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1-10 13:39:49| 人氣7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帝王佛跡*些許事。。。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教傳入中國,始於西漢,早期乃是在上層皇族貴族階層流行,並迅速融入了中華文化之中,最初主要還是靠特權階層倡導自上而下流行開的。歷史上信佛好佛倡佛的皇帝很多,而有五位皇帝與佛門卻最有淵源,莫論其功過,然其一生色彩脫離不了"佛"門。

            
  
                                          *蕭衍*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有縱情聲色犬馬的,有一心勵精圖治的,有馳騁疆場、喜好武功的,而「以佛化治國」以至到佛寺裏捨身為奴的,卻只有一個,這就是南朝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里人(今江蘇常州市武進區西北)。南梁政權的建立者,廟號高祖蕭衍是南齊宗室,亦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母張尚柔。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蕭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學說,後皈依了佛門,成為了虔誠的佛門弟子。他曾下詔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為時尚。湯用彤先生總結說;「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於梁朝的半壁江山內,佛寺達二千八百四十六座,僧尼有八十二萬餘人。更為難得的是身為天子的梁武帝身體力行。

據載,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隻吃一頓飲,肉食一絲不沾,只吃豆類的湯菜和糙米飯。五十歲時,他又斷絕房事,遠離繽妃。平時,他穿的是極樸素的便服,不喝酒、不聽音樂。除非是祭祀宗廟,不舉行任何大會、餐宴。梁武帝的所做所為,完全是一個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佛學造詣很深,廣交當時的著名有道高僧,這開了帝王的先例。他還主持並親手編輯並注釋佛經,多次親自登堂講授佛經,舉行法會等等。佛教傳入日本、朝鮮,也在這個時期。梁武帝還四次入寺捨身,在寺內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長,有五十一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這在史料上有記載。

*(520年,梁武帝改元普通,這一年被中國歷史學家視為南朝梁發展的分水嶺。在這年開始,梁武帝開始篤信佛法,多次捨身出家,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涅槃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

侯景之亂--侯景原為東魏的將領,由於他與東魏丞相高澄的矛盾,於太清元年(547年)正月據河南十三州叛歸西魏,但西魏宇文泰對其不信任。迫於無奈,侯景致函蕭衍,許願獻出河南十三州來投奔南朝梁。蕭衍接納了侯景,並任命他為大將軍,封河南王。不久,東魏攻擊侯景,蕭衍派蕭淵明支援,結果戰敗,蕭淵明被俘。高澄假意提出和解,其目的是刺激侯景。而蕭衍不聽臣下勸告,與東魏使者往來,侯景感到恐慌。

此時,侯景假託東魏名義寫信給蕭衍,提出用蕭淵明交換侯景,蕭衍居然表示接受。侯景十分氣憤,遂起兵叛變。他在公元549年三月圍攻建康。城中久被圍困,糧食斷絕,飢病困擾,人多浮腫氣急,橫屍滿路,能登城抗擊者不到四千人。南梁諸王手握重兵,卻彼此猜忌,按兵不動。十二日,侯景攻入建康,縱兵洗劫,滅盡蕭家宗室、世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是為侯景之亂。

城陷之後,侯景的武士進出皇宮很隨便,還佩帶武器。蕭衍見了很奇怪,問左右侍從,侍從說是侯丞相的衛兵。蕭衍生氣地喝道:「甚麼丞相!不就是侯景嗎!」侯景聽說了,非常生氣,於是派人監視蕭衍,蕭衍的飲食也被侯景裁減。蕭衍口苦乾渴,索蜂蜜水,未得實現,憂憤成疾。五月,蕭衍被活活餓死在台城,死時86歲,葬於修陵(今江蘇丹陽市陵口)。諡號武帝,廟號高祖

        

                                            *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華陰人,隋代開國皇帝,諡號文帝,廟號高祖,581年-604年在位,在位23年,604年病逝于大寶殿,享年64歲。楊堅是漢族,不過擁有鮮卑族的姓氏和小字,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 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

楊堅於西魏大統七年六月十三癸丑夜(541年7月27日)生於馮翊般若寺,楊堅是西魏隨國公、北周柱國、大司空楊忠之子,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狀貌瑰偉,武藝絕倫,北周時曾官拜「驃騎大將軍」,又封為「大興郡公」,後襲父爵柱國,長女嫁北周宣帝為後,地位顯赫,北周武帝時任隨州刺史。其妻獨孤皇后為北周時當朝柱國、大將軍獨孤信之女。
  
統一中國,結束亂世的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奉佛,是有著深刻的個人背景的。隋文帝從降臨人世,便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綠。他出生在佛教寺廟裏,從小父母就把他寄託給僧尼撫養,主要由一個叫智仙的比丘尼照看他,一直在寺廟裏生活了十三年。以後做了皇帝,他也時常對臣下講起自己幼年時代的這段佛門生活,毫不避諱。隋文帝還令史官為撫育自己的比丘尼作傳,對自己生活過的尼寺大加修繕。
  
據載,仁壽元年,文帝令天下各州,凡吉利塔內均作神尼智仙像,就是因為他少時得智仙育養的緣故:隋文帝常對群臣感慨:我興由佛法。
  
由於北周武帝的禁佛政策,隋朝初期佛教尤其是在中原,已經面臨存亡問題。隋文帝對於佛教的恢復,以致佛教在中國的正式化,國家化,制度化出力不小。此外,隋文帝在五台山大建佛寺,使其成為了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著名的少林寺曾經一度毀於北周,經隋文帝重建,得以復興。

楊堅開了科舉制度之先河,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在位期間,史稱「開皇之治」。

從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長就看得出隋文帝的政治才能: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全國戶口462萬戶,到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達到8907536戶,46019956人。其中在開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陳增50.0萬,此時的全國戶口700多萬,平均年增長226,708戶。

楊堅身為皇帝,但衣著十分樸素。他是個節儉的皇帝,然而卻可說是節儉得過份。許多史書均記載文書晚年日漸吝嗇,例如在隋高祖開皇十四年(594年)關中大旱,楊堅竟然不肯開倉賑濟。

                   

                                        *武則天*
  
如果說楊堅是尼庵裏長大的皇帝,武則天則可以稱佛門裏走出來的女皇了。她出生官宦之家,十四歲那年入宮,
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武則天走出唐宮,來到感業寺,削髮為尼。不久之後,愛慕已久的高宗就將其接回宮內為妃,後又冊封為后,開始參與朝政,直到後來垂簾聽政,以致改國號為周,自立為帝,成為女主。

武曌(624年-705年),通稱武則天武后,中國歷史上被普遍承認的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時為皇后(655年-683年)、唐中宗、唐睿宗時為皇太后(683年-690年),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705年),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武氏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祖籍并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生於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本名不詳,十四歲時因長得很美,豆蔻年華,美豔絕倫,光彩照人,而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此後,在侍奉太宗之際,武才人和李治相識並產生愛慕之心。唐太宗死,武才人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髮為尼。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週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氏相遇,這天武則天刻意梳妝,這時武則天顯得清秀倩麗,眉似柳葉,面如桃花,娉娉婷婷,風韻撩人,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這時,由於無子而已失寵的王皇后看在眼裏,便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氏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當即應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氏便再度入宮,入宮前武則天已懷孕了,入宮後生下兒子李弘。次年五月,被拜為二品昭儀,後封為皇后,又上尊號為「天后」。

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後改名。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武氏另有廢除的尊號「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則天大聖皇帝」等。

佛像雕塑在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高峰,龍門石窟就是典型代表。甚至有人猜測,其中最有名的那座盧舍那佛像就是武則天本人。八十卷《華嚴經》譯本也是武則天親自作序。武則天奉佛,更多的目的是為自己廣積功德,她個人似乎更偏好道教,如其「玄元皇帝」的封號。

                

                                         *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1328年-1398年)是中國明朝的開國皇帝,漢族,姓,名元璋(初名重八),字國瑞,生於盱眙太平鄉(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趙府村附近)。俗稱洪武帝朱洪武,廟號太祖,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參與元末起義,並通過連年征戰,最終統一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大一統的明王朝。明太祖在位期間通過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勳)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維護皇權的體制,正是由於他的這些舉措,使得明朝276年時間內,沒有外戚專權或軍閥割據,黨爭現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黨爭」的禍亂。然而,他為鞏固君權,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後廢除丞相,令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而臣下權力分散,進而導致明朝後來內臣宦官亂政的局面。

朱元璋的貧苦身世和小行童的經歷很有傳奇色彩。他的祖籍本在江蘇沛縣,祖父輩由於家貧,全家一再遷徒,最後定居壕州(今安徽風陽)。因為出身窮苦,他幼年時連正式的名字都沒有,家人就叫他「重八」。至於元璋之名,那是後來起的。

元順帝至正四年,壕州一帶百姓遭受了嚴重的災難,旱災、蝗災、瘟疫紛紛而來,半年之間,朱的父母兄長相繼死去,他窮得辦不了喪事,靠鄰居給了一塊地才把親人埋葬了。為求生計,進皇覺寺當了和尚。誰知做和尚才五十天,「寺僧以歲饑罷僧飯食」,朱元璋只好出門化緣乞討,嘗盡人間疾苦。這段經歷,後來朱元璋自己曾在《皇陵碑》碑文中有所描述。
  
第二年,回到皇覺寺仍當和尚的朱元璋,收到了小時的窮夥伴湯和捎來的信,稱已投奔在郭子興手下,希望朱元璋「速從征,共成大業」。朱元璋猶豫不決。幾天後,師兄告訴他,有人要告發他和紅巾軍勾通往來書信,讓他逃走。恰在這時,元軍把皇覺寺燒了個淨光,朱元璋這才投奔義軍,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和輝煌前途。
  
朱元璋本人雖當過和尚,但對佛法並不瞭解,卻十分忌諱別人提起他早年當過和尚這事。甚至每當他看到「光」、「禿」、「僧」這些字眼,都覺得刺眼。有不少儒士文人因此而掉了腦袋。明初地方官過年過節以及皇家喜慶日子都照例上表箋慶賀,都是些歌功頌德的言辭,就是這也惹出了不少的麻煩。

如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的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等語,朱元璋牽強附會,說文中的「光」指光頭,「生」是「僧」的諧音,徐是在借進呈表文罵他當過和尚。德安府訓導吳憲的表文中有「望拜青門」之語,朱認為,「青門」是指和尚廟。這些犯了忌諱的,都被「誅其身而沒其家」在朱元璋的淫威之下喪了命,實在冤枉。

                 

                                              *順治*
  
順治帝,即大清世祖章皇帝,滿洲愛新覺羅氏,名福臨,皇太極第九子。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戌時生於盛京,其母為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

崇德八年其父皇太極逝世,皇太極在生前並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福臨的異母長兄豪格和叔叔多爾袞爭位,多方利益權衡之下,最終多爾袞扶立福臨繼位。承襲父位,時年6歲,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實際清廷由多爾袞控制。

1644年改元順治。九月自盛京遷都北京,十月初一(1644年)即皇帝位於武英殿。福臨是於順治元年入關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1651年多爾袞逝世,其後十四歲的順治帝開始親政。順治帝有8子、6女。逝世後,第三子玄燁於順治十八年繼承皇位,史稱康熙帝。

他也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皈依禪門的皇帝。

有一個比較流行的傳說,說清朝順治帝因愛妃董氏的病逝而心灰意冷,認為「四大皆空」,無所依戀,便捨棄江山,跑到五台山上剃度修行。後來,順治之子康熙皇帝多次奉國母皇太后巡幸五台山,即是希求夫妻、父子相見,但順治一直隱而不見,終成正果。傳說中的順治似乎成了一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多情皇帝。
  
順治是否真正是出家為僧,乃是一個疑團。不過順治好佛,沈迷佛教則是事實。史載順治確實曾在宮中落發,意欲出家,後被勸阻。接著,又特命近侍太監吳良輔作為替身,替他出家,到憫忠寺為僧。學界一般看法是順治乃死於天花。
  
正史未必確鑿,野史未必訛傳。無論出家案真偽,在人們心目中順治都算得上是一個至性的佛門皇帝。如他的詩所言「吾本西方一衲子,無奈落入帝王家。」

台長: 幻羽
人氣(716)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