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11 00:22:40| 人氣4,4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外凡菩薩與內凡位菩薩之發菩提修行略探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外凡菩薩與內凡位菩薩之發菩提修行略探

 

發無上菩提心也是有深淺的不同。〈佛國品〉有一段文:「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這句話表示他們已入聖位,已得聖人的智慧了。但是這個地方說他們發無上菩提心,可以知道這個時候他們未入聖位,還是凡夫。

 

明發菩提心有深淺之別,開始入到佛教裡面來,還沒有入聖位以前,這個階段的佛教徒都是凡夫。在凡夫裡面又可以分成內凡與外凡的不同。

 

辨外凡位:什麼叫外凡?這個人雖然相信了佛法,學習佛法,但是身口意不能向於理,不能同法性的真理相接近,還是染著色聲香味觸法的塵勞境界,這是外凡。這個程度的佛教徒會去學習佛法,做點福德的事情,學一點智慧,但是心尚不能與法性相應。

 

辨內凡位:若是到了內凡位,他已經超過了外凡的程度。外凡位時,有的時候精進,有的時候懈怠。當他的功德漸漸進步,進步到與理相應時,能夠靜住,心不狂亂,也就能觀一切法是因緣有、本性空寂。

 

這時的行者已能去禪修『四念處』調伏其心,能把貪瞋癡的毒除去很多。他能學習悲心積集功德,能向於法性之理,不向外面攀緣塵勞,已入了加行位,就是精進修行的人,是名內凡位。內凡包括煖、頂、忍、世第一四個位次,前二位還是有退轉的可能。

 

這個時候,對於佛法的理解深刻了,煩惱也比較輕微,不過還是有煩惱,有的時候能夠降伏、有的時候則不能。心裡面能夠向於法性的時候,對於佛法的信心是很強烈的。這時他發無上菩提心,就是能求無上菩提,比在外凡位的時候勇猛。這個「發」字,是建立義,在色聲香味觸法中,在貪瞋癡的染污境界裡面,他的清淨心能建立起來,能站得住,所以叫發無上菩提心。若是在這個五濁境界裡面顛倒了,清淨心立不起來,那就是外凡的境界。

 

智者大師《維摩經玄疏》:「今五百長者子發菩提心,是相似發菩提心(內凡)之位,未是分證真實發菩提心(證法性發心)位,何以知然?明佛現淨土,五百方得無生法忍,始是分證,真實發菩提心位耳。」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佛有善巧的智慧,能夠護念諸菩薩,這就指煖、頂、忍、世第一內凡位的菩薩。而「善付囑諸菩薩」就是外凡的菩薩。對這兩種菩薩,佛都能夠善護念、善付囑。

 

修行人要反省自己是否已在煖、頂、忍、世第一?若是,就是內凡位菩薩了!如果還不是,則為外凡菩薩。

 

外凡的菩薩,就是心向外攀緣;雖然我相信佛法、能拜佛、讀經,但是拜佛時攀緣有個佛,讀經就認為有一本所讀語言文字的經,或是能為人講經,但是一樣的貪瞋癡活動;外凡位的菩薩,若有慚愧心稍好一點,如果沒有慚愧心,就和一般人一樣。

 

現在說「善護念諸菩薩」,是已到內凡位了。內凡位的菩薩,照理說應該超過欲界定,得未到地定,乃至得到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者無色界四空定。具有這樣的定力,對於佛法的學習是很深刻的,不再向外攀緣了;一切時一切處接觸境界,都能向道上會。你罵他一句,他不會說:「你為什麼要罵我!」而只會向道上會:「罵者不可得,受罵者也不可得!」他能隨時用般若空性來觀察這事件,不因之而起煩惱。

 

外凡的菩薩,學習經律論,通達很多的佛法,也寫文章,也能為人講解,但是,沒有勤修四念處禪法、不靜坐、不修止觀,他也可能看見佛,但就是不能調伏自身時起的煩惱業障。

 

內凡位的菩薩,慚愧心重、以涅槃為上首,他想得涅槃、他想證悟諸法實相。經論上說:不受一切法得無生法忍!這在他心裡有深刻的印象:「我要做這件事!」他一切時一切處,心都向道上會,對所有的煩惱都能不動念!雖然還沒能斷淨,還未得無漏的般若空性慧,但能向於無漏的般若邁進。會運用無常、苦、空、無我的智慧,常常地思惟觀察,把貪瞋癡調伏,走向於諸法實相的佛道。這樣的菩薩,善根成就了。什麼叫做善根成就?就是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善法逐漸在養成力量。

 

譬如說靜坐時,能夠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若想到佛菩薩的心是什麼樣子呢?自己會想到:「我還是很淺薄的境界嘛,只是小小的明靜而住、有點輕安樂而已。若佛菩薩境界就更高更高更高了!」因此對佛菩薩的恭敬心就加強了。對佛菩薩有恭敬心,對佛菩薩說的法也就有歡喜心,而學習的心也會提起來。不會說:「我也不做大法師,學習經論幹什麼?」不會那樣說啊!他的信、進、念、定、慧非常的強,雖然還沒有到聖人的境界,但他能調伏煩惱,念念向道上會。

 

這時候,佛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境界「護念他」,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加持他一下!」所以「護念」就是加持的意思。佛以不可思議的神通力、道力、大慈悲的力量,加持他;而他本來就是有道心的,得到佛力的加持以後呢?一努力就得無生法忍,就是聖人了。善護念諸菩薩就是這樣的境界。這裡還可以分兩種:一個是加強他內心定慧的力量,可以得無生法忍;加強他的慈悲心,還能弘揚佛法教化眾生。

 

「善付囑諸菩薩」,可以分兩個意思。第一、佛涅槃的時候,還有很多的佛教徒程度不及格;所以佛就付囑利根(善護念成功)的菩薩:「你要發大悲心教化這些不及格的菩薩,教他們得所未得,成就聖道,住持佛法!」也就等於是佛下了命令:「你要發慈悲心教化這一切發心修行的人!」第二、佛能護念善根成熟的菩薩,令他容易得聖道;對其餘一切的菩薩,佛則宣揚無量無邊的佛法教化他們。

 

發無上菩提心這件事,我們通常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若是從內心很誠懇地發願,那就可以名之為發菩提心。如果只是作功課,隨著文念一遍,這不算數,因為心並不誠懇。這不只是念念而已,而是經過長時期地學習佛法,多少次在內心思惟這件事:「哎呀!應該弘揚佛法,廣度眾生!」最後,決定在一位善知識前宣布:發無上菩提心!

 

發無上菩提心是有儀軌的。《顯揚聖教論》說:「此受發心復有二種:一世俗發心;二證法性發心。世俗發心者,謂如有一隨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發誓願言:長老憶念,或言聖者憶念,或言鄔波柁耶:我如是名,從今日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靜慮及慧,一切皆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第二、第三亦復如是。」

 

內凡者修行過程中之一階位,為見道以前的階位之一,系外凡之對稱。為聖之對稱,指修行佛道而未證見正理者,亦即對正理發相似之智解者,稱作內凡。反之,未發相似之智解者,則稱外凡。

 

問:何者名為「本性」人?

答:「外凡」人是,雖具此性(本性住種性),未發堅固大菩提心,名「外凡」位。若約天臺別教教義,「外凡」係指十信位之菩薩也。此位菩薩,修習信心,或進或退,名「毛道眾生」如空中毛,隨風而轉,須經一萬劫修行信心滿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方登初住,得位不退。

 

問:何等人名為「習性」?

答:「內凡」人是,此性(習所成種性)定在發心(發堅固大菩提心)已後,約初入劫,名「內凡」位。若約天臺別教教義,「內凡」係指初地前之十住、十行、十迴向,所謂三賢菩薩也。

 

言「初入劫」者,謂大乘菩薩修行成滿,至究竟佛果所經歷之時間為三大阿僧祇劫(見攝大乘論本卷下玄奘譯)中,三賢位之菩薩配屬於初阿僧祇大劫,故云「初入劫」也。

 

問:具此二性,當幾類人?

答:(1)定性菩薩具有可證佛果之大乘無漏種子,不經二乘行果,直入菩薩之階位者。(2)二乘迴心迴轉小乘之心,趨入大乘者。

 

根據略述法相義卷下云:二乘迴心之後,稍經劫數,而入「資糧」僧祇時分。成唯識論卷九云:

 

(1)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此義云何?「大乘」者,簡小乘資糧位也;「順」者,不違也;「解脫」者,無上涅槃也;「分」者,因也,支也。謂三賢菩薩,已具二種種性,為有情故,勤求解脫(以自未解脫,莫解脫他故),於此位中,修集福智,以為入聖道之資糧,不違解脫,是解脫之因,故云「大乘順解脫分」。

 

(2)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此義云何?「大乘」者,簡小乘加行位也;「決擇」者,見道之智也。謂第十迴向後心,為入「見道」(初照理故,名為「見道」),修四加行,謂 煖、頂、忍、世第一法,以為「見道」之前方便。此煖等四法之行相,不違此「見道智」,是「見道智」之因,故名「大乘順決擇分」。

 

(3)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此義云何?即在初地入心,諸菩薩無分別智,最初照見、體會真如理體所住之階位也。

 

(4)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此義云何?即在初地之住心、出心至第十地終之金剛無間道(起「金剛喻定」斷極微細煩惱之時)以來,諸菩薩即以通達位所見之真理,數數修習,淨除習氣所住之階位也。

 

(5)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此義云何?即「金剛心」(即「無間道」)後,習氣斷盡,智慧圓明,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盡未來際,安住於究竟佛果之階位也。

 

成唯識論證義卷九云:「前二位為凡位,故曰『修』;後三位為聖位,故曰『住』。」復次,凡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圓滿?無性菩薩攝論卷七云:有五補特伽羅,經三無數大劫。

 

(1)勝解行補特伽羅(包括「資糧位」、「加行位」之菩薩),未證真如,但依勝解,勤修諸行,此經第一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2)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即-通達位菩薩),有相行補特伽羅(即二地->六地菩薩),無相行補特伽羅(即七地菩薩),此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3)無功用行補特伽羅(即第八地至第十地菩薩),經第三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補特伽羅--為梵語pudgala之音譯,意譯為數取趣、人、眾生,指輪迴轉生的主體而言。數取趣,意為數度輾轉往返六道輪迴的主體,即「我」的異名。

 

 

台長: 幻羽
人氣(4,449)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