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07 11:22:11| 人氣2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米勒田園之美畫展之感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藝術的形式未必源起於偉大的都市生活或權貴,

反而可能源自於恬靜的農村體驗與土地的真情感動,

達人的攝影取材也是喜歡將台灣的高山與田園之美呈現,是有受其影響。

當我進史博館大門,就看到巨幅的『拾穗》與『晚禱』海報,

深深吸引著我一窺田園盛美的堂奧;

那三位農婦默然彎腰,卻不向命運低頭甘於貧窮自適,

就是給心靈一種巨大的震撼與啟示要警惕珍惜土地;

納達為米勒所拍攝的相片非常正式的站姿肖像照也矗立著,

威儀、堅強、果決,彷彿要帶領觀者從畫作中進入他的內心世界。

余從小就看過「尚‧弗朗索瓦‧米勒,田園之美」之畫,

我也收藏世界美術館專書,今慕其名敬仰到其真蹟是幸然,

站在那令人動容的田園畫作中,真實感受大自然的沛然豐盛能量,

真是能洗滌許多人的塵俗心靈,那召喚惜物、悲憫與感恩的情懷,

那共鳴於性靈深處可貴的省思愛天惜物,

正是每位愛台灣與愛好藝術的人都該肅然而生之禮的啊!

法國奧塞美術館建館20年以來,破天荒之舉,

讓台灣有「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的高規格超級大展,

全球只選擇在台灣落腳,從來沒有將兩幅享譽國際的鎮館之寶;

米勒的《拾穗》與《晚禱》同時出國門展出過,

這是空前第一次的「雙寶」跨國借展,這處女展就給了台灣,

奧塞美術館館長塞‧勒摩安(Serge Lemoine)慎重表達說:

『他對台灣民眾欣賞藝文的水準十分信任,

也知道我們具有對名畫創作的尊重心與欣賞力。』,

他注意到台灣人赴巴黎旅遊,必參觀,羅浮宮與奧塞美術館;

近十年來,台灣又舉辦黃金印象、羅浮宮、莫內、巴斯吉亞、

馬諦斯、夏卡爾、拿破崙、宗教與藝術等許多重要特展,

他相信,把這「第一次」給台灣絕對放心,絕對值得!

適逢米勒館整修,有幸的借到有史以來數量最多的米勒畫作,

本次更是難能可貴的同時有「拾穗」、「晚禱」兩幅鉅作展出,

這機會真是難得,喜歡繪畫或攝影藝術是不容錯過!

「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長達一百天的long stay,

台北展出結束後就直接運回奧塞,不再於其他國家展出;

台灣民眾為可以不出國門,一次看足奧塞美術館內米勒廳的珍藏,

巴比松畫派(Barbizon)的畫家作品全貌,

除了《拾穗》與《晚禱》同時翩然來台之外,

還有米勒生平重要畫風蛻變轉折的各階段作品16幅,

以及大師級名家柯洛(Corot)、杜比尼(Daubigny)、

胡梭(Théodore Rousseau)等著名畫作48件,

不論尺幅大小,件件都是耐人尋味的經典作品。

奧塞美術館「米勒廳」有 19 幅米勒傑作,

除了幾件較脆弱的畫作外,一口氣出動其中 16 件名畫來台,

讓台灣民眾可以「一次看足」米勒經典。除了米勒的 16 幅畫作,

同時可以窺見同一時期畫友之間的彼此影響其畫風,

呈現師生前後輩間的發展軌跡,讓欣賞者享受知性藝術饗宴。

米勒的繪畫掌握到一種『神聖美感』的表現力,

從而造成觀畫者無不受到心靈的震憾。

被認定精緻藝術的「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

其實也暗地裡鼓動著美學的民主化。時空回到法國大革命後,

畫家走出宮廷,走向田園,畫出農村生活彎腰拾穗的感動。

米勒自認為一輩子是一個農人,意謂著他極度認同與悲憫,

當時被層層剝削的農民階級,另一方面,歷史上米勒也的確;

因為太過於重視(或同情)農民而被誤認為危險的反動份子。

然而米勒終其一生都沒有參與、論述或描繪革命的意念,

這意謂著米勒並不是一個重視現實正義的改革家,

而是寄託於形而上的心靈慰藉。

這種心靈慰藉與貝多芬式的古典音樂心靈是相通的,

兩者皆是透過非現實的藝術本身,達到某種昇華心靈的效果。

因此,分析出米勒這種藝術心靈的型式,

就像分析出貝多芬後期作品的雙主題賦格一樣,

是獲得並增強賞析米勒作品之藝術美感的好方法。

從這個角度來說,米勒的農民人物就好像貝多芬的音樂曲式,

是借用來藝術表達的工具。要如何掌握米勒藝術心靈的感動呢?

《拾穗》在1857年的沙龍首次展出備受矚目,那時,法國二次革命剛結束,

農民普遍生活艱困,卻有著堅忍韌性,當時的繪畫風氣盛行風景畫,

即使有人物也是小小的點景之作,而米勒卻用極寫實的手法,

描繪出農民的工作生活情形,把人物比例放大,

佔了畫面三分之二的重大份量,包括表情、衣服、工具和背景,

一一勾勒出濃濃的人文關懷,細緻的描繪農民純樸、平實的辛勤生活,

構圖遼闊深遠,用色真樸有味,風景與人物融合為一,

視覺調性柔和而溫暖、飽滿又聖潔,即使是卑微的小人物寫照,

卻感覺不到掙扎存活的埋怨與淒苦,反而是認命認分的勤奮感恩,

直觸心深處,令人動容。


《晚禱》則是一對平凡的夫妻,在田野中工作時,

聽到遠方教堂的鐘聲響起,立刻放下手邊的活計,

而很自然的虔誠低頭祝禱,不僅細繪出農民們遵守傳統的精神,

也對惜時愛物別有省思;透過夕陽西下的盛美色調,

悲憫再一次透過經典畫面,讓人心靈深處悸動不已,

感受那謙卑的彎腰、虔誠的低頭、默然承受勞苦,

而依然滿懷感激的謝天謝神謝大地,

我們會不由自主的為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藝術饗宴而更珍惜,

更感恩!沈澱下行色匆匆的心緒,感受大地豐賜的奧妙,

默然聆賞,滿心寧馨,滿心知足。

《春天》是一幅純粹的風景畫,是在巴比松的工作室裡完成的。

工作室外面有一個花園,依偎在楓丹白露森林的旁邊。

森林看來好似一堵綠色的牆,嫩綠的春芽及修長平行的樹幹帶來輕盈的感覺。對大自然觀察入微的米勒描繪出春季雷雨的烏雲、雨後的彩虹、

飽含濕氣的泥土、零星散布的春季花卉、開花的果樹等。

繽紛的色彩才是創作的主軸,五顏六色相互呼應,相得益彰。

這幅畫以粉紫、嫩綠、淺棕等明亮色調為主,

雷雨進入尾聲的深紫色天光為輔,詩情畫意,美不勝收。

此畫承襲了北方風景畫派的傳統,講究無微不至的觀察,

還有似乎在右方樹下避雨的微小人物,在烏雲密布的天空下,

不可駕馭的大自然反映出人類的渺小無助。

但這幅畫也受到了新繪畫的影響,追求迅速直接的感覺及印象,

對於明亮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彰顯米勒的意圖,原來他想給世人的仍是人間天堂的氣氛,

尤其這幅以春為名的巨畫,氣氛充滿薄鬱的哀傷,顯露畫家的人間心性。

《播種者》是米勒定居巴比松村的第一幅作品,畫了一位頂天立地、

身著紅藍短衫的青年農民,邁著雄健的步伐,在夕陽下撒播種子,

他那深褐色的帽子與明朗的天空形成了強烈的明暗對比,

傾斜的地平線和邁步的巨人形成有力的交叉。在米勒表現的農民題材中,

始終將農民形象與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作為大地的主人突出在畫面上。

藝術批評家戈蒂埃看了這幅畫以後指出:

「播種者好像是用泥土本身塑造出來的一樣。」

從這幅畫中我們看了農民和土地生命與共的關係。

《收穫者的午餐》這些為地主打工的農民在高大的麥垛旁歇息午餐,

晚到的村姑靦腆地低著頭不敢入餐,而那個青年農民極力勸說,

其他人也以期待的目光看著她,她那忸怩遲疑的神態純樸而憨厚。

米勒的畫沒有一點矯揉造作,沒有一點粉飾和誇張,

用真誠眼光把農民的生活情景再現出來,看他的畫就像是看生活本身一樣。

米勒所塑造的人物從不著重細節的精微刻畫,

而以人物的動勢傳達內在思想感情。

《抓背的母牛》是他最令人會心一笑的作品,畫出白色母牛摩擦樹幹止癢,

表情愉悅而滿足,雖然是司空見慣的畫面,但是畫家敏銳的寫生觀察,

讓生動的這一刻停格,彷彿能聽見畫中的沙沙聲,

母牛的表情也彷彿透露了「好舒服」的心情。

  米勒在這幅作品中,表現了純真的鄉土氣息。

畫面表現了河畔叢林中的牧鵝少女,正欲下水洗浴,少女的裸體,

被畫家表現得豐滿結實,青春健美,濃密的叢林,

襯托出少女軀體的優美曲線,遠處的鵝群,平添了畫面的生機。

畫家以寫實技巧及敏銳的觀察力,描繪了叢林的光、影,

並將少婦的裸體運用光、影效果加以突出,使畫面顯得統一和諧。

《牧羊女》在這幅畫中,畫家捕捉了一個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場面:

天空、草原、羊群、祈禱著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線、平坦與遼闊無垠。

牧羊女披著舊毛氈披肩,圍著紅頭巾,孤獨地與羊群為伴。

這個頭上包著暗紅色繡花毧帽,身上披著厚重毛氈的牧羊女,

背對著羊群與彩霞,兀自編織著手上的毛線衣,

她微躬的身影與專注的神情,宛如禱告般的虔誠。

《篩穀的人》

  1849年7月的一個晴朗的早晨,他帶著自己的妻子和5個孩子,

同夏爾‧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輛笨重的日式釋車,

駛向離巴黎90公里的楓丹白露,然後,背著簡單的行囊,

步行來到巴比松村。這個農民的兒子終於又回到了農村,

望著那兒的樹木和田野,他高興地喊著:「阿,上帝,這裡真美呀!」

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聽到了森林的喧嚷,

他童年時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現在眼前。於是,以盧梭、狄亞紀要普勒、

科羅和米勒為主要成員的、在歐洲美術史上聲名卓著的「巴比松畫派」

就這樣形成了。此後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創作最為豐富的時期。



  《扶鋤的男子》強烈地表現出生活痛苦的份量。

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一個青年農民正在扶鋤喘氣。

這個人從早到晚難以直腰,只能偶然停下來,喘一口氣。

鋤地的年輕人在暑熱的田間倚鋤而立,仰首喘息,抬頭遠望。

似乎生活和勞動沉重的份量已經耗盡了他精力,

而眼前還有大片的麥田等待著耕耘,遠方則是城市朦朧的身影,

那是不屬於他的另一種生活。這無疑是一幅向社會挑戰的作品,

他描繪的是一個莊嚴的勞動者形象,畫家在這裡發出了一聲淒厲的吶喊。





《嫁接樹木的農夫》米勒的作品其突出的風格特點是厚重粗拙,

他似乎特別注意細節的描繪與刻劃,更為注重粗獷強悍與整體感的塑造;

畫面中農夫、妻子與嬰兒的人物關係、色彩關係、油畫技法,

都顯得自然質樸,平實親切,傳達出一種親和的家庭氣氛。

這是一幅現實主義的風情畫。

   米勒是繪畫天才但天才和不幸往往在人的命運中伴生。

1875年12月22日,61歲的畫家因咯血病在巴比松辭世。

  如同盧梭、科羅等風景畫家發現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詩情畫意一般,

米勒也發現了平凡的勞動者的詩情畫意。

不過,他筆下的農夫並不是天國中的亞當和夏娃,

他們是疲憊、窮苦、終日操勞的貧困者,衣衫檻縷,肌膚黝黑,

佝僂 的身軀,粗大的手掌,這便是米勒的美學,

這便是米勒要為之嘔心瀝血地讚美歌頌的法蘭西農民的形象。

正如羅曼‧羅蘭所言:「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養育這偉大的民族,

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締造這美麗的國家。」

我想任何令人讚嘆共鳴之作是『天地人合一』的賞析取向。

因其背後的時空背景,是1848年法國大革命的民主思潮,

被壓迫的廣大農民階級,成了推翻權貴的草根自然力量,

農村文化與農民英雄形象也因此攀至頂盛。

但同時期是工業革命全面開始,因此農業也伴隨著現代化與都市化,

由盛轉衰,其描繪田園之美,最後成了藝術家抵抗新時代的方法。

米勒畫作來台,真是提供一個跨越時空情境的對話與歷史脈絡,

台灣從農村文化的繁盛開始,到十項建設進而急轉直下,

走入工業化與都市化歷程,到新紀元2000年當下的台灣農業困境,

從19世紀的法國走入田園潮至今的台灣農村人口外移,

「米勒的田園之美畫展」展,正反映台灣農業那哀愁與美麗故事。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米勒的畫多是描木炭畫,是因為他很窮,

沒有錢買顏料的緣故,可見偉大的人是不怕窮的。

窮不能害他,反而造出了正大的木炭畫法。

從古以來,世界上大畫家很多。只有米勒可以永遠做我們的先生。

他的志氣,他的見識,耐苦,和他的畫法,他的色粉筆畫,

他的木炭畫,我們都可以學習。

所以我們鑑賞西洋的名畫由米勒開始。

台長: #=阿傑=#
人氣(2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心情日誌 |
此分類下一篇:陪外婆小孩一日遊
此分類上一篇:同學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