的鞋、帽及法衣;一爲仲敦巴的衣冠塔,裏面有他用過的披風及馬鞍。

  南殿名爲朗傑拉康,主供十米高的「朗傑曲登」(nam gyal chod ten,尊勝塔),此塔表徵釋迦牟尼佛降魔的事蹟,乃紀念釋尊生平八大事業的八大靈塔之一。朗傑曲登的兩旁還有兩座靈塔,分別是尊者其中一位上師那若巴(Naropa,1016~1100。他也是藏傳佛教噶珠派的祖師)和弟子仲敦巴的靈塔,內藏兩位祖師的舍利。

  北殿扯巴拉康主供藏傳佛教所謂的「長壽三尊」,即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報身相)、白度母(功德重於增長壽命福智的度母化相)、尊勝佛母(釋迦佛從頂上化出之延壽本尊,見《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這裏是阿底峽尊者生前說法的地方,殿堂乃尊者所建,也是度母寺的首座建築物。殿的中央爲尊者之法座,座前有一尊阿底峽像,為尊者在生時弟子按其相貌所造的兩尊塑像之一。當尊者看見這塑像也驚嘆它「酷似我」,並於其上留下指印,從此這尊像便被喚作「酷似我像」。殿堂後方的的泥塑無量壽佛,則是尊者一邊持誦無量壽佛咒,一邊親手用泥塑造成的。

  寺院主建築物的下層包括以上三重佛殿,上層則是達賴喇嘛的行宮,曆輩達賴前來朝拜或路經這裏時,經常居住於此。

  寺院前方有一條泥路,路的盡頭是一間小殿,內裡有兩個佛塔,乃尊者的圓寂處,對佛教徒很有參拜的價值。另外,度母寺還珍藏了其他聖物,例如祖師索南堅贊的靈骨塔,阿底峽尊者生前用過的法螺、化緣缽,尊者用自己的鼻血畫成的唐卡等。尊者的同類唐卡畫作,世上只有兩幅,除了度母寺的一幅外,另一幅保存在西藏的熱振寺。

  由於孟加拉國政府曾要求中國政府保護度母寺,故寺院經歷過政治變動後,尚算保存完好。阿底峽尊者是中孟兩國佛法、文化交流的偉大先驅,值得兩國人民紀念;而他的佛行事業,更值得佛弟子懷緬。現今某些學佛人,或沈迷於形而上學的空有玄談,或越級追求高階密法,對經典、基礎佛法及發心不屑一顧,願尊者的生平及其提倡的正見,能對讀者有所啟發。



☆ 本文發表於《菩提月刊》237期

台長: 主席
人氣(1,66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佛法 |
此分類下一篇:信言不美?
此分類上一篇:創造自己的未來

月稱
恰巧前晚讀到上士道─菩提心次第,尤以今早看到主席你這篇文章,竟對此很有共鳴體會,令我有感而發。在現今只著重功利主義掛帥,物慾橫流的社會,眾生能於心不染,生出菩提善心,對周圍的人和生物多去關心愛護,時刻都保持一份溫暖慈愛的心,真是知易行難,甚難令一般眾生所能做到。其實很多諸佛菩薩都勸發我們要培養及生起菩提心,行著菩提的心願及至成就菩提的心願,摒除可成就圓滿既心態之外。行善發大悲心的人,沒有天地鬼神所護持,也會總是感到平安喜樂的,若一切以動機行善為先,只是曇花一現。若我們所言、所思、所行、所做皆發自菩提心的話,就好比搵到快樂的泉源,永不感到枯竭,快樂的甘露只會甜蜜無間斷,而且更會不斷的增長無窮盡,時刻也感到安樂自在。更何況比起追求更高深既密法更為上乘而實在丫,所以我們要心存好心無垢心、無分別心、無質礙心及平等心,這樣才可有助我們結出好既果報及轉化為有好既善業資糧的啊!
2007-10-04 06:57: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