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17 09:26:16| 人氣1,4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追求獨立重傳承 波海小國志氣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18世紀初,俄國與瑞典爆發大北方戰爭,1721年俄國取得勝利,取代瑞典稱霸波羅的海,波海3國的宗主國,從瑞典易為俄羅斯。
* 魏百谷

波海3 國基於文化認同和能審時度勢,掌握契機,實現了獨立的目標。也因具有堅定的民族認同,使得她們非常重視歷史與文化傳統的保存與傳承。

波海3 國的獨立運動能開花結果,係孕育於歷史及文化所形塑的民族認同,並把握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的改革開放契機,散播自由的種苗,透過非暴力的抗爭手段,最終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回顧波海3 國獨立之路,民族意識是獨立運動的厚實基礎,由於堅定的民族認同,促使波海3 國,特別重視民族文化傳統的保存與傳承;同時,為尊重民意依歸,3 國分別舉辦公投,展現人民追求獨立的意志。

《韌性 強權夾縫中生存》

回溯18 世紀初,俄國與瑞典爆發大北方戰爭,1721年俄國取得勝利,取代瑞典稱霸波羅的海,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的宗主國,遂從瑞典易手為俄國;18 世紀末,立陶宛亦被納入沙俄帝國的版圖。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波海3 國才嶄露獨立曙光,斯時,屬於協約國陣營的沙俄帝國,與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處於交戰之際,俄國卻於1917 年11 月爆發共產革命,內部的動盪迫使俄國旋即宣布停戰。

之後,德意志帝國亦於1918 年戰敗,帝國隨之分崩離析。影響波海區域權力布局的俄德兩大帝國先後崩解, 開啟3 國建立民族國家的難得機會,立陶宛首先於1918 年2 月16 日宣布獨立,愛沙尼亞隨後於同月的24 日發表獨立宣言;拉脫維亞的獨立聲明則是在同年的11 月18 日宣布。

1918 至1940 年間,獨立的波海3 國,建構自主的發展道路,且曾加入國際聯盟,成為國際社會的成員。

然而,蘇聯和納粹德國於1939 年8 月23 日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敲起波海3 國被併吞的喪鐘,依據該條約所附加的秘密協議,3 國歸屬蘇聯的勢力範疇。

蘇聯遂於1939 年9 月到1940 年8 月間,分兩階段逐步併吞該地區。首先脅迫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分別在1939 年9 月28 日、10 月5 日及10 月10 日與蘇聯簽訂互助協定,允許蘇聯在各國派駐2 萬5,000 名部隊;之後,3 國新選出的國會同在1940 年7 月21 日開議,而蘇共則分別在3 個國家的國會大樓內外派駐軍隊,以武力脅迫3 國國會投票通過,以加盟共和國的身分申請加入蘇聯的決議。從此之後,波海3 國處在蘇共的極權統治之下,受到共黨嚴密的控制。直至1985 年戈巴契夫擔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推行「公開性」政策,言論的箝制,才稍獲鬆綁;而推動獨立運動的成員,認為機不可失,開始衝撞統治當局的言論尺度,善用形勢與議題,組織人民,發動和平的示威抗爭。

《獨立 展現勇氣與決心》

為抗議蘇德密約50 周年,1989 年8 月23 日3 國近200 萬民眾,以手牽手的方式,從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經拉脫維亞首府里加,綿延至立陶宛的首城維爾紐斯,從北至南,貫穿3 國國境,串成長達600 公里的「人鏈」,清楚向世人宣示,蘇聯的統治,缺乏合法性與正當性。

1991 年8 月19 日反戈巴契夫政變爆發,由保守派所組成的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掌權後,立即加派軍隊進駐立陶宛;並下令占領拉脫維亞重要據點及封鎖邊界;同時,命令坦克部隊續留愛沙尼亞首都塔林。政變期間,當坦克駐留在塔林,愛沙尼亞最高議會仍不受恫嚇,宣布愛沙尼亞獨立,隔天,拉脫維亞也宣布獨立。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在當時宣布獨立,有兩點考量,第一,蘇聯當局對獨立談判之事一再拖延,若蘇聯解體,有利於獨立的取得。其次,波海3 國若行動一致,可使西方的支持增強,且萬一蘇共保守派政變成功,隨即而來的是大規模的武力鎮壓,以及清鄉整肅,因此決定立即宣布獨立,追隨立陶宛率先宣布獨立的步伐,使3 國站在同一線上。就在政變的第三天,亦即8 月21 日,莫斯科宣告政變失敗,戈巴契夫重新視事,旋即下令部隊撤出波海3 國各城市。數日後,蘇聯最高蘇維埃於9 月6 日召開臨時會,通過決議,正式承認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為獨立國家。換言之,蘇聯原欲以武力阻斷波海3 國的獨立之路,然戈巴契夫對內面臨改革開放後的政治與社會動盪,對外則面臨國際輿論壓力,因此,不敢貿然進行大規模的武力鎮壓。八月政變後,蘇聯瓦解的頹勢浮現,已無力挽回3 國獨立的局勢,因而不得不給予承認。

《承認 獨立願望終成真》

立陶宛於1990 年3 月11 日以及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於1991 年8 月間,先後宣布獨立時,歐美國家雖支持其獨立,但為了不影響當時蘇聯總統戈巴契夫的統治權力;再加上,1991 年爆發波斯灣戰爭,國際局勢緊繃,主要國家並未立即給予外交承認。直到蘇聯八月政變失敗,世界各國才紛紛給予外交承認,首先是丹麥於1991 年8 月24 日公開承認波海3 國;緊接於8 月27 日,當時歐洲共同市場的12 個會員國亦正式承認;美國則於9 月2 日承認3 國獨立,國務卿貝克並於當月14 日造訪波海3 國;布希總統在華府會見3 國代表時,宣布六點計畫,該計畫的主要內容,除了協助3 國加入國際組織外,並給予經貿援助。

聯合國安理會則於1991 年9 月12 日所召開的第3007 次會議,審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要求加入聯合國的申請案,獲得無異議通過,並建議大會接納此3 國為聯合國會員。當時,安理會於決議的聲明表示,波海3 國是經由對話,在有關各方的同意下,按照3 國人民的願望與抱負,以和平的方式,恢復渠等國家之獨立,接著於9 月17 日的聯合國大會,正式接納為新會員國,半世紀以來,波海3 國企求的獨立願望,終究實現。

《硬頸 重視文化的傳承》

探究波海3 國獨立的歷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波海3 國人民重視歷史與文化傳統的保存與傳承。保護母語,成為獨立運動的主要訴求,立陶宛更於1988 年宣布訂定立陶宛語為官方語言。其次,波海3 國均有歷史悠久的歌詠節(Song Festival)活動,拉脫維亞每5 年舉辦一次大型的盛會,間隔期間則舉行學生的歌舞節活動;立陶宛亦有類似的歌舞節慶活動;愛沙尼亞自1869 年舉辦首次的「歌詠節」活動,至今已超過140年,該項全民歌詠的文化傳統,每隔5 年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約3 萬人同聚一堂,合唱民族歌曲,1960 年更在塔林建造可容納萬人演出的露天舞台與巨大廣場,以便萬人共同歌詠歡唱。在波海3 國獨立運動的大型集會或是抗爭活動,唱歌成為凝聚向心力以及團結人民的利器,藉由民族歌曲的傳唱,更加深化自身的文化認同,因此,波海3 國獨立運動的另一稱呼,即為「歌唱革命」(Singing Revolution)。

除此之外,波海3 國對於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事件,特別予以紀念。舉例來說,雖然愛、拉、立3 國已於1991 年先後獨立,但其國慶日,並非以脫離蘇聯的日子,做為紀念。而是回溯1918 年,以當時宣布獨立建國的日子,做為各自的國慶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極力向世界發聲,爭取國際社會對其獨立運動的認同。

第二次大戰爆發前,蘇聯與納粹德國簽署密約,雙方密議在波羅的海地區發生領土或政治變動時,蘇德兩方將以立陶宛北部為界,進行瓜分。此密約的簽定,非但波海3 國未知情,亦非經3 國同意,有違國際法原則。因此,1989 年適逢蘇德密約50 周年,波海3 國人民遂以雙手串聯成「波羅的海之路」,向世人宣告,其獨立的意念。

波海3 國獨立運動,係根植於文化認同,並能審時度勢,善用內外環境的情勢變化,掌握契機,實現獨立的目標。波海3 國重獲獨立後,政治上,脫離共產黨專制的蘇維埃體制,推動民主轉型,發展為民主共和政體。

經濟上,則從共產主義的計畫經濟體制,朝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轉型,3 國並於2004 年成為北約與歐盟的成員。

台長: 台北光點
人氣(1,40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涉外事務 |
此分類下一篇:後ECFA企業心聲…安內重於攘外
此分類上一篇:綜藝學我國…中國猛挖角 學會了就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