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5-21 14:45:25| 人氣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育時事 ( 下篇 )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說到對文化和教育的干預,鄰國印尼的經驗,絕對是一個最值得我們關注的例子。過去幾十年來,印尼可說是這個世界上其中一個對少數民族的教育和文化發展橫加干預得最深的國家之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華文教育被連根拔起,華裔甚至連過春節的自由也受到約束,華裔喪失了學習母語的最基本人權。基本上,在很長的一段日子裡,華文教育在印尼幾乎徹底的被消滅了,華裔後代變成了失語的一代……

按照一些人的邏輯,在如此單元文化、單一教育源流的制度下,印尼的各族人民,應該是最團結最融和的了。事實卻是恰恰相反!
回顧印尼過去幾十年來的歷史,那不是一段令人驚心動魄、血淚交織的排華史嗎?不管印尼華裔是如何認同那片斯土,如何在強權底下失去了發揚自己的文化和母語教育的權益,並努力讓自己印度尼西亞化,但他們始終生活在恐懼之中。大大小小的暴力流血排華事件層出不窮,成為他們揮之不去的夢魘。

儘管在大獨裁者蘇哈多下台之後,印尼的華文教育大有東山再起之勢,但所謂破壞容易建設難,經歷了一兩代人的斷層,華文教育想要在印尼翻身,重見天日,真是談何容易?往事不堪回首,今天我們再檢視印尼在過去幾十年來所發生過的悲劇,仍然深深的覺得,那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恥辱。

遺憾的是,時到今日,全球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但迷戀單元文化、相信單元教育才是團結國民的唯一道路的人士,仍然大有人在。印尼的神話破滅了,但單元神話的陰魂卻始終不散,它一直都在伺機借屍還魂,意圖在人類的歷史上,繼續制造猜忌,制造衝突和悲劇!

近來,“華小威脅論”又和“中國威脅論”一樣,甚囂塵上,一再被有心人挑起炒作,沸沸揚揚,讓人痛心之餘,不免憂心忡忡。我們憂心的是,有心人站在“教育去種族化”的制高點上,不斷地為單元教育合理化,為真正破壞國民團結的政策尋找代罪羔羊,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把華小等同於阻礙國民團結的洪水猛獸,而無視華小在建國發展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並完全抹殺了華小在促進全民團結進程中所扮演的積極角色,以及她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今天的世界,不只是資本、人才的跨國界現象愈來愈明顯,連國家的疆界也已經愈來愈模糊了。然而,我們竟然還迷失在族群紛爭、語文教育和民族認同的迷霧之中。如果我們繼續如此執迷不悟,那將不只是我們的不幸,也是國家的悲哀!

教育制度的种族纷争??? 偏差??
另外, 至今政府尚无意废除小六鉴定考试。由此我们知道政府将会让现有的应试教育政策继续下去,以便通过会考,选拔精英来悉心栽培(设立精英学校、送出国和送入本地大学)使马来专业人士大幅度增加,可以尽快的反映其族群的人口比例,实现新经济的目标。首相阿都拉高瞻远瞩的在巫统大会上呼吁马来人要努力提高民族素质,以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不过阿都拉也强调,政府会继续扶助马来人,使马来人获得更大的成就,成为令人敬佩的民族。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马来同胞在通过本身的努力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他们的大学入学率肯定会不断提高,受大专教育的人口比例会迅速上升,有更多的专业人士进入人力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思考对策,跟着应试教育的潮流走,我们的华裔子弟的升学就业前途将面临很大的挑战。

华裔素质原地踏步???
应试教育对马来社会还有发展空间,但对我们华社来说是走到了教育的瓶颈,使华裔子弟的素质原地踏步。我们主张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并非是要放弃对文凭和学位的重视或对学术的漠视,反过来偏重课外活动,学生不必用功读书,没有学习责任,整天嘻嘻哈哈地上学,蹦蹦跳跳地回家。相反的,素质教育是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由衷地热爱学习,自觉地要提升学习水平。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智素质能提高到符合时代的需求,能从容地应付学业、面对考试,在完成学校教育后成人成才,成为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和完善的社会成员。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并且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放弃“注入式”教学法,采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育素质。学生的素质提高,民族的素质和国民的素质跟着提高,这是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不能缺少的条件。

我们无需等待政府废除应试教育,我们华校其实并非无能为力。目前独中已经决定要朝向素质教育(还须加快脚步、加大力度、行动一致)发展,华小也不该落后。华小可以先废除等级编班制(精英班制度),UPSR成绩出炉时,不向外宣扬会考成绩。家协、会馆等不必花大笔钱来奖励应试成绩优秀生(这种奖励其实对大部分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大)。独中应考虑废除给予入学考试成绩优异生的奖学金。社团、董家协可把钱用在有助于提升华校的素质教育方面,如赞助教学软件的开发,资助华校更快的多媒体化,支助华校教师参加有实际作用的课程以提升素质,以便可以更好的教育学生……。

提倡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或知识型社会,首先必须致力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才能摆脱“因考试而读书,没考试不读书”的应试教育思维习惯。我们已走到教育的十字路口,必须选择一条有光明前途的教育道路。
华小实施2-4-3制度
不知不觉地,我国华小实施2-4-3制度已数年了。当初的英文教数理政策所衍生出来的制度,如今显然已失去了新闻价值,不再被人议论。假如您想知道该政策的成效如何,大可不必询问校方或董教总等团体——问问那些小学生们就行了。

以前只须应付一科数学的低年级生,如今得同时应付华语数学、英语数学、华语科学和英语科学。在每一科的节数都减少了的同时,学生们却必须适应用两种语文来学习。我实在佩服那些孩子们。就如我表姐所言,她就读华小的女儿的英语水平不见得有什么进步,课本和作业倒是多了一倍!

令人担忧的是,华小生最终会否陷入两头不到岸的局面?在华小生还没有足够时间打好英文语文的基础之前,他们就被灌输以英语为媒介语的知识了。可怜那些小学生,还没来得及以母语学好数理,就被排山倒海而来的英文词汇给混淆了。许多一年级生连最简单的英语会话都还搞不懂,试问他们如何以英语学习技术性的数理科目?

如何能打破这个局面呢?我认为,要么增加英语的节数,要么干脆就以英语教数理好了!
第一个方案其实不难,只要当局肯把华小校方安排的所谓“课外辅导班”或“补习班”变成英语班就行了。当然,这个方案最好就是取代2-4-3,让学生专心地以华语学习数理;第二个方案尽管已被推翻,可是,有些华小教师却悄悄地告诉我:他们多希望那些小学生只需要以英语学数理就够了!的确,我们捍卫华教,结果,却苦了那些我们最欲栽培的孩子们。
其实,政府一直都忽略了打好英语基础的重要性。只要学生们通晓英语,要掌握以英语为媒介的数理知识又有何难?我国的教育系统向来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只不过我们用的是马来语罢了。华小生最大的问题是英语水平低落,解决的办法就应该是加强英语,而不是用学生感到陌生的语言来教导一些技术性的科目。我检查过表姐女儿的时间表,发觉她原来每个星期只有区区一堂英语课,难怪她的英文不好。
有时间的话,听听那些华小生的声音吧!在双语制度的“折磨”下,他们真的好可怜!

《1996年教育法》
在2004年, 陆承渊先生通过南洋商报来表达他的意见. 他认为华社当年穷九牛二虎之力送走可置华小于死地的《1961年教育法》第21条第2项条文,却换来今天更为不利的《1996年教育法》,毫不讶异。因为,他深解此间政治主体拥有“实现以马来文为本地教育机构主要教学媒介之传统目标”的坚决意志。可悲的是,许多自命为华社领头羊的团体不但丝毫没有察觉这股严峻事实,甚至硬在新政权领导人和“中庸”、“温和”、“开明”之间画上等号,直令人有“鸡皮疙瘩掉满地”之感。

如果国家新领导真是“中庸、温和、开明”,他不会选择在第37届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年会之开幕礼上,指责某些人“过于执着地争取母语权益或文化传统等,有时却成为一种错误的行为”。

事实上,目前西马就只有华人和印度人一直处在极力捍卫母语权益的艰辛境地;而董教总,又恰是争取母语权益最为积极的民间华文教育问题咨询机构。显然,上述话语是有“备”而来。

人类生而有接受母语教育之权利,更何况在联合国将其明订为人类世界文明最基本的人权条件之后,身为联合国会员国的我们,难道可以无视《人权宪章》的存在?持平而论,怎样才算是“过于执着地争取母语权益”?

我们只要求政府按照社群的种族人口比例增建华小,是“过于执着地争取母语权益”?教总《从吉隆坡各源流小学统计资料分析华小不足问题》发表会的数据显示,吉隆坡华小人数从1980年至今共增1万零900人,但当局只在1989年增建一所康乐华小,离实际迫切需要增建的19所之谱,尚有显著差距。

我们只要求政府按照合理的师生比例培育华小师资,是“过于执着地争取母语权益”?在吉隆坡10所最多人数的小学当中,华小就占了9所,当中惟一的国小虽然学生人数高达2380人,但每班平均学生人数只有38人;反观华小每班平均人数则高逾46人。华小教师是铁人抑或廉价劳工?

尊重选择
由教育部宣佈华文小学属于国家教育主流的那一刻开始,马来西亚政府就有义务让华小享有跟国民小学一样的设施和便利;我们不仅是基于宪法上的母语教育权而应该这样做,单从“纳税人有享受国家发展设施之权”的角度要求政府资助华小已然“绰绰有余”,何来“过于执着”之说?
更荒谬的是,某高官竟昧于目前明明有12%非华裔学童就读于华小的事实,而在10月23日接受某主流中文报章专访时表示,“政府在强化国小之后,如果华裔家长还是把孩子送进华小,政府会尊重华人的选择”。
若不是华小办学成功,怎样有办法吸引到12%的非华裔学童?非华裔家长的选择不就等于间接否定了政府要强化国小的努力吗?为什么政府还要那么“执着地强化国小”?为什么政府必须等到强化国小之后才要尊重华人的选择,而不现在就开始学习尊重华人把孩子送去华小就读的意愿?
那些对“中国经济高度成长必然改变大马政府华文教育政策”有绮梦的朋友,还是及早醒来为妙,不要奢望别人会平白给华文教育一条坦途。在披荆斩棘的过程中,尤其应该避免无谓的内耗。
国家教育
國家教育發展趨勢令人擔憂,政府所實行的狹隘教育政策不但與本地情況脫節,也趕不上世界潮流。以種族主義掛帥的教育政策,未來可能是造成我國教育、政治、經濟、人文水平日益滑落的原因。

教育的成敗決定了社會未來的生存能力與走向,我國必須走出狹隘的教育政策,採取有系統的五化教育措施,那就是:民主化、社會化(民間化)、地方化、多元化以及國際化教育制度:

一、州政府應分擔教育責任:我國的教育體系過於中央集權化,除了宗教(回教)教育決策權是州政府權限之外,所有教育規劃權都在中央政府手中,包括所有的大、中、小學都一手由中央政府管轄,整個教育制度過於集中在中央政府手裡。州政府應該賦予權力,分擔承辦教育的責任,設立大學與學院。而中小學應由州政府與地方政府聯合經營,幼兒園與托兒所則由必須民選的地方政府與私人界共同分擔任,配合地方上的發展需要。

二、以民間化政策取代私營化政策:許多大專申辦權都以私人公司身份辦教育,尢其是非土著學生家必須承擔昂貴的學費,而社會化(民間化)教育概念,則是把部份教育申辦權交予民間團體,政府也應定期撥款給這些民辦教育。而獨中、南院、新紀元學院與韓江新聞學院等,是民辦教育民間化最好的例子。其他族群民族文教團體、宗教團體也可效仿董教總辦教育,暸解民辦教育的重要性。

三、讓教育民主化而非政治化:我國教育體系最不健全的現象,是將教育政治化。政黨“辦教育”的現象是民主社會的畸形發展。教育民主化就是讓教育脫離政党政治,讓不同背景的人民,有權參與教育的決策。

四、採取國際化教育概念:大馬大專水平滑落,排名水平最高的馬來亞大學,也排名不到亞太區前20名最佳大學,勉強排在200名內,這是因為我國實行種族固打收生制,並沒有真正履行績效制,導致許多非土著優秀生被拒大學門外。國內大學生素質良莠不齊,水平自然低落。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要在世界舞台上競爭,就得摒棄自閉式的種族政策。

五、多元化政策取代單元化教育政策:我國並沒有實行真正的績效制,而以種族為基礎的雙重標準,即是單元化教育政策的表徵。這種單元教育政策並不適宜像我國這樣的多元種族社會。

母语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2000年起把每年的2月21日訂為國際母語日,旨在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多語種化。聯合國宣稱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產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種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能夠提高對全世界各語言和文化傳統的認識,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對話的基礎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團結。可惜的是歷年來國際母語日在我國似乎被許多人忽略。

在“多元造成分裂”的迷思裡,我突兀地想起在宮奇峻的《千與千尋》裡,那些忘了自己是誰的幽林,一天不想起自己的名字就找不到人類世界的家。我認為阿里、小麗和三美會在共同的家園裡融洽的同工作、同遊戲,先決條件是讓彼此擁有自己的名字。

也許不覺曾失去襯托不出擁有的珍貴。儘管憲法已確立各族學習母語的權利,但多少人醒覺自己的權利是怎麼來的?為身麼要行使這權力?今天大家昂首挺胸的用母語(馬來文、華文、淡米爾文等)思考及交流,要感謝的前人太多。

有一位具有先進的民主思想和傲傲風骨的前輩曾說:“華人以為國家付出血汗盡效忠,不以犧牲文化盡效忠。。”那個人是林連玉。這就是馬來西亞的問題,在這裡,族群關係表面上和諧,實質上不同族群各自築起一道無形的圍牆,不會輕易為對方開放。然而,如果我們能夠拋開偏見,走出慣性思維,以真誠和善意來看待族群關係,也許我們有機會走出種族隔閡的宿命。董總主席郭全強說,我們不能保持沈默,該講話的時候,就要講。我們要講的是:多元文化、多元教育絕對是馬來西亞的優勢,華小也從來就是促進國民團結的正資產。過去如此,將來也不會改變!

P/S : 注意到我用的圖片嗎?孩子,我想說的是培華也能栽培好學生,優秀生...主要在於這些學生自強不息,謙卑學習...祝你們加油,成長然后蛻變..加油!

永遠支持你們的我 :葉瑋珠老師



台長: 海帆
人氣(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