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1-25 10:46:16| 人氣3,4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單寧酸可抑制新冠病毒 中醫大研究登國際期刊

【記者鄒志中報導】  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突破1億人!最近兩周內就增加約1000萬例,新冠死亡病例則超過214萬人!以全球人口約76.7億計算,即幾乎每76個人,就有一人感染新冠病毒死亡!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率先在英國發現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變種病毒現已擴散至70個國家。目前全球疫情持續發燒,過去24小時共逾1萬8000人染疫病故,創下紀錄新高。

值此新冠病毒疫情升溫之際;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帶領科研團隊發表最新抗冠醫學研究成果,首次發現「單寧酸」會雙重抑制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主要蛋白酶和跨膜絲胺酸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ase serine 2TMPRSS2),從雙管齊下的方式抑制病毒活性即進入宿主細胞的能力,此研究顯示「單寧酸」對於發展抗COVID-19的治療有高度前瞻性。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帶領中國醫藥大學腫瘤醫學研究中心團隊,發表名為「單寧酸雙重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蛋白酶和細胞表面之跨膜絲胺酸蛋白」(Tannic acid suppresses SARS-CoV-2 as a dual inhibitor of the viral main protease and the cellular TMPRSS2 protease)抗冠醫學研究成果,獲刊登在世界知名期刊《美國癌症研究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受到國際學術與醫療機構的高度關注。

世界癌症權威科學家洪明奇院士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蛋白質在宿主中對於病毒傳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而在細胞表面之跨膜絲胺酸蛋白在過去也被廣泛研究於感染性疾病的治療。跨膜絲胺酸蛋白是一種對雄激素反應的絲氨酸蛋白,特別是在前列腺癌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此是個很引人注意的治療標靶。除了在腫瘤生物學的角色之外,跨膜絲胺酸蛋白在型冠狀病毒中也是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對此,洪明奇校長帶領中國醫藥大學的抗冠研究團隊,包括王紹椿教授及陳曄副教授的實驗室,以癌症標靶治療之精準醫學觀念引導抗冠藥物的研發,不僅提供抗冠預防及治療的新策略,更有助於維護國人健康的預防與治療。

王紹椿教授及陳曄副教授說明,此項研究主要是針對存在於常見水果及食物中的天然化合物並探討其對抗冠狀病毒之成效,為此,洪明奇校長帶領研究團隊篩選多項天然化合物,並發現「單寧酸」是一種具高潛力的雙重對抗新型冠狀病毒和跨膜絲胺酸蛋白的抑制劑。

王紹椿指出,實驗證明單寧酸達到13.4微莫耳時,可抑制主要蛋白酶活性50%,增加至50微莫耳時,則能抑制到90%,幾乎代表新冠病毒凋亡;對於跨膜絲胺酸蛋白酶實驗,當使用單寧酸2.31微莫耳時則能抑制其活性50%,增加至60微莫耳則可抑制80%,研究結果顯示從雙管齊下的方式抑制病毒活性,即進入宿主細胞的能力,對於發展抗新冠肺炎的治療有高度前瞻性。

據了解,細胞膜上有受體,它像個鎖,只有先天設定的鑰匙,才能打開它進入細胞內。對新冠病毒來說,這個鎖是血管張力素轉換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新冠病毒的外圈有棘突蛋白(Spike Protein),當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騙過細胞膜上的ACE-2 時,門就開了,病毒就進入細胞,人就被感染了。而「單寧酸」是一種水溶性的多酚類,常見於草本與木本植物、蔬菜、高粱、漿果、香蕉、葡萄、柿子、紅莓、油桃、及紅酒等。「多酚類化合物」不僅是廣為人知的抗氧化劑和自由基清除劑,近期也有大量的研究證實「單寧酸」可抑制癌細胞的代謝、增生、侵入、轉移,並具有抗發炎的效果,是一種對抗癌的預防和治療之化合物。

洪明奇校長表示,中國醫藥大學研究團隊在分子實驗分析中證實「單寧酸」和此兩種蛋白質形成穩定的複合物結構,進一步抑制此兩種蛋白的活性,功能性試驗也發現單寧酸會抑制新冠病毒進入細胞。此研究結果顯示單寧酸對於發展抗COVID-19的治療有高度前瞻性,特別是「單寧酸」能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中關鍵性的兩種不同酵素具有雙重抑制的效果。

有鑑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仍然嚴峻,在全世界已經造成社會經濟、文化及人類生命的嚴重損失,凸顯安全及有效的治療已是燃眉之急且不可或缺;中國醫藥大學科研團隊秉持醫學大學及醫療機構的專業角色與醫療使命,在發展尖端醫療研究,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具體實踐研究型大學的社會責任。

許多人喜歡在飯後來一杯熱呼呼的茶暖胃,食藥署表示,茶葉富含「單寧酸」(或稱鞣酸、鞣質),而用餐時大多會攝食含蛋白質的食物,學理上「單寧酸」容易與蛋白質結合成「鞣酸蛋白」而凝固成塊,同時食用可能因相互影響,導致消化不易、腸胃不適...等情形。

「單寧酸」普遍存在於食物中,除了茶葉之外,也存在於番石榴、葡萄、山楂、柿子...等食物中。因此,食藥署建議,民眾食用雞蛋、海鮮、乳製品及豆製品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時,應與上述蔬果分開食用,避免消化不良。

此外,食藥署也提醒,雖然飯後喝茶會使蛋白質與「單寧酸」結合成塊狀「鞣酸蛋白」,但並非食品中毒,請民眾不必過度擔憂。建議飯後隔一段時間再飲用茶水,以減輕腸胃的負荷。

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日前也研究發現,綠茶、紅茶與烏龍茶中的化合物,能使唾液中的武漢肺炎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失去活性,尤以紅茶效果最佳,此研究已公布在網站「BioRxiv」。

 

科學家觀察到,紅茶、綠茶和烏龍茶中的兒茶素遇到新型冠狀病毒,會導致病毒的滴定濃度(titer)降低,最終降至可檢出範圍以下;在各種茶的萃取物中,紅茶顯示出最高的效果,此外,這些茶葉的內含物質可高度降低病毒活性,防止其破壞人體細胞。

 

研究人員將各種茶放入確診者的唾液樣本中得出上述結果,發現茶飲能夠使唾液中的新冠病毒失去活性;過去其他研究也曾證明茶葉內含物質具有抗癌、抗炎、抗氧化和抗微生物功效,但研究人員也提醒,喝幾杯茶無法治療武漢肺炎,茶飲中的物質無法充分地從腸道進入血液中,沒辦法在血液中達到足以消滅病毒的劑量。

不過,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團隊認為,飲用茶飲並攝取當中物質,可以降低口腔與腸胃道遭受新冠肺炎病毒侵害的可能性。此外,中研院目前已發現發現五款現有藥物及保健品,具抗新冠病毒潛力,包括: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靈芝多醣體RF3、全株薄荷及全株紫蘇萃取物,均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活性。

 

面對新冠病毒的變異及迅速傳播,2020年新冠疫情開展初期,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即號召建立抗疫平台下,整合協調院士翁啟惠及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洪上程等數10位研究人員,展開藥物篩選和作用機制探討的任務。 

研究團隊首先收集市面上2855個被美國食藥局核准使用的人類或動物用藥,同時也從傳統中草藥典籍中,挑選出近200種具有治療病毒感染療效的藥材,於P3實驗室進行抗病毒感染的細胞實驗,初步篩選出具潛力的15個藥物,接著再以敘利亞倉鼠進行動物測試,讓藥物實際與病毒株正面交鋒,以準確測定抑制病毒的效果。研究發現,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Mefloquine)、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中草藥靈芝多醣體RF3 、全株薄荷及全株紫蘇萃取物,具有抑制病毒活性效果。動物實驗證實,五種藥物皆能有效減少老鼠肺部的病毒量,成果日前也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根據研究團隊分析,「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病毒基因資料庫,發現在病毒棘蛋白1273個氨基酸序列中,有超過1000個氨基酸皆會產生突變。

 

翁院士指出,以目前趨勢看來,新冠肺炎可能將演變成隨時會爆發的傳染病,再加上快速變異的特性,如果疫苗無法提供全面防護,應從現有藥物及保健品篩選出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應急,透過老藥新用加速進程,用藥方式以在家口服、避免到醫院,才是最佳策略。

台大藥學系教授梁碧惠補充,研究發現的5款藥物及保健品,雖然在細胞及動物實驗中,都展現抗病毒活性的效果,但尚未進行任何人體功能試驗。各自攔截病毒的時間點和方式不盡相同,其確切機轉仍需進一步釐清,目前已知奈非那韋透過抑制蛋白酶活性,阻止病毒進行組裝複製。

台長: 0982079985
人氣(3,47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