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9-22 20:35:49| 人氣65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八千年跨湖橋遺址~湘湖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湘湖全景

湘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城西,距杭州市中心約20公里;度假區總規劃面積51.7平方公里,度假區內的核心湘湖,以風景秀麗而被譽為杭州西湖的“姊妹湖”。湘湖還是浙江文明的發祥地。遠古時期,湘湖地域曾是東海海灣的一部分。氣候冷暖交替,冰川、海潮作用頻繁,湘湖成為一個海陸交替的地帶。

 

這裏發掘的跨湖橋文化遺址,湘湖位於錢塘江南岸、蕭山城區西南,跨湖橋遺址的獨木舟證實湘湖已有8000年以上的歷史。期間,在自然作用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湘湖或為滄海,或為湖沼,或為田地,歷經滄海巨變。

 

8000年前,海退成為陸地,曾有華夏先民在這個自然的“湖泊”邊繁衍生息。約6000——7000年前,海侵再次襲來,這裏又一次淪為一片淺海。之後,海水退去,海平面下降,湘湖地區南北兩條山脈間,成為錢塘江的通道。

 

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湘湖一帶是吳越爭霸的軍事重地。湘湖、白馬湖正是越國的軍港——固陵港。越國水師在此駐守,越王勾踐的多次水上軍事行動,都從這裏出發。湘湖成為吳越交鋒的重要戰場,留下了“饋魚退敵”、“臥薪嚐膽”等歷史故事。勾踐把會稽山下廣大無垠的水域,叫做“溟海”,這是對湘湖水域的最早記載。

           

蕭山
地處水鄉澤國,地勢低平,降水季節分配不均,洪澇、乾旱災情頻發。北宋熙寧(1068——1077)年間,不少人奏請要廢田複湖,均未成。政和二年(1112年),時年六十歲的楊時補蕭山縣令,召集村中閱歷豐厚的老人開會,並親自勘察,“視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為界,築土為塘”,築南、北兩堤,廢田37002畝,蓄水成湖。湖周圍80餘裏,長約19裏,寬1——6裏,東北窄、西南寬,形似葫蘆,“邑人謂境之勝若瀟湘然”,故名湘湖。

此後,湘湖作為一個人工湖泊,蓄洪防旱,灌溉周邊九鄉146868畝農田。每畝田納原糧七合五勺,稱“均包湖米”。“萬頃湘湖民稼穡”,湘湖成為蕭山人民的“母親湖”。

隨著歷史的發展,湘湖在長年累月的泥沙淤積和人為蠶食下,水面逐漸減少。客觀上,自明代開通磧堰山,建造麻溪、三江閘後,依賴湘湖灌溉的農田,已不足原來的一半,為開墾淤積荒地提供了可能。根據1927年的湘湖規劃,上湘湖定山、壓烏山一帶收歸國有,國立第三中山大學農學院(後改為浙江大學農學院農場、湘湖農場)、湘湖師範學校等都在此建房,開墾種植。截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先後墾地約7000畝。至解放前夕,湘湖水面僅存10000畝,已不足成湖初期的三分之一。

越王城山西面的老虎洞山,海拔218,山半有一蓮花寺,寺後有一天然石穴,上下貫通,高達10余米,洞內怪石嶙峋,中部狹窄,僅容一人爬攀出入,鄉人叫“老虎洞”,相傳這就是越王句踐臥薪嚐膽的地方。明代學者、山陰人劉宗周撰聯說:“此地曾傳嘗膽事,我來猶憶臥薪人。”

在沼吳複國的戰爭中,湘湖一帶是軍事要地。除了越王城山之外,越王城山北側的白馬湖,是越軍“大船軍”的軍港。這裏是越國的造船場所,又是通航渡口,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在航塢山北岸的河莊山東麓(當時錢塘江流經航塢山與赭山之間),有越軍瞭望吳軍動向的“百尺樓”(已圮),清康熙時浙江巡撫張鵬翮巡曆至此,鐫有“清晏石、砥柱石、觀海碑”。

 

 

 

近年來在湘湖的一側,一個人工島嶼已初現雛形。這裏車來人往,一番繁忙的景象。蕭山市民可以看到一個形的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和一個橢圓形的跨湖橋遺址保護展廳。這裏將成為浙江第一個遺址公園,這裏也是蕭山人的驕傲。

  

人們總是在不經意中發現歷史。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那時的湘湖已經名存實亡,成為磚瓦廠取土的地方,但是湖底淤泥難掩驚世的文明。經過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這裏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動物骨角器以及人工栽培的稻穀顆粒,被列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更大的秘密在2002年被發現——出土了國內最早的獨木舟,這條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獨木舟讓世人看到了8000年前蕭山先民的智慧和勇氣。

 

2004年,一個嶄新的考古學文化概念正式誕生——“跨湖橋文化是繼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之後,又一個新石器時期文化,它把浙江的文明史整整向前推移了1000年。

 


  

跨湖橋遺址看到了許多之最:這裏出土的彩陶器,是目前江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彩陶器;用桑木邊材削制而成的弓,被國外學者認為是中國第一弓;出土的簸箕類編織物,是國內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遺址中首次發現的;動物遺骨的發現,說明跨湖橋時期已經出現了家庭養豬,這是國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家庭養豬;這裏還是中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地區之一……

  

歷史留下的不僅僅是磚片瓦,跨湖橋揭開了對8000年中華文明的探索之路。考古學家稱,蕭山自古就是一個富庶的地方,這裏的先民曾經過著愜意的生活:在8000年前的跨湖橋這一帶,每年的15月,蕭山先民吃儲存的食物;6月份,有許多水果果腹;712月,以榛子、橡子為食。

 

因地處海邊,他們經常吃海蟹,從殘留的遺跡看,他們只挑大個的吃,他們對小海蟹不屑一顧。還有,8000年前,他們就開始種植水稻了,但並不僅僅為了填飽肚子,可能還為了釀酒,因為遺址中發現了類似盛酒的器皿。

  

跨湖橋文化是蕭山先民留給後人的非常寶貴的財富,也是當今蕭山一筆難得的無形資產和極具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並成為一張蕭山歷史文化金名片。獨木舟為我們載來的是先民穿越時空的智慧火種,那不單單是渡江過河的發明,更讓我們看到了祖輩們劈波斬浪的勇氣和豪情。

                      冬雪裡的跨湖橋令湘湖顯得異常撫媚

跨湖橋堤一虹臥波,橫斷湘湖葫蘆腰,白天景色迷人,月夜更有風韻。無論春夏秋冬,湘湖夜月都是風情萬種,尤以秋夜為最。秋夜坐在跨湖橋旁亭內,山暗林疏,湖平似鏡,夜涼如水。此時,一輪皓月冉冉升起,湖面波光閃爍。此景此情,使人塵慮盡消。

 

如今跨湖橋遺址的保護工作一直在繼續,跨湖橋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全面地瞭解蕭山先民的生活情況,而且由獨木舟這只普普通通的小船所帶來的8000年文明探索之路還將繼續……

 

        

       

台長: 幻羽
人氣(651)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