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04 17:20:12| 人氣3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挑柴擔水皆是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一個人過世後,靈魂來到一個富麗堂皇的宮殿,宮殿的主人提供他一切吃喝玩樂的享受,甚麼活也不用他幹。那人當然非常高興,最初日子也過得很快樂,但日子久了,他開始覺得那些享受也沒甚麼特別,日子變得沉悶乏味,甚至越來越難過。於是他向宮殿主人要求給他一點工作,後者回答說:「我們這裡是沒有工作的。」「若少許工作也沒有,我寧願下地獄了。」「這裡就是地獄啊!你以為是天堂嗎?」宮殿主人大笑起來。

其實我們人間也是如此,故事主人翁的「快樂」正是今人所汲汲追求的。這種來自物質或感官享受的愉悅,有人稱之為「享樂」(pleasure),跟快樂(happy)區別出來。前者只能到達我們心的表層,而且稍縱即逝。開始時它可以令人很興奮,但享受得太多或太久,我們會慢慢習慣而覺得麻木。此時這種快樂變為「消極」的,意思是它不過是讓我們暫時壓抑無聊、空虛的痛苦,而非正面的快樂,且痛苦還是會從這種虛張聲勢的「快樂」中滲出來。很多人都應該有這種體驗,例如整天呆坐對着電視機、漫無目的地購物,開始時有過一點兒快樂,其後慢慢消退,人也像迷失了一樣,只好期盼看久一點電視、買多一點東西,可以找到更高、更持久的快樂。縱使每次都只遺下空虛與失望,多少人仍願意活在這種幻想式的循環中,等待奇蹟降臨。長此沉溺下去,這些人的心靈會逐漸變得呆滯,精神上總是有莫名其妙的疲倦,乃至無力面對現實生活。

有人提出過一個很有趣的說法:若人生純粹是為了追求快樂,那我們只要一直服用能刺激大腦,引起快感的藥物(只要不像毒品般有副作用),光是坐坐睡睡便已快樂無比,其他甚麼也不用做,人生也就圓滿無憾了。但有誰願意這樣渡過一輩子?相信聰明的人一定不會,因為他們可以料到日子一久,這樣的「快樂」都會成為一種漫不經心、茫茫然的痛苦。這說明了我們需要的並非僅是感官上的快感,而是對心靈有意義的快樂。

故事主人翁希望有些工作,正是希望找到一點意義。所謂對心靈有意義的快樂,乃透過努力奮鬥,學習、體驗,完成生活中的事情或解決難題,實現自我而產生的。這種快樂比較持久及深層,並會進入我們的人格中,化為成長的能量。這樣的人自我形象良好,人格發展健康,人生充滿意義及價值感。相反,不工作(不僅指職業)的人將飽受無聊煎熬,而且充其量只是在感官的短暫快感之中麻痺而精疲力竭,卻未曾有像勤奮工作者般神清氣爽、心滿意足。

因此,人間佛教提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唐代百丈禪師更主張「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他每天都做打掃、洗衣服等雜務,八十高齡仍風雨不改。一次弟子偷偷爲他完成工作,他便真的不吃飯了。

此外,禪宗還有一個故事:話說古時一名軍醫,隨軍行醫多年,見過無數人受傷治癒後,又再往沙場送死。他因此滿心疑惑,到底自己做醫生有甚麼意義?後來他在一位禪師座下修行,數月後就昂然重新投入工作,因為他明白自己是一位醫師,所以他必須行醫!

這些說明了甚麼?一個明心、明理的人,洞見生活的底蘊,了知行住坐臥、挑柴擔水皆不離道,皆是佛法。當我們找到屬於自己心靈的意義,便會知道應該做甚麼,並能在過程中獲得快樂和提升自己。

或許我們現在未有這麼高的境界,但作為佛弟子,起碼應盡力把工作視為利己利人的修行。努力爲他人服務是布施,堅持工作操守是持戒,接納工作過程中所受的冤屈是忍辱,努力工作是精進,專注做事是禪定,看透施事、受事、事情本身三者皆空是般若。如是,每件工作都是神聖和有意義的,都能昇華我們的靈性。

當然,我們不能坐著等待快樂從天而降,要找對工作便應先知道自己想要甚麼。事實上,很多人討厭工作,是因為不懂選擇工作,工作不合他們的性格和志趣,導致與其生命互不相關。所以我們應多嘗試不同的事情、參加不同的活動,以發掘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找尋自己「安身立命」之處。更重要的是多作靜思,反觀內心,探索自己的思想如何運作。因為靈性成長的每一步,都要求我們先了解自己。


☆ 本文發表於《菩提月刊》236期

台長: 主席
人氣(3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